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從詩體上看,豐富的想象力,是楚辭的相同特征。比如《離騷》充滿了荒誕不經的想象,反復表達真情實感。
從文體上看,與《詩經》相比,《楚辭》篇幅大增,句式由四字變為不限,參差三級。
就語言而言,楚辭中廣泛使用楚語,大量方言詞語在楚地湧現。此外,“xi”和“壹些”作為虛詞也成為楚辭的壹個鮮明標誌。
論《離騷》的思想內容。
1.“美麗政治”的理想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屈原向往“前賢”治國的境界,君臣和諧,提出了“養才賦能,順繩而不蠻”的具體方略。
2.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惡如仇的批判精神。貴族大臣攻擊迫害屈原,但屈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並努力追求。《離騷》寫他上天堂,下人間尋求出路,是他追求理想實現的形象描述。批判精神在於他對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同時又直接揭露和批判黑暗,指責漢奸。
論《離騷》的主要藝術特征。
1.強烈的激情和夢幻般的想象力。《離騷》前半段,回望過去,回憶人生經歷、理想和經歷,基本上是寫實的,但那些以對比的方式描寫和誇大自身優秀品質的詩,則具有奇思妙想的特點;到了後半段,對未來道路的探索更是激情澎湃,忠誠深沈的愛國情感,通過奔騰飄逸的想象爆發得淋漓盡致。
2.壹個純潔、美麗、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貴的出身,崇高的理想,清醒、純潔、美好、獨立、不屈的人格,以及異常強烈的情感,構成了抒情主人公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義,展現了這首抒情詩的精神實質。
三個。
隱喻手法的拓展。它將《詩經》中的比喻發展為長詩中比喻的連用,也結合了《詩經》中的單純比喻,其中比喻和喻體是獨立的。在《詩經》的基礎上,以物傳情、以物托物的表現手法,形成了中國文學著名香草美人借代手法的傳統,影響深遠。
四個。
結構特征。全詩圍繞詩人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感情和追求崇高理想、永不悔改的精神展開。前半部分回顧歷史,寫實,後半部分探索理想的實現,偽寫。
五個。
形式和語言特征。它既采用了民歌,又借鑒了散文的筆法,成為壹種句子長度任意、韻句交替的新的文學表達方式。《離騷》後半部分,往往將詩人的思想活動設定為主客體之間的問答,安排描寫。語言豐富多彩,雙音押韻比比皆是。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和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其獨特的民歌,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等。更重要的是,楚國歷史悠久,巫術盛行於楚,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民歌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息。這些影響都使楚辭具有了獨特的聲韻,同時又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濃厚的巫術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民歌和楚文化傳統的熏陶。
同時,楚辭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之後,壹直被稱為滿靜的楚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問鼎中原、爭奪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交匯,產生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豐富多彩的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兩三個世紀的沈寂,讓它在詩壇大放異彩。後人也稱《詩經》《楚辭》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馮和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