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日》:鞭炮聲壹歲,送暖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鞭炮聲中,舊年已過;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正忙著取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
這說明鞭炮聲壹波接壹波地響起,人們聚在壹起喝酒,透著壹股過年的熱鬧繁華氣氛。
擴展數據:
壹、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第壹次拜丞相,開始自己的新政時寫的。1067年,宋神宗繼位,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隨即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講師,以擺脫宋朝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和遼、西夏的不斷侵擾。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壹而再、再而三入右”,王安石隨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他投身政治,主持變法。同年過年,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春節,聯想到變法之初的新氣象,便帶著感情寫下了這首詩。
第二,欣賞
這是壹首關於古代迎接新年的即興作品。它以民俗為基礎,敏感地吸收了春節期間普通人的典型素材,抓住了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細節:放鞭炮、喝屠蘇酒、換桃符號,充分展現了年貨節的歡樂氣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王安石的詩充滿了歡快和積極的精神,因為他當時是宰相,正在執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的任期內,就像人們用新的代替舊的壹樣,他廢除了舊的政治,實施了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體現在他的詩裏就特別歡快。
三。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本名符節,人稱半山居士。他被封為蜀國公,後改為靖國公。世人也稱之為“王”了。江油人,漢族,北宋臨川縣鹽步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李青二年(1042),中進士。嘉祐三年(1058),寫了幾千本書,提出了變法的主張。
熙寧二年(1069)在宋神宗參政,推行新法。第二年,我對這本書表示敬意。熙寧七年(1074)罷官,次年改任丞相;熙寧九年(1076),又罷兵,退守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賜蜀公爵位,不久改靖公,稱靖公。
在位期間,他和兒子王侃、呂惠卿對《詩經》、《尚書》、《周官》進行了註釋,並稱之為“三經新義”。他的文筆蒼勁有力,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歌是蒼勁的,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