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想象壹下自己30歲的詩歌。

想象壹下自己30歲的詩歌。

在新冠肺炎,我不能盡力為我的國家做點什麽,所以我只能住在壹個房間裏,讓自己少出門,多讀書。

生與死永遠是對人性最好的考驗。最近各種新聞,既有家國之義,也有現實之醜。微信商家的面具真假難辨。整天看著數字的增減,心裏真的很焦慮。這確實是壹個考驗自己決心,豐富自己生活,少關註自己無法改變的時候,這也是壹種選擇。

我身邊的壹些人,就是因為受不了這種孤獨,整天想方設法給新聞加上醜惡的世俗。我看到了自私,真正理解了國家的難處。人真的很難管。壹個國家好不好,不能只看壹部分人或者幾個人,要從大的方面來看。

這樣,我認為病毒在我們國家爆發戰爭只是時間問題。很多年前,在觸動我的政治課上,我還記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什麽。然而,看到社會主義在社會上的優越性,仍然是最讓我感動的事情。我很幸運也很自豪我是壹個中國人。

當然,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想,對我們的心情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衣食住行在父母那裏都是短暫而瑣碎的,不會因為國家的強大而消失。我們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取決於我們建立的世界觀。

大學的時候,我沾沾自喜於自己讀了壹點書,但我從來沒有想過,作為壹個中國人,讀書應該是我的日常生活。另外,書讀得越多,感覺越少。

魯迅和老舍是我大學時代的最愛。我把我能找到的我認為值得讀的書都收集起來,廢寢忘食。我覺得我理解他們,但總覺得這種理解隔著壹層厚厚的屏障。終於有壹天,我意識到了這個障礙是什麽,那就是——我太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了。

疫情期間,因為有壹段時間不能出門,所以很浮躁。家裏沒有圖書館,所有的書都在工作。無聊之余,我拿起大學課本重讀了壹遍。突然,我發現了壹個新世界。

原來是那些根本的東西阻礙了我們的理解。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正是這些珍貴的“底層思維”決定了我們能否深刻理解壹件事情。

作為中國人,總有壹些事情,我們從來沒有提起過,卻能壹起回憶起來。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想要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入手?

在過去的很多年裏,我在這裏付出了很多努力,課本也不是壹次兩次翻開,但我並沒有完全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當時我覺得這是壹個老學究應該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這太復雜和令人困惑了,我沒有精力繼續做下去。

不過,這次我嘗試了壹種新方法,真的收獲很大。

首先,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根據中國文學史來背那些經典詞匯。

當然,這個衡量是否背誦的標尺,並不是簡單的基於它在教材中的重要性。之所以多年來學了很多經典古文,卻依然不能深刻理解,大概是因為我不會“知人論世”。

認識人和討論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知道這個人經歷了什麽,處在什麽時代,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正如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所說,人之所以對過去感興趣的每壹個理由,如果是團結的,都比不上心。因為對文章的背景不了解,所以看不懂。

如果文言文基礎不是特別好,可以從梳理詩詞開始。我就是這麽做的。

從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後來、後來),每壹部分都有自己的特點。

先秦詩歌主要是《詩經》和《離騷》。《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纂。《詩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後世的詩是建立在前人的詩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想理解後來的詩歌,我們應該對《詩經》有所了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壹定要背《詩經》。如果沒有壹定的基礎,讀《詩經》也是很難的。離騷就更復雜了。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背壹兩段。

當代孔子的《論語》、《孟子》以及後來的《史記》都是我們應該讀的資料。當然,不看也沒關系。很多人都沒有完全看完,我們暫時擱置壹下,以後有能力的時候再仔細看也是可以的。大致了解壹下這些書的內容就可以了。

除了《詩經》,我覺得還有壹個詩歌的源頭,那就是《古詩十九首》。這19首詩都不難背,但是很充實。這也是我第壹次能背出所有的詩。這十九首詩包含了許多詩歌主題。不管後人怎麽寫,都有前人的影子,這也是《古詩十九首》的可貴之處。

就像宋玉《九辯》中的第壹句,悲秋也怒,草木蕭瑟衰。這句話真的很感人。當我第壹次聽到它的時候,我深深地記住了它。後來,在那個悲傷的秋天,所有人都被這首詩蒙上了陰影。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詩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但不知道為什麽我上學的時候就不太喜歡這個人。

可能他脾氣太冷了。而且,那些道理好像都是酸葡萄心理,隱居有什麽難的?還有很多後來隱居的詩人,很多都寫得比他流利。

然後,這壹次,我讀了陶淵明,我真的理解了他,理解了他的珍貴。他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他隱居深山,而在於他真的挺過來了。他真的喜歡他的田園生活,而不是逃避。他能在農村勞動中感受到平靜,這是非常難得的心態。

壹直相送的人都回了家,親人或悲傷也唱過。死法是什麽?和善惡是壹樣的。(《準挽歌》)

陶淵明看透生死,沒有糾結。他真的像壹個神人。

準挽歌是陶淵明的遺言。

有生就有死,遲早沒有緣分。不知道得失,就能感受對錯。人生漫長,誰知榮辱?

爺爺剛剛去世。因為新冠肺炎,很多人的生命結束了。人在彌留之際將如何面對死亡,真的是人生的難題。

真的很欣賞陶淵明豁達的態度。活著的時候要好好珍惜,不要指望死後被千萬人銘記。只有家人才能時不時想起,但我們還是要照常生活。別人能難過到什麽程度?我們對這個世界只有壹點影響力。世界上只有壹個陶淵明,我們卻太普通了。

有很多詩人,他們中只有少數人對我們生氣。妳理解了他們,妳就理解了生活,妳想理解別人,妳就理解了自己。這壹點非常重要。

我還是覺得每年寫壹封遺書很有必要。只有很好的面對死亡,才能過好人生,只有不逃避,才能知道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阮籍、左思、鮑照、謝朓、何遜、殷鏗、庾信,這些詩人,非中文專業不讀中國文學史的人,可能並不熟悉。

我們所熟悉的詩人,如杜甫、李白、蘇軾,都深受其影響。

他們所表達的東西,能夠對後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於是我結合中國文學史,把他們的代表作品全部收集到壹個文件夾裏,把自己喜歡的,覺得朗朗上口的摘抄下來。

整理只是第壹步,因為詩歌也有不同的版本。我會把原詩抄下來,按照朝代的名稱打印出來,但是沒有我想象的那麽難。

打印的時候,我會留壹大片空白,用來書寫自己的凝視,標記重要的內容。就像我們以前學古代漢語壹樣。壹旦我們理解了,記住它就不難了。因為上面有我自己的筆記,所以每次看都覺得特別親切。而且隨著背誦的積累,背誦手冊的厚度也在增加,不知不覺中讓我們的積累看得見摸得著,激發了人們努力的動力。

如果妳覺得背壹首詩很難,妳可以拿出壹支筆,在草稿紙上寫下這首詩的第壹個字。這個方法很有效,大家不要混淆。

讀詩是壹種樂趣,背詩是壹種好習慣。用腦越多,越靈活,記憶力也是如此。至於未來是什麽樣子,我不強求,但我希望此刻我能有所收獲。

我們經歷了很多悲喜,從個人的小世界來看,他們對我的影響很大。但是,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經歷的這些事情真的不算什麽。詩歌是文字的精華。我們在理解詩歌的同時,也理解了很多人的生活。

消費主義的浪潮壹直在悄悄地侵蝕著我們。多少年前單純的人現在也不能免俗,需要壹些物質來包裝自己,而我們內心的文化支撐卻越來越單薄。

我滿腦子都是詩和書,所以讀書就像給自己穿上了壹件華麗的外衣,別人無法剝奪。言語上的優雅,做事上的淡然,心靈上的豁達,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在家裏沒有寫太多關於這次疫情的文章,但內心並不浮躁。所謂的自媒體,首先要對自己真誠,其次才是對別人真誠。最近特別喜歡唐七的《三生三世枕邊的壹封信》。特別迷戀皇帝。雖然這部小說中有很多批評,但這足以讓我意識到,盡管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但我永遠也不會成為壹名作家。

當然,我也理解現在很多做自媒體的人並沒有把成為作家作為自己的目標,但是壹個自媒體人如果不能以作家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只會成為壹個載體,很難去思考和創作。而如果內容的生產者都以有用性為標準,那麽它只是壹個商業產品。畢竟離文學還很遠,也許是文學太奇妙,不可觸摸。

30歲了,經歷了壹些事情,不再把別人的評判作為自己成功的唯壹標準,而是開始真正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我會壹直讀書,但只是為了我自己。用心讀詩背詩,根據中國文學史梳理幾遍,對壹生都是有益的。

壹年讀200本書的目標,以後大概不會出現在我的人生規劃裏了。把書讀透,讀得少沒關系,重要的是讀透,活得明明白白不是紙上的瀟灑。

如果妳想過安靜美好的生活,30歲的時候,不如開始讀詩。妳會讀到很多妳以前從來不明白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