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橫掃六合,虎視眈眈,何雄哉!
揮劍造雲,諸侯自來西天。
從天啟來看,大致可以帶動壹批人才。
退兵鑄金人,函谷關東開。
龔銘回過神來,看著邪惡的平臺。
七十萬拷問者,從驪山出發。
對服用長生不老藥不知所措,令人難過。
連弩也能射海魚,長鯨是崔偉。
額鼻如五嶽,波雲雷鳴。
遮住藍天就看不到蓬萊了。
許石載著阿沁姑娘的船什麽時候回來?
但見三泉,金棺埋寒灰。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十年(751)。當時玄宗崇信道教,企業渴望長壽,大臣們紛紛向他道賀。這種愚蠢的舉動害了國家,引起了詩人的不滿,於是寫下這首詩,借秦始皇未能求仙之機,諷刺明成祖的荒唐行為。
全詩可分為兩節。第壹節從開頭到“望邪臺”歌頌了秦始皇的偉大才華和統壹中國的豐功偉績,表達了詩人對唐朝將從巔峰逐漸走向衰落的深切憂慮。寫它極盛,是先抑後揚,改筆裝腔作勢,為“諷刺”這個中心服務。前四句寫秦始皇橫掃“六合”(即天地四方)。“掃”字形象地描繪了秦王激勵群臣的無敵威風,以千鈞之力鼓舞了全篇。然後用“虎眼”來形容它矯健的身姿,“何雄哉!”感嘆表達了作者對秦王的由衷贊美。這兩句蒼勁有力,張揚了全詩的氣勢,為全詩波瀾起伏的開篇和氣勢磅礴的風格奠定了基礎。接下來,秦王把劍壹揮,說就算全世界都被清除了,“果斷”這個詞顯示了秦王的果斷。然後幾句“判斷”直接表揚了他清天下後的重大決策。秦王為鞏固天下統壹而采取的有力措施有:壹是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征集天下兵器,鑄造成十二金人。同時,由於全世界的統壹,他打開了戒備森嚴的戰略和通信咽喉的大門。二是到會稽嶺(今浙江紹興),登上瑯邪臺(今山東諸城東南),刻石立碑,歌頌秦的功績,為鞏固政權制造輿論。從這些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王的威嚴和勇氣。但這首詩對秦王的贊美只是壹種對比之筆,其目的是為後面的諷刺做鋪墊。揚最高,抑最低,再急轉,仿佛從頂峰墜入深谷,使詩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後半部分將壹些史實串聯起來,進行了藝術概括,諷刺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和求壽的輕率之舉。其實是以古諷今。
據《史記》記載,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囚禁的囚犯有7000多萬,分阿房宮和驪山墓。三十年前(217),韓忠、侯耀和史聖被派去求長生不老藥。二十八年前(219),徐氏(傅飾)帶著千兒萬女下海求仙。那句“罪犯”就是這麽寫的。但求仙得不到什麽,只能呼救,“茫然使心悲”!《連弩》的六句話是壹支震動的筆,掀起了全詩的波瀾,以浪漫的想象和高度誇張的手法,描繪了捕鯨的壯觀場面。據史書記載,許氏不能求仙,謊稱被大團魚擋住,得不到聖山。始皇帝派人用弩射它。於是鯨魚壹躍高達五嶽,波浪雲翳,聲如雷鳴,羽鱗鋪展,遮天蔽日。但是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結果還是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船什麽時候回來?”徐石再也沒有回來。不久後,皇帝在遊覽途中病死,遺體被裝入金棺,永遠埋葬在三泉之下。屍體腐爛了,變冷了。
這首詩以詠史諷刺唐玄宗,表現了作者忍辱負重、敢於諫的戰鬥精神,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全詩所列舉的史實,幾乎每壹句都有據可查,但文筆並不死板。敘事與討論、現實主義與想象的結合,在批判精神上既浪漫又嚴肅。全詩氣勢磅礴,風格奔放,這也是李白古風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