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詩歌創作流派眾多。除了影響較大的國學,前七派,後七派,公安派,竟陵派之外,歷朝還有不少地域派。這種現象顯然與明代文人婚禮詩社的風氣有關。
(2)面對正統詩歌的衰落,明代詩人提出了許多詩歌創作的理論主張。比如高啟認為要“為人師表”;李東陽認為區分詩體的聲調音節是必要的;前後七子主張向漢魏盛唐學習,崇尚復古;公安派提倡“表現自己的精神”等等。這些觀點都有壹定的道理,涉及到如何借鑒前人,如何掌握詩歌風格的特點,如何表達詩人的主體情感等等。但他們提出的理論命題大多存在以下弱點:壹是過分強調自己認識到的壹些道理,缺乏應有的辯證態度;二是不能正確總結盛唐宋元以來詩歌發展的經驗教訓。第三,沒有找到提高詩歌創作水平的關鍵因素,即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詩意。因此,這些理論主張未能挽救正統詩歌的衰落,反而將詩歌創作引向了更深的危機。
(3)明代詩歌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不如唐詩宋詞。當然,這裏有八股文,使得“明朝功名富貴在今文,整段氣魄,詩情盡盡”(吳喬《答萬紀□石聞》)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詩人創作的指導思想存在偏差。前後七子的模仿,公安派詩歌的膚淺,竟陵派詩歌環境的狹隘,都是詩人無法深刻理解生命重要性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