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詩中所表達的人生,與今天睡在床上,看著月亮賞月相混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晚上睡覺用的“床”已經深深紮根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裏,壹直是我們頭腦中最深刻的經驗積累。當我們讀到《我床腳邊的壹縷光》這首詩時,自然會不假思索地想到現實生活中晚上睡覺的情景,卻無法追問為什麽,也無法探究這首詩反映的是壹種什麽樣的生活。其實,把詩中的“床”理解為今天生活中晚上睡覺用的床是不合邏輯的。根據相關研究資料,“床”在詩歌中有五種說法。
(1)指的是井臺。有學者撰文考證。中國教育工作者協會會長石成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雜誌上,還與朋友壹起創作詩歌和繪畫。
②指井場。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井是牧婧。在幾米高的古井場,它以盒子的形狀圍繞著井口,防止人掉入井內。盒子的形狀像四面墻和壹張舊床。所以古代的井場也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是有關系的,井和床的關系是由於它們在形狀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在古代的體系中,有壹個專門用來指代的詞,那就是“漢”。《說文》把“漢”解釋為“井壁”,就是“井壁”的意思。
(3)“床”是“窗”的總稱。(4)取本義,即坐臥之器。《詩經》、四幹,有情之羈絆,《易·剝皮與王度》和《安於底層者》的註釋,說說話是鋪墊。
⑸人們認為床應解釋為胡的床。胡床在古代又叫“橫床”、“頂座”、“繩床”,是壹種可折疊的便攜式椅子,功能類似馬紮的小板凳,或躺椅、椅子等。這種床可以隨意移動到任何地方坐臥休閑。但人坐的面不是板,是類似可折疊布的東西,兩邊的腿可以收起來。
因此,由於詩歌中“床”的模糊性,對全詩所表達的意境的理解決不是單壹的。想象壹下,每天晚上我們睡在床上,月光透過窗戶斜照在床上。人躺在床上看到月光從窗戶照進來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躺在床上擡頭看月亮就有點莫名其妙了。“睡”、“舉”、“看”這壹系列動作所指向的對象“月光”,很難形成順暢的邏輯關系。事實上,“舉”和“看”只能在人坐在床上,或站或靠在某處時才能實現,而不能很好地配合“睡”的動作。
所以按照現代人對生活的理解,“我床腳邊那壹縷明亮的光線會有霜?”。“環顧四周,發現是月色,再往下沈,突然想起家”這句古詩,實在值得商榷。睡在床上,擡頭望月,往後壹沈,突然覺得對家的理解和現實生活不符。另外,從詩中“仰視”和“俯視”的表情來看,“仰視”的相關姿勢顯然不是坐著就是站著。如果與詩歌中“床”的古義有關,兩種姿勢都有可能。而且,只有這兩個姿勢滿足了“舉”和“舉”的前提條件。
所以我們不難想象《靜夜思》要描繪的是晚上拿著凳子在院子裏休息的場景。壹個人獨自坐在院子裏乘涼。突然,月光直射在他眼前,有壹種“舉”和“降”的行為。也許這才是《靜夜思》真正的意境。另外,根據上面提到的“床”的古義,我們還可以做壹些不同的假設。比如站在窗前(床,這個“窗”的十字字)或者站(或倚)在井邊的田野裏,“我背著自己去看,發現是月光,然後沈了下去,突然想到了家”等等。至於這首詩表達的是壹種什麽樣的情境,誰能說得清楚?那麽,即使是我們的專家學者,也無法對《靜夜思》這樣壹首詩所表達的人生(詩歌的意境)有壹個統壹的認知理解,眾說紛紜。我們還有足夠的理由將其納入小學壹年級語文課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