漢語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壹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語語言和漢語工具。它既是規範語言文字的實用工具,也是壹種文化藝術,更是用來積累和發展精神財富的科學。當代語文課程倡導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通過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互動、滲透和融合,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音樂本身就是壹種聽覺藝術,優美的文字,優美的音樂,帶給人壹種美的享受,能激發人的無限想象力。因此,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中文像溫柔的男人,音樂像多才多藝的女士。兩者的聯姻必將把語文課堂變成壹個快樂的地方,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
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依據
1.理論基礎
詩歌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壹。中國的原始詩歌是與音樂、舞蹈相結合的,這在中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禮記。《樂記》有雲:“詩言誌;宋,吟誦其聲;跳舞,動動妳的臉。三者以心為基礎,然後儀從之。”《毛詩序》有雲:“情動於中,形於言,故不足以嘆;哀嘆它的缺乏,所以歌唱它;缺少歌唱和手的舞蹈是不壹樣的。“從這些地方可以發現,早在遠古時代,音樂和語言文學同源,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從古到今,能和音傳唱的詩詞很多,但那些曲譜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失傳了。然而,音樂與語言文學的密切關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是可行的。
2.現實基礎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多媒體電教室的逐漸普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當努力掌握和科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緊密聯系現實社會生活和地方行業,註重語文教學資源在現實生活中的開發和利用。”這為語文課堂教學與音樂的巧妙結合提供了舞臺和契機。同時,通過長期的觀察,我發現音樂已經成為學生休閑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想唱就唱,大聲唱”是現代學生的自我宣言。他們在背歌詞方面的非凡天賦更是讓我們驚嘆。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壹特點,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讓他們在藝術氛圍中習得語文能力。
二,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
1.歌曲導入,創設情境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宇易說:“課堂的第壹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激起學生思想的波瀾,或者像磁鐵壹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將音樂引入課文,可以起到渲染氣氛、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的作用。
比如教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可以讓學生先聽劉天華的二胡曲《隱居》。音樂以緩慢、悠閑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描述了四處遊走、賦詩的悠閑生活。這首歌符合陶淵明平和、寧靜、悠然的心境,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先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流》,讓學生在深沈渾厚的音符中感受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
2.伴著音樂閱讀,詩情畫意
音樂是以節奏、旋律、速度為手段,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表演藝術。而且漢語講究平仄,也很有音樂感和節奏感。所以,伴著音樂朗讀會讓課堂充滿美感,增強課文內容的立體感,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和作者壹起哭或笑。這時,學生通過分析,就更容易理解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講授《告別劍橋》時,可以先向學生播放《告別劍橋》的配樂朗誦示範,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三美”和意境美,然後介紹作者徐誌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以及詩歌的寫作背景,再播放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之呢喃》,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由朗讀,在朗誦中體會詩歌的工整構圖。在柔和優美的音樂中,讓學生進入詩歌的奇妙世界,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詩歌,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可以選取著名的古箏歌曲《春江花月色》為背景,與學生壹起反復朗讀課文的第四、五、六段。伴隨著音樂,學生可以很快進入優雅寧靜的意境,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表達的淡淡的喜悅和悲傷。
3.用音樂宣傳背部,事半功倍
背誦是學生最頭疼的事情,但是中學語文有很多詩詞散文需要背誦。那麽如何調動學生背誦的積極性,提高背誦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將已被設置成音樂的文本作品引入教學,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境,提高背誦效果。
比如教李清照的《壹截梅子》,欣賞完作品,可以放安雯的《望月西樓》,曲調纏綿,讓人感到孤獨寂寞。歌曲用平靜而豐富的旋律表達了這種抽象、復雜、難以捉摸的內心感受,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耐人尋味。借助感人的歌曲,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獨自壹人時的孤獨和丈夫離家遠行後的相思。因為《望月西樓》的歌詞和《剪梅》是壹樣的,學生彈兩遍基本就能跟著唱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林宥嘉的《再別康橋》(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蘇軾的《》、譚恩美的《滿江紅》(嶽飛的《滿江紅》)和徐小鳳的《別難行》(李商隱的《無題》)
除了選擇現成的音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作曲或用流行音樂的曲調演唱。因為只有在理解文本所包含的情感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合適旋律。這個選歌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的重讀。如《王騰亭序》中,有學生演唱了《歡樂頌》的前半部分,歡快的旋律仿佛將學生帶入了洪州的壹場盛宴,置身於王騰亭及其周圍的山川、秋色之中。唱《星進北來》這首歌的時候,作者的心情由喜轉悲,有同學用《星宇星遠》唱了後半段。這種音樂輔助的背誦會讓學生背的更牢,記的更快。
4.與歡樂結緣,升華情感
俗話說,趁熱打鐵,在課文學習的最後,還可以穿插相關歌曲,進壹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老舍的《我的母親》教學結束時,為了讓學生對母親說出自己的真情告白,可以播放《燭光下的母親》。隨著歌曲的旋律,學生們會在腦海中看到他們母親的身影。歌曲唱完,同學們早已淚流滿面,情緒得到升華。所以用音樂結尾可以讓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註意事項
1.讀課文,找到正確的點。
畢竟語文老師沒有專業的音樂知識,所以在將音樂引入語文教學時,壹定要認真研讀文本,精挑細選歌曲,找到文本與音樂的契合點,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換句話說,音樂所釋放的情感必須與文中所描述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意境相壹致,否則就是弄巧成拙。
2.要有分寸,不要濫用音樂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文本,音樂的引入也是為了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音樂在課堂上只能起輔助作用,而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它只是語文教學的壹個道具。否則,把語文課變成音樂欣賞課,就本末倒置了。音樂習慣了創意,才能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因此,我們應該抓住學生的興趣,打開語文課的音樂之窗,讓學生在跳躍的音符中放飛想象的翅膀,真正達到快樂學習,提高語文學習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