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介紹如下:
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據說是屈原創造的壹種新的詩體。《楚辭》之名,西漢初年就有,是劉向耐所編。東漢王逸寫章句。戰國時的屈原、宋玉,漢代的淮南子山、東方朔、王葆、劉向等十六首。
後來,王逸把自己的《九思》加進了《十七條》。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也以屈賦形式。因其運用了楚的文風、方言音韻、土特產等,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影響深遠。
楚辭的起源介紹如下:
它經歷了屈原創作、屈後摹仿、漢初收藏、劉向收藏等過程。這本書應該寫於公元前26年到公元前6年之間。劉向原著《楚辭》早逝。
後人只能通過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原書也已佚失)和宋洪興祖的《楚辭補註》來間接追溯和猜測原貌。
《楚辭》的意義介紹如下:
楚辭研究及其研究史現在稱為“楚辭學”,興盛於漢宋,成為近代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中的顯學。早在唐代,楚辭就隨著中國文化界流入日本等國。
16世紀後,甚至流入歐洲。到19世紀,楚辭在歐美引起廣泛關註,出現了大量各種語言的翻譯和研究著作。在國際漢學領域,楚辭壹直是研究的熱點之壹。
它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集,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楚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可見這個名字最遲在漢初就已經存在了。其本義指楚辭,後成為專有名詞,指戰國時期以屈原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