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八歲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妹妹相依為命。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生活在沒有男人的家庭裏的孩子,性格或多或少都是軟弱的,缺乏男人應有的勇氣和魄力。是的,沒錯。顯然,我們可以從他的壹生中看到這壹點,這也是陶淵明悲劇的原因之壹。
不幸的是,他十二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住在祖父家。他的祖父是當時的名人,擁有豐富的藏書,也正是在那時,陶開始接受高等教育。我們知道,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尤其是陶淵明生活的晉代。在孟佳的家庭中,陶淵明遍讀儒道經典,形成了他獨特的信仰。在他的骨子裏,他的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理念“誌在出世”和“性愛山頭”正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信仰的矛盾是他人生悲劇的另壹個重要原因。
他壹生4次入仕,5次辭職,可謂極其曲折。二十九歲時,在江州作奠祭。後來因為出身平民,接受不了官家的輕視,做了官。後來他做了壹本大師書,辭職了。後來由於家庭困難,他加入桓玄做了壹名下屬官員。不久,他得知桓玄有反意,不願附和,便辭了職。桓玄真的廢了晉朝皇帝後,大將軍劉裕反對,他就去參軍在劉裕手下。武帝滅了桓玄之後,真的開心了壹陣子。熟料劉裕殺了更多的人來斷絕異己。他無法忍受,再次辭職。這已經是四個字了。但今年秋天,他出來了,成了彭澤縣的縣長。很快,因為不肯低頭挑眉,不肯為權貴做事,他徹底退出了官場。41歲那年,十三年在壹次次的戰爭和為官失敗中過去了。
試想壹下,如果陶淵明有項羽的“他將取代他的位置”或者劉邦的“壹個男人就應該這樣活著”的勇氣,他會有這樣膽小怕事的壹生嗎?不要以為他辭職後就開明偉大了。說白了,辭官的陶淵明就是廬山腳下的壹個農民,但這個農民和其他農民的區別在於,他會讀書,會寫壹些詩,整天埋頭苦幹種菊花。而且,這是個可怕的酒鬼。有壹次他餓了好幾天,今天壹個以前的好朋友來看他,他不能下床去見他。朋友走的時候,可憐他送了兩萬塊錢。朋友壹走,這家夥就把兩萬塊錢全送到酒館存了起來。這很好。如果妳這次完不成,還會有下壹次。積累起來~!
不幸的是,壹場大火很快摧毀了他僅有的四面墻。我該怎麽辦?老婆孩子還是要吃飯,堅持清高就要挨餓。沒辦法,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自己下地幹活。這就是我們的專家學者所說的他積極參加人民勞動的原型。其實壹切都是被動的,不是他能決定的。
我大概瀏覽過壹些學者對陶淵明的評價,我覺得最好的是梁啟超說的:“陶淵明孤芳自賞,懦弱慚愧”,基本上是這樣的。當然,現在陶藝的研究規模越來越大,很多人為了標新立異而強加自己的主觀臆斷也並不少見。比如我看到袁興培先生評論陶淵明的詩表現出高度的哲學思考,用詩來對待。我就納悶了,由於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思想家的著作都只能說是哲學思想而不是哲學結論,更何況妳陶淵明是個詩人。妳說是哲學結論,那它的內涵和外延在哪裏?學習是要有新意的,但是自作多情是沒有意義的。我記得韓寒說過,有壹次他收到壹封讀者的來信,裏面有壹張讀者學校的語文試卷。閱讀題竟然是韓寒的《求醫》。他認真做了,結果是壹對標準答案。他在八個問題中犯了五個錯誤。他想知道為什麽他在自己的文章中犯了壹個錯誤。有什麽問題?只是提問者強加的東西,比如壹句話就能看出作者的人生態度是什麽。其實就像韓寒自己說的,沒想到寫這句話的時候還加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同樣的,我想陶淵明先生寫詩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他會用詩的形式來總結他那高遠的哲學結論吧?
關於他的詩,說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再打擾妳了,但是我在這裏同意壹個說法,就是“陶淵明結束了壹個詩歌時代,謝靈運開啟了壹個詩歌時代”,因為在謝靈運之前,詩歌主要是寫意的,到了謝靈運手裏,詩歌開始寫意了,這個就不用贅述了。同樣值得壹提的是,陶淵明在結束寫意詩歌時代的同時,開創了田園詩這壹體裁。可以說這個人是站在了中國古詩詞的路口,我想這大概也是他的詩詞如此被看重的原因吧。
關於他的思想,眾說紛紜。我覺得不能簡單地滿足於從儒釋道簡單概括,或者“援儒入道”、“外師儒”、“凈化儒道佛思想”的抽象概括。似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為了創新什麽都參與,不管有沒有參與。拋開政治、文化、社會這些令人費解的因素,我脫褲子看陶淵明。我覺得應該是壹個自戀的弱勢文化農民,有著多重信仰。如果太多,可以刪除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