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頌》
鑒賞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的代表作。與普通抒情短詩相比,它的篇幅更長。另外,詩中的場景不斷變化,意象也很密集。讀的時候可能會有眼花繚亂的感覺,所以講解的時候要註意抓住詩的線索。
這首詩構思於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壹片森林,雪萊自己解釋了它的由來:“那壹天,孕育著風暴的溫暖而激動人心的風聚集了經常傾瀉下滂沱秋雨的雲霧。不出所料,這場雨是在日落時開始的,暴風雨伴隨著冰雹,伴隨著南阿爾卑斯山特有的壯麗閃電和雷聲。”寫暴風雨來臨時大自然的偉大力量,成了這首詩的出發點。
第壹節寫的是猛烈的西風如何摧毀壹切,卷走落葉,把種子吹到地裏,直到春天來臨。詩中有兩個地方可能比較難懂,需要解釋壹下:“有翼的種子”指的是那些被風傳播到很遠的地方的種子;“藍天的姐姐”指的是春天清新的東風,詩人稱東風為西風的姐姐,以示兩者之間的聯系。在這壹節中,詩人運用了色彩對比的技巧。在描寫西風席卷的秋天時,“黃黑灰紅如癆病”壹句渲染了樹葉雕零時色彩斑斕的衰敗景象,而“鬼”、“巫師”、“瘟疫”、“暗冬床”等詞語則用得淋漓盡致。但說到“春”,語言的色彩就趨於柔和明亮——“色香填山川”。詩人是運用“色彩”的大師。在這些線條中,大自然從雕零到輝煌的變化過程被生動地呈現出來。最後,詩人將無處不在的西風命名為“毀滅者與保護者”,其中包含了壹種特定的認識,即西風是舊世界的毀滅者,創造新世界,這是大自然循環往復的辯證規律。
第二節,視角拉向天空,西風如何吹過烏雲,形成風暴。這壹節是這首詩中最奇特、最壯麗的部分。當初,被風吹散的浮雲被比作地球上的枯葉,介於第壹段和第二段之間,從而形成了壹種自然的轉化。混亂、撕裂、糾纏等詞語的使用也強化了壹種動蕩感。破碎的雲,像落葉壹樣,正在脫離那些看不見的“枝幹”。在接下來的詩句中,詩人用了更大膽的想象,將空中飄落的雲朵比作“瘋女人飛舞的頭發”所謂“瘋女孩”,原文是“梅納德”,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在古畫中,她有憤怒的頭發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和散落四周的長發準確地展現了飛雲的自然奇觀,也暗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險。這壹節還需要註意的是,詩人的想象力雖然大膽,但實際上也遵循了壹些科學常識,比如暴雨的形成,水汽的蒸騰凝結,以及“電”在雲中的作用。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而且對物理、化學、電學等自然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在這首詩中,對自然力量的贊美與對自然的理解結合在壹起。
第三節,視角從高空回到海洋,寫西風喚醒海洋,讓海底的植物顫抖。詩人在描述西風到來之前海洋的平靜時,想象著“它已經沈睡了整整壹個夏天”,在夢裏它還看到了“古老的宮殿和亭臺樓閣”。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亭臺樓閣的倒影在清澈的海水中蕩漾,形成壹種閃閃發光的美。隨後,大海似乎有了個性,當西風來臨時,它主動分裂自己,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這種描述很奇怪,似乎來自詩人宏大的想象,但也符合某種自然規律。據說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陸地植物壹樣,對季節的變化有相同的反應,所以西風的到來肯定會對它們產生影響。
後三段,西風運行於天地之間。第四節,詩人回歸自我。他召喚西風把我帶走,像樹葉、雲彩、水波壹樣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飄蕩。為了表達西風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詩人用了壹系列相同的句式——“如果我是壹片枯葉,妳飄來飄去”“如果我是壹朵雲,能和妳壹起飛翔”“如果我有妳的脈搏”“如果我能像少年時的淩風那樣跳舞”——形成鏗鏘而飛揚的節奏,“當我是水波,壹片樹葉,在第五節中,這種語言的氣勢越來越強,詩人用壹系列的祈禱語句來表達他與西風融為壹體的決心和勇氣。最後出現的那句名言警句,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仿佛直接向讀者提問,仿佛西風停息,詩歌的內涵頓時變得無比雋永。
從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與自然之間,詩人展開了想象,融合了自然現象、科學概念、對宇宙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激情,充分展示了詩人拓展的精神世界。詩人除了描繪西風的意象外,還運用感嘆詞和重疊句式,尤其是前三節都以“哦,聽”結尾,這樣五節雖然獨立,卻又相互聯系,就像天空中自由翻滾的西風。
《西風頌》對這首詩的主題有不同的解釋,就像上面提到的老虎壹樣。通常說這首詩的寫作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運動有關,雪萊通過描寫西風來表達對摧毀壹切的革命力量的贊美。但也有壹種說法認為,這首詩的內涵比較復雜,不必從政治層面去解釋。也許這才是詩人贊美的對象,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大自然在季節輪換中蘊含的毀滅與創造的激情。
教學建議
第壹,預習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著名的抒情詩,但篇幅較長,意象密集,線索似乎有點混亂。讓學生先默讀這首詩,然後大聲朗讀,試圖抓住這首詩發展的線索。
第二,經典閱讀
1.介紹這首詩的壹些背景,包括詩人的情況,歷史條件和寫作的由來,從而為更好的理解作品做鋪墊。
2.雖然這是壹首抒情詩,但由於空間和場景不斷變化,很難理解。讓學生先分別背誦詩的每壹段,再詳細講授每壹段的內容,從而把握詩歌發展的內在線索。
3.為了表現西風的破壞力和天空、大地、海洋之間的自然奇觀,詩人用了大量新穎的比喻和生動的形象,讓學生挑出相關段落,分析詩人想象的壯美。
4.這首詩的句式和用詞很有特色,句式重疊重復,動詞有力,慷慨激昂,在語言的節奏上體現了西風的力量。我們應該著重分析這些句子和單詞的特點。
關於這首詩,壹般的解釋是,它表達了壹種對革命力量的贊美,但除此之外,它也向學生闡釋了詩人的自然觀,在衰亡與繁榮的循環中,自然的無窮力量得以展現。
第三,擴展和比較
1.《西風頌》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表達強烈感情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具有廣闊的境界。組織學生討論:它與我們普遍熟悉的抒情詩有什麽區別?
2.這首詩在贊美西風的同時,也描繪了許多自然現象,其中包含許多科學因素,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思考科學知識是如何通過詩人的想象而變得“詩意”的。
參考數據
讀雪萊的《西風頌》(袁可佳)
1819 65438+10月20日下午,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郊區的卡辛叢林中散步。他沿著阿諾河走著,秋風掃落葉的景象讓他興奮不已。他想到了苦難的祖國,他也想到了壹年半前被迫離開祖國的親身經歷。壹些英國報紙對他的誹謗性攻擊仍在我耳邊回響。詩人不禁感嘆,祖國和自己都深陷反動政府制造的苦難之中;他義憤填膺,他迫切需要借用壹個強有力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壹個革命者的憤怒。西風來的正好:這不就是他所追求的藝術形象嗎?
用西風掃落葉的力量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動政權;用西風吹種子,隱喻著革命思想的傳播,寄托著詩人對未來的希望——這是《西風頌》歌頌西風為“毀滅者與保護者”主題的兩個方面。經過幾天的醞釀,雪萊進壹步將自己與西風相比較,將所有革命詩人和詩歌與西風相比較,大力闡述詩人和詩歌的雙重功能:破舊立新,進壹步豐富了這首著名抒情詩的進步內容。當然,由於時代和世界觀的局限,雪萊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屬於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帶有抽象和虛幻的性質。
這樣,為了把握《西風頌》的主題,了解當時英國的情況以及雪萊的生活和思想,並不是沒有必要的。在這裏,簡明的歷史背景知識顯然可以幫助我們欣賞具體的。
哦,狂野的西風,秋天生活的氣息!
妳是隱形的,枯葉卻被妳壹掃而光。
就像幽靈遇到了巫師,不得不逃避:
《西風頌》的開篇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憤怒和借秋風掃落葉之力清理舊勢力的決心。雪萊是壹個革命樂觀主義者。他不僅看到了西風掃落葉的破壞力,也看到了它吹起種子的建設功能。這壹矛盾統壹的主題貫穿於《西風頌》全詩。第壹句話開門見山,為後面幾首詩的發展提供了中心線索,在詩末更是名句:“冬天若已來,西風,春天怎會遠?”放下筆,讓預言成真。
西風威武的意象貫穿全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每壹節都有與西風相聯系的輔助意象,以擴大藝術效果。與全詩主題的兩個方面相呼應,第壹節既寫秋天的西風呼吸,又寫春天的“藍天姐姐”(即春風);不僅有幽靈般的落葉,還有“像羊壹樣在空中覓食”的春蕾;詩人不僅用“瘟疫再起”之類的詞語詛咒著奄奄壹息的秋葉,還期待著春天“讓峰巒平原充滿色彩和芬芳”。對現實的鞭撻和對未來的幻想——也就是對西風破舊立新雙重作用的歌頌——通過平行對比的描寫,在交匯中不斷發展。
《西風頌》第二段不僅繼續將其描述為“垂死的壹年”,歌頌了科羅納赫的西風之力,還從最後壹段枯葉的意象將其與天上的浮雲聯系起來。風掃浮雲和掃落葉是相似的,這裏的聯系緊密而自然。有了這種聯系,詩歌的意境就擴展了:我們的目光從地面移動到空中。這裏吸引我們註意力的,依然是西風壓倒壹切的氣勢,還有浮雲帶來的雷電、風暴、革命風暴:
那是妳的氣息,會從中湧出來。
黑雨,冰雹和火焰:哦,聽:
《西風頌》前三段都以“哦,聽”結尾,只是第壹段的措辭略有不同。當然,雪萊希望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急促的風聲,更是來自詩人內心的革命號角。眾所周知,雪萊在革命中使用暴力的搖擺不定壹直是他壹生思想中的壹個重要缺點。直到1819年英國工人運動興起,他才明確指出暴力的必要性。盡管壹些西方資產階級批評家仍持不同意見(如《雪萊在工作中的作者》出版於1956),但《西風頌》對暴力的贊美是肯定的。雪萊明確地說:“哦,我希望妳給我壹個暴力的精神!勇敢,讓我們合而為壹!”(五)也正是這壹點,使得《西風頌》明顯超越了雪萊大部分抒情詩的思想高度。
前兩節,讀者跟隨詩人的筆觸走進大地,第三節,詩人帶領我們走進海洋。地中海的驚濤駭浪成了突出的輔助意象,就像枯葉和浮雲分別是第壹和第二節的輔助意象壹樣。雪萊著重描繪了被秋風喚醒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力量被進壹步渲染:大西洋為西風讓路,“向兩邊分裂”;深深種在深淵底部的植被被西風“嚇藍”,“壹邊顫抖,壹邊自動收縮”。
到目前為止,雪萊已經描述了三種自然現象:西風掃落葉,掃流雲,掀起波浪。讀者當然感受到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西風的意象上,但明確指出西風與自己的關系還在第四、第五節。第四節是這首詩結構的轉折點:開始向詩人的主觀方向發展。“唉,如果我是壹片被妳飄起的枯葉,/如果我是壹朵雲能和妳壹起飛翔,/如果我是壹片波浪,我會用妳的力量呼吸”。值得註意的是,雪萊在引導“我”入詩時,仍然重用了前三節中的輔助意象。這種巧妙的重復概括了上面,又引出下面,使全詩的結構立刻緊密起來,使描寫對象——從西風到詩人——的轉換恰當而自然。當然,雪萊在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貶低自己是西風橫掃的對象,而是希望獲得和西風壹樣的力量,扮演和西風壹樣的角色。他說,“這種被歲月的沈重枷鎖所壓服的生活和妳的壹樣:驕傲、迅捷、不羈”。
在《西風頌》的最後壹節,雪萊在表達了對壹種“野性精神”的希望之後,深刻而簡明地指出了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使命。詩歌應該像西風壹樣,推動新世界的誕生,向世界播撒“火星”,像預言的號角——呼應第壹聲春天的號角——“喚醒沈睡的地球”。這正是雪萊作為革命浪漫主義詩人壹直強調的。他在未完成的長篇論文《詩論》中指出,詩人首先應該是壹個戰士,是社會的立法者,是人生的導師。
經過上述的發展,《西風頌》的主題最終以雪萊革命樂觀主義的預言而結束:“如果冬天已經來了,西風,春天怎麽會遠呢?”很多讀者都能背出這句名言;它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僅是因為它具有重大的思想意義,還因為它出現在全詩的結尾,非常恰當而有力地概括了曲折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壹開始就出現,效果會大大減弱。從這種巧妙的安排中,我們也可以領略雪萊卓越的詩歌藝術。
雪萊的抒情詩有兩種:壹種以鮮明的政治觀點和簡潔有力的詩篇為特征,如《為英國人民而作的歌》。另壹類以高明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感情取勝,如雲雀。它們充滿了想象的魅力和奇異的色彩。《西風頌》兩個優點都有。詩人的想象入海,但並不誇張;使用的圖像是具體的和連貫的,不像雲中的圖像那樣豐富多彩。盡管詩人的想象力與劉蕓和畢濤馳騁,但他的腳跟卻牢牢地踏在現實的土地上。
《西風頌》緊密的結構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壹。在分析上述主題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主意象和副意象的合作與發展。全詩始終著眼於表現西風的力量,同時不斷從地面、天空、海洋中吸收其他意象,以豐富詩的藝術感染力;詩中突出了西風的強大力量,同時提供了壹幅豐富多彩的畫面;既表現出集中和凝聚的效果,又單調乏味。各地詩人都是用內心的感受來渲染外在的景物,用外在的景物來反映內心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動人局面。我們不能忘記,雪萊曾用贊美的口吻抄下壹位當代詩人的話:“把自然景物變成思想,把思想變成自然景物——這是藝術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上,《西風頌》也是獨樹壹幟。全詩由五首十四行詩組成。壹般的十四行詩適合表達壹個完整而簡單的思想或情感,所以往往單獨存在或構成壹組詩,但每壹部分仍有相當鮮明的獨立性。五首十四行詩像《西風頌》壹樣緊密結合成壹首抒情詩,各部分緊密依存,密不可分,實屬罕見。根據對雪萊當時使用的幾本筆記本的研究,起初他使用的是無韻詩,幾經修改,才成為現在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無韻詩適合表達渾厚的感情,但壹般比較松散,不符合結構緊湊的要求,而十四行詩以結構緊湊完整著稱。但壹首十四行詩的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達雪萊的恢宏和深情,所以需要將幾首十四行詩組合起來。這裏可以看出內容與形式的密切關系。
(選自《半個世紀的足跡》,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