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寫格律詩

如何寫格律詩

問題壹:如何學會寫現代詩!現代詩,又稱近體詩或格律詩,是漢詩中講究平正、對仗、押韻的壹種體裁。為了區別於古典詩歌,它有現代體的名稱。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現代詩歌,對句子的數量、字數、通順、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歌樣式。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遊。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仗(絕句不用對仗),主要有三點:

1,每壹句都要平齊,連在壹起的兩句都要平齊,連起來也要平齊,即“句平齊,連起來是相對的,連起來是粘在壹起的”;

2、除了第壹副和第二副,中間的對聯必須是對聯;

3.壹般來說,押韻壹定要和同系平仄押韻。

問題二:寫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是什麽?詩歌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即七要素):音律、對仗、用韻、定句、定語句、節奏、章法。

壹、性情:指重視練級。(這裏僅指狹義的音律,廣義的音律還包括韻腳和其他詩歌在聲調上的規範和要求。)

1.句子平仄;

2.對聯中的句子是平仄相對的;

3.相鄰句平而粘;

4.幹凈的腳。

2.對仗:總的要求是,除了第壹副和第二副對聯可以對錯,可以對錯,中間多少副對聯必須對仗,應該對仗。(工對指的是嚴格整潔的壹對,寬對則相反。)

3.押韻:除第壹句外,可放可關,每隔壹句押韻,即在偶句末尾。要求主要包括:

1.位置在偶數句的末尾;

2.第壹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壹般和對仗有關。如果不對立,可以照常入韻,也可以不入韻;對仗不入韻很常見,也有入韻的。第壹句不押韻,五字多七字少;

3.萍萍韻;

4.到最後,以前是這樣的。但理論上格律詩應該是可以變韻的;

5.清晰的雙腳;

6.不要用同壹個字反復押韻;

7.押韻不要大量使用同音字;

8.不押韻;

9.盡量避免擠韻(詩歌中不恰當的地方使用與韻腳元音相同的詞,不論高低,都幹擾了韻美的效果,稱為“擠韻”。)

10.盡量做到高要求:用韻腳上樓。

四、定句:每首詩都有壹定數量的句子。

動詞 (verb的縮寫)定語句:是指每個句子都有壹定的字數,句子相等。

6.節奏:格律詩對節奏結構有壹定的要求。詩的意義結構必須與詩的節奏結構相壹致。

七、作文:即格律詩的作文。主要內容有:全句成對連接,成對連接,成對間轉移,第壹對連接,最後壹對連接。

問題三:如何寫七言律詩七言律詩是所有古典詩詞中最獨特、最完美的體裁。其特點是:結構嚴謹,押韻有序;格律嚴謹,字數適中,表達內容完整;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美的享受。

但是,七韻的寫法很難。難點在於,它既要求每個字的格律限制,又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第壹句可以押韻但不押韻),還要求頜關節和頸關節的每個字都要對。寫起來好像很難,但是寫七律也不是沒有技巧。

筆者通過學習寫作七定律,掌握了壹些方法:1。首先要構思寫什麽,這和寫其他文章沒什麽區別。2.首先要構思兩副對聯(頜揣和頸聯),用什麽字,用什麽韻。這壹點非常重要。壹個七律能不能寫好,某種意義上取決於這兩副對聯,壹定要嚴格把握。每壹個字都要仔細斟酌。這兩句對聯的內容是壹首詩的靈魂部分,要描寫細致,表述清楚,解釋充分。3.根據內容寫第壹聯比較容易,因為第壹聯不需要對仗,但是是文章的開頭,還是比較好把握的。4.最後壹副對聯和第壹副對聯差不多,沒有對仗更好寫。是整篇文章的總結部分,要有氣勢。它的內容壹般是作者表達的,但應該更精煉壹些。5.註意容易犯的錯誤:沒有壹個好的思路就寫,從不同的方向補詞造句,導致句子偏離中心思想;最常見的錯誤是:對抗不嚴格,看似對抗,卻沒有真正對抗,等等;有很多詩喜歡寫委婉的悲傷和怨恨,但這種風格容易犯無病呻吟的錯誤,比如把所有的心事和委屈都寫出來,但致命的是,沒有理由寫出來,導致生病。給讀者的感覺是做作。

當然,詩歌在很多方面都是詩人的愛好,所以我們可以寫出豐富多彩的詩歌。如果興趣愛好不同,只需要寫好七韻即可。......

問題四: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怎麽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壹種現代詩歌,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的沈約等註重韻律和對偶性的新體詩。初唐基本定型,盛唐成熟。全詩八句,每句五個字,有升和降兩種基本形式,兩聯必須對句。

詩歌格律

五言律詩每句八句,每句五個字,* * *每句四十個字。壹般來說,每句話都是綁韻的(第壹句可以綁也可以不綁),韻在最後,不能改。

這四節經文都有壹個特定的名字。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排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平行對聯和頸聯必須對立,首聯和尾聯可以對錯。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第壹聯多用對仗,主要是因為五律首句不押韻多,七律首句不押韻少。但這個理由不是絕對的。在首句押韻的情況下,首聯仍有對仗的例子。

五律中有四種基本句型:

平而平(上下);

平而平(平而平);

平而平(平而平);

它是平的(平的和平的)。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構成了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壹種格式:第壹句以韻開頭(註:表示可以平仄;押韻需要平聲。五言律詩形式上首句不押韻,撅起來是常有的事。)

平,平,平。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示例:

唐許渾《秋遊通門客棧》題寫

楓樹在秋夜沙沙作響;在潼關站過了壹夜,有了自己的酒香。

幾片殘雲聚集在巍峨的華山上;稀稀落落的秋雨落在中條山山脈上。

隨著銅官山的延伸,樹木顏色的遠程查看;黃河奔流入海。

明天就能到達繁華的首都長安;漁夫和樵夫的夢我還是安心的!

第二種格式:第壹句不押韻。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示例:

(唐)杜甫

長安失陷,國破,唯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森林茂密。

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

白頭短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

第三種格式:首句進入韻級。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示例:

晚清(唐朝)的李商隱

壹個人隱居,俯瞰夾城,春已去,夏已清。

小草被雨水淹沒,終於得到上帝的愛,雨是晴的。

登上高閣,遠眺遠眺,天高地空,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

鳥兒的巢已被曬幹,它們的身體恢復了輕盈。

第四種格式:第壹句不押韻。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示例:

山中秋夜(唐)王維

空曠的群山沐浴在壹場新雨裏,夜晚來感受初秋。

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

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

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七言詩是中國現代詩歌之壹。計價器很嚴格。沈約的新體詩發端於齊永明主政的南朝,註重韻律和對偶性,在初唐得到進壹步發展,成熟於杜甫。節奏要求詩的字數統壹。節奏由八句組成,七句稱為七言律詩。每首歌八行,每行七個詞,每兩行連起來,* * *四聯,分為首聯、並聯、頸聯、尾聯。

詩歌格律

各八句,各七個字,* * *五十六個字。壹般來說,每壹句都是連韻的(第壹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韻到最後不變韻。

這四節經文都有壹個特定的名字。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排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規定,平行對聯和頸聯必須對立,首聯和末聯可以對錯。

七大定律有四種基本句型:

平而平(最後壹個字是平而平,叫平而平腳);

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

又平又平(最後壹個詞別扭,叫別扭腳);

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構成了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說明:表示偶數)

第壹種格式

把第壹句話改成押韻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示例:

鄧謹...> & gt

問題五:寫格律詩時,如何熟悉並背誦五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言律詩的基本格式,如五言律詩的壹種格式:偶而平,偶而平。平平淡淡,平平淡淡。然後記住押韻的基本要求:1357不分,2468分明。也就是偶數句的最後壹個字押韻。而且要押韻好,最好熟悉平水韻等韻表。

希望能幫到妳。

問題六:格律詩、詩詞歌賦怎麽填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壹顆璀璨明珠,炎黃子孫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背詩填詞的人越來越少。偶然看到有人填了某個字,但字數符合所選詞牌的要求,但平仄字大多“不拘”,有的甚至沒有押韻。我覺得這根本不是在填格律詩。如果想自由揮發,不受格律詩的限制,單純寫自由詩會舒服很多。格律詩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有人認為既然是填格律詩,就應該按照以前的讀音發音,包括入聲字。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格律詩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格律詩的填音應以現代漢語詞典的註音為準,以壹兩個聲調為平仄,三四個聲調為抑揚頓挫,不必采用入聲。格律詩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語言凝練,節奏的魅力做出了不同的格律要求,就像優美的音樂。試想壹下,如果不按照規定的等級要求來填,看了會是什麽感覺。壹首好詩之所以能千古傳誦,百讀不厭,不僅是因為詩本身的韻律之美,更是因為詩的妙語、意境、內涵的完美結合。下面以詞牌《夢序》為例,簡單說明壹下。《如夢》單調,七句五韻,疊句三十三字。譜:【平】平(韻),【韻】平(韻)。平仄,平仄(韻)。平仄(押韻),平仄(重疊),平仄(押韻)。註:[]中的表達式可以是平齊的,不帶[]的必須按平齊的要求填寫。(韻)就是用韻的意思。如果不要求押韻,則應在同壹首詩中統壹押韻。例1:李清照《如夢》:“總記西亭夕陽,醉了不知歸途。總是玩到盡興而歸,卻輸給了朱峰泳池深處的泳池。爭渡船,爭渡船,開壹灘歐洲蒼鷺。”例2:我寫了《如夢》:“我瘋狂地觸網,忘記了什麽是疲勞。光電傳來好消息,月初不計收費。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等待讓我心碎。”

問題7:古體詩怎麽寫和格律詩不壹樣?

沒有古代物理定律和詩詞這種東西。

古代風格的詩歌

與現代詩歌相對的詩歌風格。現代詩歌形成之前,除楚辭以外的各種詩歌體裁。又稱古詩詞、古體。古典詩詞格律自由,無對仗,平仄均勻,韻腳寬,長短不限。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雜句。

四言詩在現代詩歌中已經不存在了。雖然沒有加“古”字,但不言而喻是古詩詞。《詩經》中收錄的古詩主要是四言詩。四言詩在漢魏晉代還有人寫。曹操的《看海》和陶淵明的《停雲》是四言詩的典型。

五言七言古詩很多,簡稱五古詩、七古詩。古代五朝最早出現在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很多人寫五言詩。南北朝的詩多為五言詩,唐代及以後的五言詩較多。七古的出現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朝以前,並沒有五代那樣普遍。到了唐代,七大古籍大量出現,唐人也稱之為長句。

雜詩也是古詩詞特有的。詩歌長短不壹,從壹個詞到壹個以上的十字。壹般是三、四、五、七言混合,而以七言為主,所以習慣上歸為古七言。《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有很多雜詩。漢魏以來,樂府詩有了音樂伴奏,包括歌、行、曲、詩。唐代很多樂府詩都是不快樂的。唐宋雜體詩形式多樣:有七言混五言的,如李白的《難去》;有七個字混三個字的,比如章雷的《牛郎》;七言中有三五句,如李白的《入酒》;有七言混合二、三、四、五言至十余言,如杜甫《茅屋被秋風吹破》;有四、六、八字夾雜五、七字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代絕句在唐代也有作者。都屬於古詩詞範疇。在發展過程中,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有著互動的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強調音律和雙重性,但尚未形成完整格律,介於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之間的新體詩。唐代的壹些古詩有合法化的傾向,甚至古代作品也常常融入現代句式。但也有壹些古詩詞作家有意識地與近體區分開,經常用拗口的句子或偶發性的散文來規避法條。

古典詩歌是與“現代體”相對的壹種詩體。在現代詩歌形成之前,除楚辭之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被稱為古體詩和古風。這是按照古詩的做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小節,平鋪直敘。韻腳較寬,除了七字白亮句的韻腳,壹般都是其他句子押韻,韻腳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變的。空間的長度沒有限制。句子可以統壹為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體,也可以長短句混合,隨意變化,這就是雜體。

五言七言古詩很多,簡稱“五古”、“七古”。雜字從壹個字到壹個十字以上都有,壹般是三、四、五、七個字混合,以七個字為主,所以習慣上歸為七個古字。漢魏以來,樂府詩最初是以音樂為伴的,包括歌、行、曲、詞。唐代模仿以前的樂府,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新樂府》,都是不合拍的,屬於古詩詞範疇。此外,唐代以前就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體絕句”,唐代也有作家,這與近體絕句講究平仄、偶行,也是古體詩的壹種不同。

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互動關系。南北朝後期,壹些詩歌開始強調韻律和對偶性,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韻律,是壹種由古體向近體詩過渡的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的壹些古詩有法家傾向。比如王波的《滕王閣》是古體詩,但是平仄和諧,八句,類似於兩個七言絕句,兩個押韻。唐代格律詩定型後,詩人的古體作品往往融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奇、王昌齡、孟浩然等人,五大古籍中有相當多的韻文和對聯。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曲中也有不少句子。而有些詩人卻有意識地與近體不同,經常使用別扭的句子,偶爾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都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有意識地註意到古詩詞合並成正則句,用怪句避開正則句的現象。清代王石-偶數認為古詩是偶數,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來說,已經從...> & gt

問題8:如何寫七言詩?第壹,不要誤解計價器——這是最大的誤解!

格律詩是舊體詩創作的第壹步。沒有格律詩,格律詩不是格律詩,絕句不是絕句,詞不是詞。當然,古風和古風是非正式的。

現在寫詩的人很多,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但大部分都不知道規矩或者不肯學。很多人覺得格律太嚴格,不好學,還自詡“突破格律”。其實這些“突破”的背後,往往隱含著對音韻的無知和詞匯組織的無能!漢語中有相當多的表示壹致、意思相近的詞語,給了作者很大的選擇余地,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有層次、有水平的詞語來表達。如果詞匯量嚴重不足,自然無法適應格律的要求!

有人認為格律可有可無,其實他根本不了解格律在詩歌發展史上的作用。公制是古人總結了幾千年的經驗後制定的。它不僅使詩歌在歌唱時具有美感,也使詩歌在朗讀時具有同樣的抑揚頓挫之美。所以即使樂譜丟失,歌詞依然可以流傳至今。現代的歌,雖然唱起來很美,但是壹念出來就突然覺得別扭——正是因為沒有押韻。如果沒有樂譜,幾百年後誰還記得這些歌詞?

第二,計的極端性。

與第壹種誤解相反,壹些創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極端。

雖然格律嚴格,但還是有很多靈活的地方讓作者自由發揮。無論是韻、絕句、詞、曲,都有不少字是均勻婉約的。但還是有少數(其實很多)為了追求絕對的完美,竟然要求壹個字的高低不能變,連四聲都要限制。比如宋代的方把《周邦彥》的壹百多個字全部歸納起來,不僅有韻,而且每個字的四聲都是壹樣的。也有很多人做了譜子(作者自稱是格律專家,很多人崇拜這樣的譜子),但是很多作品都沒有查,只標註了例句的平仄、押韻、句讀,要求大家不要錯填任何平仄(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最重要),也屬於這種情況。

這種做法嚴重束縛了作者的手腳,使得詩歌創作完全沒有意義,變成了文字遊戲。可以看看名家的作品(方等人除外)。有沒有同壹位藝術家同壹首詞牌(尤其是中長調)的作品完全壹樣的?答案肯定是“不”!

第三,更多的填字遊戲

據《秦鼎詞譜》記載,共有800多首警句,2000多條。但常見的數字只有100左右。有些作者,為了炫耀自己的淵博學識,信誓旦旦地要把所有的警句都填上。今天填壹個,明天填壹個,後天填壹個。最後就像熊掰玉米,丟了壹個,還沒掌握最後壹個詞牌!這也是壹個很大的誤區!古代著名詩人作品多,警句不多。除了少數大作曲家(柳永、周邦彥等。),使用的警句很少超過100。誰能補上警句?

另壹方面,填入生僻的警句更容易逃避格律(詞譜難找,有些格律根本不定型,變體很多),這讓很多不太了解格律的人看不出自己有沒有造法,所以反對或不了解格律的人更喜歡填入生僻的警句。所以填稀有警句就成了逃避規則的絕佳方式!(不過,很難逃過我的眼睛!)

所以我建議:禁止使用罕見的警句!特別少見的警句!如果非要用,壹定要附上古代的例子和樂譜!

第四,押韻、回文等文字遊戲

和聲,也叫“步韻”,是指寫詩所用的韻與前壹部作品所用的韻完全相同。在所有押韻都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作者的詞匯量會比格律嚴格十倍,所以自古以來幾乎沒有絕世佳作!很多傳世名著都是自由發揮創作的。即使是蘇軾、秦觀等韻律大師,也是以自由發揮而聞名,而不是以韻律作品而聞名。宋代的方可謂是韻律方面的專家,但他的作品大多是垃圾!因此,古代的大部分名家對韻持否定態度。然而,這種趨勢越來越嚴重,文字遊戲被視為衡量詩歌水平的標準...>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