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操,何弼,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黃鸝。我想在花叢中找到我的路,直入白雲深處,展示我的彩虹。我怕花深紅露濕人衣。坐在玉枕上刷金徽。墮落仙女在哪裏?沒人陪我。我是靈芝,不是紅臉,什麽是長嘯?醉舞下山,明月歸大家。
黃庭堅壹生落魄,從未升到高位。在北宋新舊黨爭中,他並沒有積極參與,而是多次為蘇軾降職,死於益州。由於仕途坎坷,歷盡艱辛,他深刻體會到了官海的險惡動蕩:“天下欲避風雨,風雨壹日十二時。”(《鷓鴣天》)於是,壹種強烈的超脫塵世的想法不禁油然而生。但作為壹個具有仁政愛民思想的詩人,現實生活的魅力強烈地吸引著他,使他舍不得離開人世,飄然而去。在這首詩裏,夾雜著“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壹方面潛伏著逃避現實、追求解放的情感,另壹方面又流露出對生活的留戀和熱愛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詞算是被貶的時期。
此詞,或題“觀光”,或題“春遊”,但仔細研究詞義,並非春遊之作。實際上是詩人照搬了“遊仙詩”的寫法,描寫了自己在桃花源中漫遊的幻想,吟誦中包含著玩世不恭。
開始壹句話,用感嘆的語氣渲染桃園迷人的景色。“瑤草”是古人想象中的仙草。仙草只能在仙境中誕生,“瑤草”二字就是仙境的象征。“壹禾”(何啟)修飾“碧”,突出碧的程度,使讀者第壹眼就能獲得鮮明的色彩感。“五靈溪”這句話用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典故,具體指出了仙境的位置。“溪上”二字緊扣“五靈溪”二字,上下句意以最頂層句法首尾相連,榫接極為自然。《入春》三句中,作家在春光燦爛時來到“桃花源”,只見桃花滿林,如夏如錦;但當我聽到黃鸝的歌聲時,它像春天壹樣響亮。讀者可以從這些景物描寫中感受到春天的色彩和聲音,呼吸到春天的氣息。試想,如此美好的境界,我們的詩人能不陶醉其中嗎?“我渴望”的三句話,表現了詩人的壹個願望。就是穿過武陵溪畔的花叢,壹路到白雲飄過的山頂,把胸中的浩然之氣吐出來。“齊昊”這個宏大而挺拔的精神,在這裏也指沈郁而不平的精神。“英氣展開彩虹”就是胸中的英氣展開成彩虹。在這裏,詩人用理想而非飛揚跋扈來表達對官海興衰的感受,流露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怕”字壹轉,就擔心“花深”,難以遮蔽。這裏表達的思想和《明月幾時有》詩中的思想基本相同。蘇軾寫的,甚至兩首詩裏的句式和語氣都很像。蘇詞是《我要乘風回家》,黃詞是《我要借花尋路》。蘇詞是“我怕瓊樓玉宇,高得怕冷”,黃詞是“我怕花深紅露濕人衣。”對天宮仙境的向往,表現了蘇、黃對官場的厭倦。對天宮或仙境的懷疑,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執著。“我的欲望”與“恐懼”相對,表現了詩人的矛盾心理和感情的起伏。
在接下來的影片中,作家的瀟灑和曠達的魅力和高尚而孤獨的情懷。“坐玉”三句,以三個特色動作,描繪了詩人自我陶醉、與自然友好的精神境界。“金徽”,金飾秦徽,用於確定琴聲,在這裏作為琴的代名詞。“白螺杯”是用白螺殼制成的酒杯。“謫仙”這句話表面上看是詩人李白早已過世,無人陪他飲酒作詩。但骨子裏他說自己缺少壹個知己,沒有人理解自己,所以覺得很孤獨。李白天賦不足,不滿現實,晚年被貶夜郎,其詩充滿了“入世”與“出世”的矛盾,這些都與黃庭堅有相通之處,是詩人引用李白自畫像的主要原因。詞中的壹系列意象,如玉、玉枕、金徽、白螺杯等。,都給人壹種冰冷、晶瑩的感覺,與詩人此時的心境相契合,可以說是他高尚人格的象征。“我願意”這句話道出了作者來到“桃花源”的真諦。他來這裏只是為了采摘靈芝和仙草,也就是尋求壹個隱居的世界,而不是尋求美麗的仙女。既然如此,何必冷嘲熱諷,自討苦吃。在古代詩詞中,“桃園”的典故常夾雜著劉辰和阮昭於天臺山“桃溪”遇仙的傳說(劉、阮見的《遊》),所以這裏的“紅唇紅臉”比喻劉、阮遇仙女的故事。在兩句話的結尾,把詩人的醉態寫得非常傳神。他在皎潔的月光下回到人間,彎著腰,手舞足蹈。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仙境,但畢竟更愛人間。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入世的念頭最終被擊垮。詞的意思來自李白的“黃昏下藍山,月色曾是我的歸途護航”,但“隨人”的月更被動,“隨人”的月更主動,更深情。
這個詞通過遊仙的境界來表達對生活的態度,很浪漫。描寫了詩人的清高曠達,卓爾不群的自立自強,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用筆飄逸飄逸,可以說是學習東坡的精髓。19個詞中,有11個直接或間接地用顏色詞來傳播顏色,生動地表現了《桃花源記》中的春色之美。整體來看,桃花的“紅”和瑤草的“藍”是主色調。冷熱色對比強烈,界限分明,使畫面看起來非常漂亮。鶯的黃色和石、枕、螺杯的白色是客色,以賓托為主,使主色更加突出。山頂的白雲和空中的彩虹也很清晰。有人認為黃庭堅的詞“色惑,看不出主奴對比。繁花似錦,雞犬不寧。他只是用這些紅綠綠的文字來掩蓋內容的蒼白空虛。”這種評價顯然對文字的內容或藝術是不公平的。
壹個深秀,吐槽優雅絕世。(蘇黃《燎原詩選》)
我懷疑谷的話太直白了,今天就仔細讀壹讀,體會到其實不然。“超軼塵,獨立於萬物之表;乘風乘空與造物主共遊。”這是東坡譽谷之語,我的字也是。(夏靜觀《手批谷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