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左思的寫作背景及其寫作內容。

左思的寫作背景及其寫作內容。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在門閥制度下寫的。有才能的人因出身低微而被壓制,有才能或無才能的世家子弟占據要職,造成“上品無貧,下品無勢家”(《晉書》劉壹川)。

《沈郁山溝底的松樹》四句,用對比的方式,表現了當時世界的不公。“溪底松”比喻出身貧寒的文人,“山上苗”比喻世家子弟。

山上只有壹英寸厚的樹苗實際上覆蓋了峽谷底部的百英尺長的樹。從表面上看,這是壹個自然的場景。事實上,詩人以此隱喻人類的不公正,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

形象生動,表現含蓄。中國的古典詩詞經常用宋來形容人。這首詩之前,比如劉真的《贈給哥哥》;這首詩之後如吳軍的《致王桂陽》,都是對人的高尚品格的松散隱喻,內涵十分豐富。

擴展數據

八首詠史詩的具體寫作時間難以確定。從詩中提供的情況來看,可以說是左思入洛陽不久,晉朝滅吳之前所作。左思在洛陽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形成的特殊感情都寫在詩裏。

左思是因為妹妹左卓被選入宮才隨家人來到洛陽的。公元273年(晉武帝太師元年),晉武帝從處級以上的文武百官中挑選處女入宮,次年又從下級的文武百官和普通士紳中挑選5000名處女入宮。左思的父親是寺裏的顧問。

左思進入洛陽的時間,大致可以斷定是在公元273年之後。左思來到洛陽,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本事,以達到仕途順利,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鋪路,但結果並不理想。左思從仕途上的種種坎坷和困難中了解到金的政治腐敗,這在《詠史詩八首》中有所反映。

百度百科-詠史詩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