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將超越時空的限制,喚起人們的審美感受。?然而,多年來,戴望舒的《雨巷》等詩歌壹直被視為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呻吟,被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看出土文物壹樣,把這些作品從被遺忘的塵埃中挖掘出來,重新看到了它們的藝術光彩。?戴望舒在20多年坎坷曲折的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90多首抒情短詩。《雨巷》是他早期的著名作品之壹。?雨巷寫於1927的夏天。首發於《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8月出版,1928。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寫道:說起雨巷,我們很難給葉聖陶先生墊底獎。《雨巷》寫了差不多壹年後,葉聖陶先生正在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王樹才突然貼出來了。聖陶先生壹看到這首詩,就來了壹封信,稱贊他為新詩的音節打開了新視野。.....聖陶先生的大力推薦,是王澍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直到現在。(《王叔草序》)?《雨巷》營造了壹種象征色彩濃厚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隱喻性地把當時黑暗而沈悶的社會現實描繪成壹條狹長而孤獨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詩人自己就是這樣壹個孤獨的人徘徊在雨巷。他在孤獨中抱有無望的希望。希望眼前有壹個美好的理想。詩人筆下的“丁香般”的少女正是這壹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詩人知道,這個美好的理想很難實現。她和自己壹樣充滿了悲傷和惆悵,轉瞬即逝,像夢壹樣飄走了。留下的只是還在黑暗的現實中徘徊的詩人自己,還有那無法實現的夢想壹般飄走的希望!?有評論家說,在《雨巷》中,詩人用美麗的想象掩蓋了醜惡的真相和自我解放,“用壹些肥皂泡般的華麗幻想欺騙了自己和讀者”。除了旋律和諧的藝術美,沒有“內容上的可取之處”。(Fanny:論戴望舒的詩,文獻綜述1980,4)這些詰問和評判,用普通話來說,對雨巷來說,太簡單刺耳了。?雨巷出品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反動派屠殺革命者,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熱情響應革命的青年們壹下子從烈火的高潮跌入了黑夜的深淵。他們中的壹些人找不到革命的未來。
他們在痛苦中迷失,他們在失望中渴望新的希望,他們期待陰霾中漂浮著美麗的彩虹。《雨巷》反映了壹些進步青年的這種心態。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才二十壹、二十二歲。壹年多前,他和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壹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並加入* * *青年團,用自己熱情的筆投身於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因宣傳革命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四壹二”政變後隱居江蘇松江,在孤獨中咀嚼“中國人在這個時代的苦惱”。(王叔草序)他此時寫的《雨巷》等詩,自然充滿了仿徨、失望、悲傷、痛苦的感情。這種仿徨感傷的感覺,壹般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射。《雨巷》用簡短抒情的吟唱再現了這些年輕人心中的典型聲音。在這裏我們真的聽不到真實苦難的描寫,聽不到反抗黑暗的吶喊。這是壹種深深的告白,壹種失望的告白。但是,從這種反思和自省中,難道不能清晰地看到壹些年輕人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流淌在詩中。就算是當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麽容易被騙的。人們看完《雨巷》不想永遠在雨巷裏徘徊。人們討厭這條雨巷,渴望走出雨巷,去壹個沒有雨沒有憂愁的寬闊明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