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詩中的孟浩然1當年王維在孫潤福家所畫的孟浩然畫像,據《韻在》作者葛說是壹幅很差的摹本,連附的王維本人、陸羽、三人的題字都是他自己抄的。葛的評價可能是對的,但他並不否認《庸人》所依據的摹本,即親眼所見的孟浩然畫像,確是王維的真跡。這幅畫,根據張越的題字,仍然可以瞥見,雖然它被遺忘了。尤成的字寫得極差。襄陽又高又長,又陡又瘦,穿著白袍,又戴著靴帽,騎著馬——壹個總角的孩子,背著壹本書,背著壹架鋼琴——風在飄落,令人肅然起敬。
今天,幾乎不用證明,妳就可以相信,那是壹個現實的孟浩然。並不是我們知道浩然生病了,就可以斷定他瘦了。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十九個人應該算是詩。妳在孟浩然的詩中體會到的詩人的身影,能不是“又高又長,又陡又瘦”嗎?就連那件白袍,恐怕也是天上掉下來的,根本搬不動。白色的靴子和帽子當然是孟浩然的服飾,尤其是詩人孟浩然的必然出現。整理孟浩然文集的王士元,應該對浩然比較熟悉。是的,他在序中用來介紹詩人的八個字是“清麗脫俗,風韻散麗”,這與傅《送孟六出蜀序》中的畫像精神和孟浩然的詩境是壹致的。總之,沒有比孟浩然更具體的例子了,因為詩就像壹個人,或者說壹個人就是壹首詩。
孟浩然和胡璋都曾說過“襄陽屬於浩然”,但我們不得不說,浩然也屬於襄陽。也許鄭偉浩然屬於襄陽,那麽襄陽也屬於他。我在這裏度過了大半輩子,我的詩大部分都是在這裏寫的,為了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地方。沒有第二個襄陽人比孟浩然更忠誠,更愛襄陽。晚年,我浪跡南北,看到了很多名勝古跡。最終,我還是
山水觀勝,襄陽必美。
其實襄陽的人傑地靈,比它美麗的山水更值得贊美。從漢陰公公到龐德公,有那麽多引人入勝的浪漫人物,我們很難想象壹部《襄陽舊事傳》對少年孟浩然產生了多麽深刻的影響。只有了解了這壹層,才能知道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詩。
隱居在那個時代是壹種普遍的傾向,但在別人看來只是壹種期望,最多只是壹種暫時的解脫或逾期的補償,但在孟浩然那裏卻是壹個完整的事實。在構成這壹事實的復雜因素中,我的家鄉的歷史和地理背景,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在龐德公這樣的亂世,壹個人格特殊的人,永遠進山采藥是唯壹的出路。但生於開元盛世的孟浩然有這個必要嗎?可是,為什麽朋友壹次次伸手給我報價,卻全部被拒絕了?甚至最後以這種狀態面試讓韓朝宗約好壹起進京,最後喝得酩酊大醉,讓韓宮等人厭煩,壹氣之下獨自離開?就像當時很多有隱士傾向的文人壹樣,孟浩然最初隱居是為了壹種浪漫的理想,壹種與古人的神聖默契。這壹次,毫無疑問,默契的對象是龐德公。孟浩然當然不能為了韓朝宗而背棄龐公。盧蒙山不會允許他的。他自己的家在鹿門山,龐公隱居在那裏,決不允許他那樣做。
不久,流明的月光穿透薄霧籠罩的樹木,不知不覺中,我來到了壹個古老的隱居處,茅屋門,松木小徑,孤獨,寧靜,壹個隱士生活和移動,從不需要同伴。
這個陌生人到底是誰?龐公精神還是詩人本人?恐怕當時的他自己也分不清,因為心理上他已經被聖賢同化了。
歷史上的龐德公給了他靈感,地理上的鹿門山給了他方便。有了這兩個重要條件,隱居的事實就容易完成多了。其實,鹿門山的家早已讓隱居成為既成事實。只要妳改變主意,承認自己是龐公的繼承人,妳就成了《高士傳》裏的人物。總之,是襄陽的歷史地理環境,讓孟浩然壹生布老。孟浩然畢竟是襄陽的孟浩然。
似乎為了獎賞人性中的矛盾,為了保證生命的豐富,幾千年來我們壹直保持著儒道思想的平衡,所以文人總是會在壹種精神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穴總是會與高益、江湖、魏闕產生矛盾和沖突,所以生活永遠不會不和諧,文藝永遠不會缺少題材。矛盾是常態,越矛盾越正常。今天是高益,明天是鳥巢,後天是高益。這是行為上的矛盾。當鳥巢時不時地向往高益,當它變成高益,它就不能被遺忘在鳥巢裏。這就是行為和感情的矛盾。在這種雙重矛盾中打轉,是當時的普遍現象。反正詩壹發泄出來,任何矛盾都取消了。詩歌是唐人解決情感糾葛的特效藥。也許是因為詩歌的保證,他們敢於大膽地制造矛盾,所以那個時代出現了很多矛盾的人格。自然,另壹方面,矛盾越深,詩歌的產量越大。孟浩然壹生沒有功名,除了在荊州做門客張九齡,沒有半個官職。自然不會發生第壹個矛盾。但這似乎是他壹致性的最高極限了。因為他雖然身在江湖,但內心並沒有完全忘記魏闕。以下只是許多明顯例子中的壹個:
我要渡水去找船和槳,返家的神聖時代真是慚愧。閑坐著看別人辛苦的河釣,只能羨慕魚裏釣到的魚。
但是,人情畢竟難免是“林中之魚”,而不是“退入網中”,這真的是壹種難得的壹致性。聽聽李白熱情的贊嘆,妳就知道孟浩然有多超越他那個時代了:
師父,我發自內心地向妳歡呼,妳的名望升到了天上。在紅潤的青年時代,妳放棄了帽子和戰車的重要性,選擇了松樹和雲彩;現在懷特黑德。醉了月,夢的賢者,花的蠱惑,妳對皇帝充耳不聞。高山,我多麽渴望到達妳身邊,甚至在這裏呼吸妳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