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冬天的至日有什麽習俗?

冬天的至日有什麽習俗?

冬季至日(別名:九九,冬節,龍節,亞洲年,英文名:Winter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太陽經度達到270度,日期在每年公歷65438+2月的22日或23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至日過冬的習俗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

冬季的至日是陽光直射向南傳播的極點。冬季至日上,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最偏向北半球,太陽仰角最小。在北半球的所有地方,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冬季至日的習俗有:九月除寒,祭祖,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送鞋帽,儲冬冰,吃餛飩,吃狗肉。我認為在冬天的至日有四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至日冬季的習俗之壹:99消除寒冷?

民間把冬天至日的意思稱為“過九”或“數九”,即從至日入冬之日起,每九天為壹個“九”,* * *分為九個“九”,* * * 9981天,81天後,便進入春天。經過冬天的至日,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全國各地的人們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地貌特點、農業物候和風俗習慣,編出了各種各樣的諺語和流暢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句順口溜:1929不意外,3949在冰上,5969在河邊看楊柳,79河開,89鵝來,99加19,牛到處走。

在古代,進入九月初九之後,文人墨客還會搞壹些所謂的降溫活動,選壹個“九”天,逢九人飲酒,在餐桌上用九個盤子和碗,以得到九月初九降溫的意思。

與此同時,在我國壹些地區,填寫“99-99”寒圖消遣的民俗也很盛行。99年寒圖通常是“庭前垂柳惜春風”的繁體字雙鉤紅毛筆字,每字九筆,* *八十壹筆。從冬天的至日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壹筆,每99個填壹個字,直到99年後春天返回地球,壹張99年的寒地浮雕圖才算完成。用來填充每天筆畫的顏色是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的,晴天就是紅色;陰為藍色;雨是綠色的;風是黃色的;雪落下來,填滿了白色。

此外,還有壹種圖片版的99-99消寒圖,也叫“雅圖”,就是在白紙上畫九個寒梅,壹個19,壹個壹天,每天根據實際天氣情況用特定顏色填壹朵梅花。元代楊雲甫在《鑾經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盡消,暖返初。沒有白梅花,我看目前是杏樹。”

其中最精美的九九消寒圖是壹幅九體對聯。每聯九個字,每個字九筆,每天上下聯壹筆。比如上聯寫著“春春垂,春暖花開,春暖花開”;第二聯叫“秋柿掛秋院送秋香”,叫“九九消寒迎春”。

?冬季至日的第二個習俗:北方的餃子?

在冬天的至日,中國北方各民族都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不會凍壞耳朵。

張仲景是南洋葛東人。他寫的《傷寒論》是醫家的傑作,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存世;如果妳撤退,妳將拯救人民;”妳做不了好醫生,也做不了好醫生。“東漢時任長沙知府,探病上藥,大堂行醫。後來他毅然辭職回老家給鄰居治病。當他回到家時,已經是冬天了。他看到白河兩岸的村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僵了。他要求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建立壹個醫療棚和壹個大鍋,並放棄“去寒焦耳湯”治療凍瘡在冬季至日的壹天。

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的草藥放在鍋裏煮,然後撈出羊肉和藥物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狀的“餃兒”。做好飯後,他把兩個“角兒”和壹大碗肉湯分發給每壹個來要藥的人。人們吃了“焦耳”,喝了“祛寒湯”,渾身發熱,雙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後人學了“焦耳”的樣子,把它包裝成食品,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天的至日吃餃子,不忘“醫聖”張仲景在《祛寒焦耳湯》中的恩情。至今南陽還有壹首民謠,叫“冬日至日胡作非為餃子碗,凍耳朵沒人管。”。因此,在冬天的至日,人們總是吃餃子,形成了吃餃子的耳朵不凍的習俗。

?冬季至日的第三個習俗:在南方吃餃子?

在南方,冬天的至日上流行吃餃子,民間也有“吃餃子老壹歲”的說法。湯圓,又稱餃子,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點,“圓”意味著“團圓”和“完美”,所以在冬季至日吃湯圓也被稱為“冬季至日餃子”。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饋贈親友。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確立。在冬天的至日,有必要“做湯圓”或“做湯圓”。這些在史料中也有正式記載,史稱“冬至日,粉糯米為丸,名曰‘湯圓’”。包好餃子後要祭神祭祖,然後壹家人圍著吃,這叫“添年”。因此,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是很古老的。

古人有句吃湯圓的詩:“家家砸米做湯圓,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長江以南地區。民間有句話叫“吃湯圓老壹歲”。湯圓也叫餃子,在冬天的至日上吃餃子也叫“冬天的至日餃子”;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饋贈親友。

冬天的至日是壹年中最長的夜晚。在冬季至日的這壹天,天還沒亮,女人們就起床生火煮湯圓,首先是祭拜她們的祖先,然後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吃湯圓。因此,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不僅意味著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意味著團圓。現代人更願意將其視為完美的象征。

?冬季至日的第四個習俗:祭天祭祖?

福建省流行在冬季至日祭祀祖先的習俗。這壹天要準備特制的湯圓祭祖,有的在家裏或墓前祭祖,有的在家裏祭祖,壹般和清明節或中秋節壹樣。

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冬天的至日,皇帝親自到郊外的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即皇帝要與天空對話,祈求平安繁榮,豐收莊稼。人們也在這壹天祭拜死去的親人,所以在冬天的至日,人們有在墳墓上燒紙的習俗。

冬季至日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事實上,這是由於古人的原始信仰。由於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古人將其歸因於神靈的操縱,認為春風和夏雨、秋霜冬雪、星河、日食月虧、旱澇、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都是神靈造成的。所以古人特別註重用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神和神靈的保佑。從宗教角度來看,冬季至日祭祀實際上是古人娛樂神靈、祭天的盛大宗教節日。

冬季至日節祭祀的重要內容是祭天和祭神。在冬季至日的這壹天,各個朝代都要舉行“慶冬”儀式,舉行盛大的祭天和祭神儀式。祭祀活動很隆重,壹般在郊區舉行,所以也叫“郊祭”。

明清時期,在古代祭祀的基礎上,祭祀活動更加神聖和隆重。因此,天壇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於北京南郊。天壇規模宏大,中央有祈年殿、禦殿和土丘,東北有祭祀處,西南有翟宮。從那以後,冬季至日儀式壹直在天壇舉行。祭天的活動非常盛大。在冬季至日的前壹天,皇帝搬到齋宮洗澡,第二天,在瓦丘舉行祭天的禮物。所用的牛、羊、豬、鹿都是祭祀場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要穿祭祀服,升火掛燈籠,打鐘鼓,唱神曲,請神靈賜禮,祈求神靈護國利民。

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的冬季至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壹個重要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素有“冬季至日大如壹年”之稱。冬季的至日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那些浪漫的民間傳說和這些淳樸的古老習俗進壹步印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