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遠處知道我的兄弟們爬向哪裏,山茱萸中又少了壹個人。”論唐代王維的《山居祭思山東兄弟》
“鞭炮聲壹歲,春風暖屠蘇。”王安石的《元日》
"小蛋糕就像嚼月亮,裏面有脆和優雅."宋蘇東坡
“河面上的冰是綠色的,3355也是綠色的。”宋代蘇轍(郊遊)
春節的詩:
田家院日(唐)孟浩然
昨晚打回北方,今天從東方出發;我已經很強了,沒錢還擔心農業。
桑田耕父,蓮鋤隨牧童;田說今年的氣候,* * *充沛。
元代(宋代)王安石
除了壹歲的鞭炮聲,春風把溫暖送進屠蘇;
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
端午節:
宋(節選)(唐)張劍鋒
5月5日,陽光明媚,華陽在河邊唱小英;國君出郡前,早聽得河上和音;
國君出來,準了,馬已被紅旗牽;兩岸羅衣聞香,銀釵照霜刃;
鼓聲三響紅旗開,兩條龍躍出水面;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雷;
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的目光如壹瞬間;坡上百姓驚雷,桿上彩虹暈;
前船中標下水,後船失勢揮手。
界嶺門。端陽(清)李景山
櫻桃桑葚和菖蒲,再買壹壺雄黃酒。門外掛著黃紙,卻懷疑賬戶主人怕了符咒。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韓)佚名
遙遠的牽牛星,嬌嬌河漢女。摸摸妳的手,做織布機。終日無章,淚如雨下。河水清而淺,差異甚多。水與水之間,脈脈無言。
元宵節:
元夜的崔夜(唐朝)
不要沖玉漏銅鍋,鐵鎖通宵開;誰能坐在月亮上聞著燈光?
詩歌(宋)姜白石
元宵競看蓮花船,寶馬車拾鈸;風雨之夜,人去樓空,孤燈依舊喚賣湯圓。
冬季至日:
乘法表
1929年不拍;3949年走在冰上;
5969沿河看楊柳;79河開89鵝;
99加19,到處耕牛。
其實這方面的詩還挺多的。好好看看。
我國法定節假日有:新年(1十月,1),全國放假壹天;春節期間(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國際勞動節(5月1),三個國家法定節假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國際護士節(5月12);兒童節(6月1);中國* * *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教師節(9月10);國慶節(10,1),三個國家法定節假日;新聞節(165438+10月8日)。人大代表建議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節假日。
沒辦法,文字太多無法顯示,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元旦據說始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轉帝以正月為元,其實是元旦的春天”。南北朝時蕭子雲的《南朝結雅》詩也記載了“四季元旦,早春長命”。& gt& gt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此外,各少數民族還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奴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歷年和郭旺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春節是中國的第壹個傳統節日。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根據中國歷史上壹直使用的農歷,這壹天是正月的第壹天,也是新的壹年的開始。據記載,中國人民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發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做皇帝,帶領部下拜天地。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也就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被稱為春節。1911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農歷新年改名為“春節”(公歷大約從六月底到二月中旬)。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年畫,裝飾房間。春節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除夕”,這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很多人熬夜,這就是所謂的“守歲”。第二天,大家開始給親朋好友“拜年”,互相問候,祝新的壹年萬事如意。春節期間,舞獅、舞龍、劃船和踩高蹺是最常見的傳統娛樂活動。& gt& gt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根據傳說,漢文帝(179-157)在正月十五慶祝周波平定諸虜叛亂。每天晚上,他都會出去在宮殿裏玩耍,與人們壹起玩耍,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隋書樂錄》日:“每逢正月,萬國來朝,住在端門外建國門,至十五日止,綿延八裏。”數萬人參與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元宵節過後,有吃元宵、看燈籠的習俗。元宵是圓形的,以糯米粉為皮,裏面有水果和糖餡,是“團圓”的象征。元宵節始於公元壹世紀,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行。在元宵節的晚上,許多城市都會舉行元宵節,並展示各種各樣的彩燈,這些彩燈造型新穎,變化多端。在農村,人們舉行娛樂活動,如燃放煙花、踩高蹺、玩龍燈、跳秧歌和蕩秋千。& gt& gt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此時驚魂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蟲、蛇、獸都會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會從沈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在古代,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被用來驅趕害蟲。在明朝,熏蟲很流行。2月2日,人們會將元旦祭祀剩下的餅煎到煙床和炕上,這被稱為熏蟲。在農村,人們用草木灰繞著房子蜿蜒,然後繞著醫院的水箱走,這就導致了龍的回歸。有趣的是,這壹天的飲食也以龍命名。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叫吃龍須。這大概就是現在的“龍須面”的名字吧。孩子們在這壹天剃頭理發,被稱為“剃頭龍頭”。這壹天,婦女仍然不縫紉,據說是為了避免傷害龍眼。還有蠟燭照在房屋的墻上,有“二月二,照在房梁上,蠍子蜈蚣無處藏身”的說法。然而,這個節日現在已經被人們遺忘,但仍有吃春餅等習俗。& gt& gt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在清明節的4月5日左右。清明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壹壹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清明節過去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但現在更多的活動是在這壹天掃墓,悼念烈士。清明節期間,天氣變暖,植物再次發芽。人們經常壹起去遠足,放風箏,欣賞郊區的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為“踏青節”。& gt& gt
紀念愛國祖先的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其本名為“龍舟節”。《太平玉蘭》卷三十壹引用當地習俗中“仲夏為五日,終為五日,始亦為始”這句話。壹般認為它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無法挽救楚國的滅亡。秦國滅楚時,在五月初五,他抱著壹塊巨石投河自盡。河邊的人們得知後,紛紛乘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壹天定為端午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有背香包、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麻袋代表的是屈原的節操,這種節操將永存:粽子最初是為了防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後來成為節日食品,而劃龍舟則是為了營救屈原。& gt& gt
農歷七月初七晚上,稱為“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已是黃昏,陳果在庭上,姑娘身披七孔針。都說先穿才是明智之舉。“喬喬節”也被稱為“女生節”,因為大多數女孩都會參加。& gt& gt
中秋節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日。是傳說中知府的生日,所以也叫“鬼節”。這壹天,佛教徒們會擺好“盆景”,向僧人布施,舉行誦經儀式,舉行水陸道場、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開始在梁武帝建立“玉蘭本齋”(6世紀上半葉)。現在民間很少設立“蘭花盆”,但放河燈的習俗仍在部分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節家人在農歷八月十五慶祝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8月15日是秋天,因此得名“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皇帝在秋天向月亮獻祭的儀式。自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為賞月習俗。“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真正形成全國性節日是在唐代。據說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中秋節時,人們會向月神供奉精致的月餅。祭祀結束後,全家共享,表示合家團圓。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gt& gt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節”和“重陽節”的名稱起源於三國時期。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首先,爬山。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這是壹個旅遊的好季節,不僅可以培養興趣,還有益於健康。二是插山茱萸,可以驅趕秋蚊,殺死害蟲。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是菊花盛開的時候。看各種菊花,喝幾杯菊花酒,也是重陽節的歡樂。第四是吃重陽糕。人們把五谷做成潔白可口的年糕,稱之為重陽糕,“糕”與“高”諧音,意為吃可以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重陽敬老之風自古不絕。
臘月初八(也叫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更早的時候,傳說這壹天是釋迦牟尼出家為道的日子,各寺院都煮粥祭祀佛祖,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谷豐登。
有這樣壹首民歌;“每年,家家忙,二十三日,人王。中間有壹張桌子,兩邊放著兩碟糖。壹碗加了黑豆和幹草的水,在爐子裏燒出了香味。壹家之主過來忙活,祝贊,祝竈王爺好運。”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祀爐竈的場景。因為這壹天特別熱鬧,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彩排”,所以也叫小年。現在,雖然不再有祭竈,但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依然是人們喜歡的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