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裏的詩歌創作大體經歷了從模仿過渡到自我整合的過程。三十二年前在紹興,他學的是江西派的風格,這首詩後來被他燒了。從此,到了惜春的第四年(1177),是他詩風轉變的時期。
這壹時期,他壹方面從張浚、張煒那裏學習和探討理學的哲學思想,同時又把自己的見解從日常生活搬到文學創作中來。他在《唐德明築齋》詩中說:“我壹生都是眼中釘肉中刺,後來才知道,這樣是沒有孩子的。我汗流浹背自渠,笑江峰得河。”這種鄙薄書本,重視日常生活的態度,成為他詩風轉變的契機。
《江湖集》中有700多首詩,有的取材於陳師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律和唐代絕句,也有壹些詼諧、輕快的詩句。經過五年的惜春,楊萬裏詩歌的獨特風格基本形成,其詩學觀也基本成熟。
這種非常重視觀察自然、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的觀點,是對江西詩人“以胎為骨”、“化鐵為金”等前人詩學理論的有力回擊。在語言上形成了以自然流暢、幽默活潑為基本特征的“真誠風格”。
擴展數據:
楊萬裏的詩在當時影響很大:“當今詩壇誰做主,成齋詩法正在實行。”(蔣特立《謝羊城齋會長句》)“四海成齋獨霸詩壇。”(項安石《以韻酬潘陽詩二首》)
楊萬裏廣泛借鑒前人,但他從不固步自封,而是立誌超越。他說:“我不知道筆裏還有前輩。”(《讓客人晚上回家》)並說:“我以傳記為恥,編劇們都有自己的浪漫生活。黃(黃庭堅飾)、陳(飾)在籬笆下歇腳,陶(陶淵明飾)、謝(謝靈運飾)走前更進。”
(後記許近訪省詩)正是憑著這種開拓創新的精神,他不肯人雲亦雲,終於“脫盡皮毛,表現自己”(《宋詩鈔·至誠》),而不是壹路轉來,成為壹種獨特的詩風。
江西詩派初學,重在詞的節奏。50歲以後,詩風發生了變化,從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創造了他獨特的“誠體”。誠齋講究所謂的“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趣味,用幽默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巴風伯》:“風伯勸君壹杯酒,何須爛劇震詩!”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點。
百度百科-楊萬裏(南宋著名詩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