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18世紀的德國文學是什麽?

18世紀的德國文學是什麽?

18世紀,德國的政治經濟還很落後,民族分裂,小國眾多,封建勢力特別頑固。資產階級依靠封建經濟生存,其意識形態上的軟弱和政治上的妥協非常明顯。因此,法國啟蒙運動的革命思想可以直接轉化為革命行動,而德國啟蒙運動的進步思想只能在遠離現實鬥爭的精神領域發展,從未導致政治革命。但在英法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德國資產階級日益高漲的反對封建割據、要求國家統壹的情緒,給18世紀的德國文學帶來了特殊而曲折的發展道路。18世紀的德國文學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啟蒙時期(1700~1770):這壹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德意誌民族文學。德國啟蒙文學的最初代表是聖哥達(1700~1766)。他的主要功績是反對封建文學傳統,主張建立統壹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他壹生致力於戲劇改革和戲劇理論建設,創作了著名的悲劇《卡托死了》(1730),宣傳了啟蒙思想,為德國民族文學的誕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萊辛(1729~1781)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啟蒙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他最早提出寫“公民悲劇”的想法,並親自創作了德國第壹部公民悲劇《薩拉·薩姆森小姐》(1755),後來又寫了喜劇《明娜·馮·巴爾海姆》(1756)和悲劇《阿米莉婭·加羅蒂》(65438+。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論畫與詩的界限》(1766)和他的戲劇理論《漢堡戲劇評論》(1769)充分闡述了啟蒙運動的美學觀點和戲劇主張。萊辛的理論著作和創作活動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沖鋒時期(1770 ~ 1785):65438+70公元8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深入和發展,德國發生了壹場全國性的文學運動——沖鋒運動。這壹運動以克林格的戲劇《沖鋒》(sturm und drang)命名,參與者多為具有反叛精神的文藝青年。他們反對暴政,揭露社會黑暗,倡導民族意識,要求民族團結;同時,他接受盧梭“回歸自然”的口號,崇尚天才,強調情懷,追求個性解放。註重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形成了德國文學史上壹場反封建鬥爭的高潮。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場運動被局限在文學領域,從未發展成為壹場政治性的社會革命運動,持續時間不長,在80年代中期迅速衰落。

颶風運動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戲劇方面。其次是散文和詩歌。青年時代的歌德和席勒是這壹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代表,理論家赫爾德(1744~1803)是這場文學運動的綱領制定者和精神領袖。歌德的著名歷史劇《鐵血騎士歌德·馮·伯利欽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和席勒的戲劇《強盜》和《陰謀與愛情》是颶風和突進運動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熱情贊揚這些作品“滲透了對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反抗精神”。

古典時期(1786 ~ 1805):18年末,德國文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標誌著德國民族文學的最終形成。1789法國大革命給了德國人民極大的震撼,也對德國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沒有奪權的力量,只好在文學上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人道主義理想,於是把目光投向古希臘,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壹種樸素和諧的美,用這種美教育人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他們主張學習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創造了德國所謂的“古典主義”文學。這壹時期,歌德與席勒密切合作,將德國資產階級文學推向了頂峰,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