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蕭艾同學的詩集

蕭艾同學的詩集

瑪克西姆·高爾基

[1]瑪克西姆·高爾基,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1歲出家為徒。他是來自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的俄羅斯人。1868三月16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壹個木匠家庭。他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偉大代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導師,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之壹。1892年,他以“瑪克西姆·高爾基”為筆名發表了自己的第壹篇短篇小說《麥卡德·丘德拉》,從此投身寫作。1936六月18死於莫斯科。這個世界是遺憾和悲傷的。

人物故事:有壹次,高爾基在燒水的時候專心讀書。他沒有意識到水早就燒開了,結果茶缸燒壞了。這是壹場災難。兇神惡煞的女主抓起壹根松枝,叫高爾基。她罵了高爾基,把他打得青壹塊紫壹塊,只好去請醫生。高爾基的身體青壹塊紫壹塊,有些地方滲出血來,肉裏插著木刺。醫生從背上拔出十二根木刺,鼓動高爾基義憤填膺地舉報。

女主人這時候害怕了。她害怕高爾基會告她虐待。馬上就換了壹張可憐的臉說:“兒子!只要妳不舉報我,妳提什麽條件我都答應。”

“妳說話算數嗎?”

“是的。”女主人無奈地說。

"只要妳允許我下班後學習,我就不會告發妳。"

女主人勉強同意了。就這樣,高爾基每雲都有壹線希望,以苦難為代價,得到了業余時間學習的權利。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壹。奧克帕克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區,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海明威壹生感情復雜,結過四次婚。【1】是美國“迷惘的壹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表現出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的迷茫和仿徨。[2]

海明威壹生中獲得了許多獎項。他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勇氣銀質獎章;[3]1953年,因《老人與海》[4]壹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老人與海為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為“20世紀100部最佳英文小說”。[6]

海明威在文壇壹直以硬漢著稱,他是美國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人物故事:

1918,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不顧父親的反對,辭去記者壹職,試圖加入美軍觀察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戰鬥情況。海明威因為視力缺陷體檢不合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救援隊當救護車司機。在前往意大利前線的途中,他在德國大炮的轟擊下在巴黎停留。他沒有住在安全的旅館裏,而是試圖接近戰場。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線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米蘭附近的壹個彈藥庫發生爆炸,壹個臨時停屍房裏的女性屍體比男性屍體還多,這讓海明威極為震驚。1965438+2008年7月8日,海明威在運送物資時受傷,將受傷的意大利士兵拖到安全地帶。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勇氣銀質獎章。後來,海明威在米蘭的壹家美國紅十字會醫院工作。他的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就是受此啟發。海明威把自己當成小說中的主角,塑造了自己的本色。[8]

1920年,海明威搬到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住在公寓裏。在他居住期間,海明威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壹份工作。他成了壹名自由撰稿人、記者和駐外記者,並與明星記者莫利·卡拉漢交了朋友。[9]

從1920到1921,住在芝加哥北部附近的海明威為壹家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與第壹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Hadley Richardson)結婚,並於9月搬進芝加哥北部的壹棟三層公寓。到了65438+2月,海明威壹家已經搬出了這個國家,再也沒有回到那裏生活。定居巴黎的海明威接受《星報》采訪,講述希土戰爭(1919-1922)。回到巴黎後,安德森帶領海明威參加了“巴黎現代主義運動”。[10]

1923年,海明威的第壹部小說《三個故事十首詩》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壹個兒子出生後,海明威從《多倫多星報》辭職,以支撐全家的開銷。1925《我們的時代》短篇小說系列出版,呈現簡潔的寫作風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利·理查森離婚,並與第二任妻子波林·菲佛結婚。並出版了《沒有女人的男人》。[11]

從65438年到0928年,海明威離開巴黎,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和古巴生活,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打獵、釣魚和觀看鬥牛。接連幾年,海明威的第二個兒子和第三個兒子出生了。[12]

海明威(西班牙)(5張照片)

1931年,海明威搬到了基韋斯特(他住過的房子現在是博物館),為下午的死亡積累材料,Winner壹無所獲。1932,下午死亡發表。尊重美國建築師羅德威格的名言“越少越好”,使作品趨於精致,縮短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提出“冰山原理”,只代表事物的八分之壹,使作品豐滿、含蓄、耐人尋味。[13]

1933年秋天,海明威帶著狩獵隊去了非洲。[13]他根據自己在非洲的經歷和印象,於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紮羅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馬科姆伯短暫的幸福生活》。[14]

從1937到1938,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赴西班牙內戰前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隨軍當記者,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15】這期間,海明威的散文《報告》以《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四個故事》發表於1969年。1940年,海明威和宓妃結束了他們的婚姻。這期間,健康問題接踵而至,給海明威帶來了很大的困擾。[17]同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8]1950,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過河入林》出版,馬爾克斯曾說:“沒有過河入林,就沒有”。[19]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邏艇,用來刺探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20]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官員亞歷山大·瓦西裏耶夫被允許進入蘇聯情報機構的檔案。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在1941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代號Argo。可惜我沒有天賦,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信息。[21]1944,海明威陪同美軍去歐洲采訪。他在壹次飛機失事中受了重傷,但康復後,他深入敵後采訪。二戰後,他獲得了壹枚銅牌。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威爾士·海明威結婚,不久返回古巴。[22]1961 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23]

維克多·雨果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作家。他被稱為“法國的莎士比亞”。他壹生創作了許多詩歌、小說、戲劇、各種散文、文學評論和政治文章,在法國乃至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

雨果的創作歷程長達60余年,作品包括詩歌26卷,小說20卷,劇本12卷,哲學著作21卷,共計79卷。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

人物故事:雨果1802出生於法國南部的邵尚松城。我的祖父是壹名木匠,我的父親是中國軍隊的壹名軍官。他被西班牙國王拿破侖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軍銜,是國王的密友。

雨果才華橫溢,9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音樂》獲法蘭西學院獎;20歲時,路易十八國王給他壹筆年金,用於出版詩集《頌詩和雜詩》。

1827年,雨果出版了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雖然劇本未能演出,但序言是

它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是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極大地促進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65438年至0830年,雨果的戲劇《奧納尼》在法蘭西學院大劇院上演,影響巨大,奠定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學中的主導地位。

《奧納尼》講的是壹個來自西班牙的強盜奧納尼在16世紀反叛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強盜的騎士精神和貴族氣質,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推翻。雨果熱情歌頌革命,歌頌革命者,寫詩悼念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出版於1831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浪漫的小說。這部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這種張力是生動的、不可預測的、戲劇性的和傳奇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普賽藝術家在廣場上表演歌舞。壹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普賽女孩吸引了路人。她舞姿優美。

這時,聖母院的副主教克勞德·弗羅洛突然愛上了美麗的梅拉達。他的心被欲望之火燃燒著,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醜陋的卡西莫多抓走了埃斯梅拉達。結果法王弓箭隊長法比救了埃斯梅拉達,俘虜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打他,但是善良的吉普賽女孩給卡西莫多水喝。

敲鐘人雖然外表醜陋,但內心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並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壹見鐘情。他們約會的時候,弗羅洛悄悄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赫爾墨斯·拉達因謀殺被判死刑。卡西莫多從絞刑架下把埃斯梅拉達抓了出來,藏在了聖母院。弗羅洛趁機威脅吉普賽女孩,以滿足自己的情欲。被拒絕後,他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女孩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出教堂,摔了壹跤。

死了,他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仇恨,也反映了他對下層社會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壹直在拉攏雨果。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成為法蘭西學院成員。雨果在創作中的奮鬥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壹個神秘主義劇本《守備官》,被觀眾起哄,失敗了。雨果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雨果壹開始並不理解革命,但是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摧毀共和國的時候,雨果變成了堅定的和平主義者。1851 65438年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 * *和黨員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奉行恐怖政策,無情地鎮壓反叛者。雨果受到迫害,不得不流亡。

流放?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 ~ 1910)是俄國作家。1828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茲市文縣的Jasna Ya Pogliana(今圖拉省小金區)。托爾斯泰家族是壹個貴族家庭,其血統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壹世開始被封爵,父親尼古拉·伊裏奇伯爵(Count Nikolai ilych)參加過1812衛國戰爭,以中校軍銜退役。母親瑪利亞·尼古拉耶夫是公爵謝妮·沃爾孔斯基的女兒。托爾斯泰在壹歲半時失去了母親,九歲時失去了父親。1841年,他的監護人阿姨A.I. Osjian-Saken去世後,他被轉交給住在喀山的阿姨Pi.I. Yushko監護。所以他的家人搬到了喀山。

托爾斯泰從小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學習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準備做外交官。我期末考試不及格,第二年轉到了法律系。他沒有專心學習,沈迷於社交生活。同時,他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產生了興趣,熱愛盧梭的理論和他的人格,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裏,他已經註意到了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感。4月退學,1847,回到賈斯納和波利亞那。這是他母親的嫁妝產業,是他哥哥分析財產時屬於他的,他漫長的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裏度過。

人物故事:

回到莊園後,他試圖改善農民的生活,但因為得不到農民的信任而止步不前。1849年4月,去彼得堡參加法學學士考試,只上了兩門課,突然回家了。是在1998年秋天,為農民的孩子建立了壹所學校。11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局工作,次年12晉升為十四級公務員,實際上卻在親朋好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徘徊。然而,他漸漸厭倦了這種生活和環境。4月底,1851隨正在服兵役的大哥尼古拉前往高加索,以誌願兵身份參加抗擊山民的戰鬥,隨後在高加索軍隊以“四級炮兵下士”身份服役兩年半。雖然他表現很好,但只是靠親戚的支持才被提升為準尉。1854年3月加入多瑙河軍團。克裏米亞戰爭開始後,他自願轉移到塞瓦斯托波爾,在最危險的4號要塞擔任炮兵連長,參加了該城最後壹次防禦戰。在各種戰鬥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官兵的英雄氣概和優秀品質,更加堅定了他對普通民眾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就開始寫作,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了《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等小說。1855 165438+10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著名的新作家,他受到了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查羅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和博特金等作家和評論家。在這裏他因缺乏經驗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壹個怪人,他對荷馬和莎士比亞的厭惡也讓所有人感到驚訝。不久,他結識了車爾尼雪夫斯基,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觀點。當時的德魯吉寧等人主張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美的藝術”,反對所謂“教學藝術”,實際上是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的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他認為任何藝術都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到1859,他和現代人雜誌決裂了。

1856年底以中尉軍銜退役。第二年年初,我去了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法國的“社會自由”贏得了他的欽佩,而在巴黎看到斷頭臺執行死刑讓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了他的極大憤慨。但這次出國開闊了他的文藝視野,增強了他對俄羅斯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托爾斯泰的思想與五六十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和革命形勢極其矛盾。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了壹個用勞役地租的方式解放農民的方案,並在自己的莊園裏嘗試過,但由於農民不接受而沒有實現。他同情農民,痛恨農奴制,但認為根據“歷史正義”,土地應該歸地主所有,他對地主是要他的命還是要土地深感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人甚至農奴主頑固派的想法。他也看到了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本質,但他反對消滅農奴制的革命方法,幻想自己找到壹條路。

由於無法解決思想矛盾,他試圖在哲學和藝術上逃避現實,但很快就失望了。1860年,大哥尼古拉斯的去世加深了他的悲觀情緒。從1859到1862,他幾乎輟學。他先後在賈斯納、波利亞那及附近農村創辦了20多所農民子弟學校,研究了俄羅斯和西歐的教育制度,並從1860到1訪問了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和比利時的學校。後來,他創辦了壹本教育雜誌《Jasna Ya Pogliana》。這些活動引起了沙皇政府的註意。此外,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的和平調解員,在調解地主和農民糾紛時,經常同情農民,也引起了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外出時,他家被軍警搜查了兩天。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期間,他頭腦中的震撼和他們對事物的壹些看法被頻繁接觸的農民所接受,成為他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

安徒生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又名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也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壹,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他出生在歐登塞壹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很貧窮。我在壹所慈善學校學習,早年當過學徒。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的影響,他從小熱愛文學。11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改嫁。為了追求藝術,他在14歲時獨自來到哥本哈根。奮鬥了八年,終於在詩劇《阿爾弗索爾》中壹展才華。因此,他被皇家藝術劇院免費送到了Srager Segrammar學校和Helsingo學校。持續了五年。1828,升上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壹直沒有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他獲得了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官方津貼。

安徒生的文學生涯是從1822年寫劇本開始的。進入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他出版了遊記、音樂喜劇、詩集和詩劇。1833出版的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是他的成人文學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話包括《小錫士兵》、《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衣》等。安徒生生前受到王室的禮遇,受到高度贊揚:他給全歐洲的壹代兒童帶來了歡樂。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話》已被翻譯成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本童話書在世界各地發行和出版。[1]

人物故事:1874年,也就是安徒生去世前壹年,他收到了壹封讀者的來信,是壹個美國女學生寫的,裏面有壹張壹美元的鈔票和壹張剪報,刊登了安徒生虛弱的身體和所謂的貧困。沒過多久,其他孩子開始寄來小額錢款,償還費城壹家報紙欠這位丹麥作家的所謂“兒童債務”。後來,連美國大使都親自送他200丹麥銀元。沒有窮到揭不開鍋還想阻止的安徒生。他給發起這次慈善募捐活動的《費城晚報》發行人吉布森·皮科克寫信,表示雖然看到“我用小語種寫的故事能找到離祖國這麽遠的讀者”很開心,被這麽多美國孩子“打破儲蓄罐幫他這個老作家”深深感動,但他真的不需要也不能接受這些禮物。他寫道,現在他感到羞愧,而不是驕傲和感激,壹些滿足感抵消了安徒生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