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馮偉民,(1511-1578),參加省考後壹次次嘗試。嘉靖四十壹年,進京參選,被封為淶水知府。任內體恤民情,不附權貴。嘉靖四十四年,他被任命為鎮江付雪教授。三年春,隆慶調任保定通判,在編纂正史時,收集了因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尚書楊繼繩的遺書,陳述保定十六利益,得罪權貴。隆慶六年春,馮為民棄官回到臨朐,在浮山下的老龍灣畔建了壹座名為“江南”的亭子,致力於創作,支撐到底。著作有《海浮山堂詞稿》、《石門集》、嘉靖《臨朐縣誌》、萬歷《保定通誌》等。
3.馮玉(1479-1545),明三年中舉,遷黔任助理公使。致仕回國後與八位密友組成海岱詩社,詩集為海岱社。馮玉存寫了128首詩,後被編為《方姬伯》。馬謖的詩風開創了馮文學的先河,後為後世所繼,出現了許多佳作。
4.戊戌變法中的學者馮偉恩(1513-1572)被任命為光祿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賦誌》8卷、《光祿集》10卷。他擅長文學研究和古籍整理,在馮的文學寶庫中獨樹壹幟。收集古詩詞156卷,雅廣義8卷,存世,收入《四庫全書》。此外,還有其他著作,如《楚辭註》、《杜甫詩註》、《文獻通考匯編》等。不幸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失蹤了。
5.馮契(1558-1604),明萬歷五年進士。歷任編輯、講師、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他在官中去世後,給了太子壹點保險,死在了文敏。作品有《宗博集》(81)。
6.清順治三年進士馮普(1608-1691),初授編修,後任禮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秀才,加太子太傅,卒文怡。他的作品包括《嘉善唐吉》。馮普是康熙六年、十八年的考官,在清初文壇占有重要地位。
7.付果(1576-1644)臨朐縣七賢鎮茂林溝村人。明萬歷四十壹年,中進士,授河南通許縣。傅果為官清廉,治理有方,升任財政部侍郎。遼東戰亂時,明軍在遼陽大敗,富國削官而回。住在黃山腳下,建有寧遠樓,藏書十余種,如《黃》、《四書集註》、《鹹平陽秋》、《春秋駁史》、《孟子秘錄》、《昌帝》等。他的《周皇帝在常》壹書是臨朐第壹部私人編修的縣誌。
8.馬是臨朐縣七賢鎮胡梅尖村人,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他年輕時博覽群書,但他壹次又壹次地嘗試。他只是在清乾隆二十二年才得到壹份貢品,而馬懿努力了壹輩子,八十多了還在努力。除《莊農日用雜言》外,還有《四書音韻編》、《無牙詩解》、《詩韻提要》、《洪水傳》、《酒話》等十幾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