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的壯麗景色,但這首詩並沒有過多地描寫廬山的美景。而是另辟蹊徑,告訴我們壹個深刻的哲理,就是認識事物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壹,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
2.通過背誦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心情。
3.領悟詩歌中蘊含的“客觀多角度認識事物”的哲學。
二,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客觀認識事物”的哲學。
第三,教學方法
場景設置法、閱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第四,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程
同學們,妳們假期都去哪裏旅遊了?老師去了江西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美著稱,素有“匡廬天下第壹”之稱。相信很多同學都很向往廬山。那麽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壹起遊覽廬山,看看蘇軾廬山之行的所見所聞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對文本的初步閱讀,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壹下文學家蘇軾?學生舉手回答後,老師用ppt展示蘇軾的文學知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單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向學生學習單詞,然後提出自己不懂的單詞,老師進行適當的指導。
3.老師示範閱讀,學生帶著感情讀詩。小組朗讀,男生女生壹起讀。
(三)深入研究,重在感悟
1.請舉手大聲朗讀。舉手說:在廬山能看到詩人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妳是怎麽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在變化。我們可以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詞看出來。(板書:透視:橫邊,遠近)
2.壹起讀前兩個句子,學生思考並回答:
(1)通過閱讀第壹句,詩人描述了廬山的什麽?
清晰:側身看,廬山形成山脈,側身看,我能看到山峰。(黑板:變:脊、峰、不壹樣)
(2)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為什麽會呈現出不壹樣的景象?
清晰: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場景。
3.學生壹起閱讀三到四個句子,並分組討論:
為什麽作者說“不知廬山真面目”?
清晰度:因為廬山的每個視角都會導致不同的場景,所以觀者不會知道廬山真正的樣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②「只在此山中」的「命」是什麽意思?這首詩是什麽意思?
明確:“緣分”就是因為這個意思。就因為我在廬山。
把這兩首詩結合起來,怎麽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麽?
明確:從不同角度看廬山,不能局限於壹個角度。
道理:要客觀的認識事物,對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再做判斷,不能盲目的做判斷。有道理就好。
(4)擴展和延伸
1.展示並比較兩首關於廬山的著名詩歌:《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晰:導致發現這兩首詩的不同思想:前者在於風景,後者在於道理。
2.詩人寫詩,往往包含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對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分析詩人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Ppt展示了蘇軾貶謫黃州的信息,實現了這首詩的獨特視角。
(5)總結作業
總結:全詩既是對廬山壯麗多變景色的贊美,又蘊含著人生哲理,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壹件事有全面而真實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題西林壁。
五、黑板設計
話題錫林墻
視角:橫向、遠近。
變化:脊、峰、差
觀眾比棋手更能看清棋局——旁觀者清;旁觀者清
第六,教學反思
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經驗不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現階段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哲理,比如“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而遇到不同的情況?”等問題,並在進壹步的交流中不斷深化經驗。
以上是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古詩二首——西林壁題》,教案設計是教師必備技能。在教師資格面試前的準備階段,撰寫高質量的教案是影響試講成功的重要因素。以上六個部分是教學的重點,缺壹不可。歡迎更多小學教師資格證報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