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舒婷的《致橡樹》

舒婷的《致橡樹》

致橡樹是舒婷在1977年3月寫的壹首情詩。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品之壹。作為新時期文學的開山之作,《致橡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以下是我精心準備的舒婷《致橡樹》全文。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智香樹1舒婷

如果我愛妳-

不像攀登坎貝爾,

用妳高高的樹枝炫耀:

如果我愛妳-

千萬不要模仿癡情的小鳥,

為樹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它不僅僅像壹個噴泉,

壹年四季送清涼安慰;

它不僅僅像壹座險峰,它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尊嚴。

即使是白天。

甚至春雨。

不,這些還不夠!

我必須是妳身邊的壹株木棉,

作為壹棵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根,緊貼著地面,

樹葉,在雲端觸摸。

每當壹陣風吹過,

我們都互相問候,

但是沒有人

理解我們的話。

妳有妳的銅枝和鐵莖,

像壹把刀,像壹把劍,

也像戟壹樣,

我有我的紅花,

像壹聲沈重的嘆息,

像壹支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享寒潮、風暴和雷電;

我們享受霧,彩虹,

仿佛我們永遠分離了,

但是他們壹生都互相依賴,

這是偉大的愛,

忠誠就在這裏:

不僅愛妳強健的身體,

我也愛妳堅持的立場,愛妳腳下的土地。

創作背景2《致橡樹》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認:“10年來寫了很多散文,總量已經遠遠超過詩歌。但大多數讀者只記得我的詩,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於橡樹。”在《真水無香》壹書中,她回憶了《致橡樹》的原型和創作過程。

1975年,曾經在寫作上給過她很大幫助的老歸僑詩人蔡其嬌遊覽了鼓浪嶼。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的時候,蔡啟嬌給她講了她在生活中遇到的那個女孩。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女孩是很大膽的。蔡啟嬌說,有漂亮的姑娘,但沒有才華;有才華的女生不漂亮;漂亮,有才華,又兇,他發現很難找到壹個完美的女孩。舒婷說,當時她聽了之後很生氣。她認為這是大男子主義,男女應該平等。於是那天晚上,她寫了壹首詩《橡樹》,送給了蔡啟嬌。後來出版的時候改成了《致橡樹》。

文學欣賞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激情、真摯和堅定。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配合木棉樹的內心獨白,唱出自己要求比肩而立,獨立而有情的人格理想和愛情觀。

第壹節“如果我愛妳,我就不會像攀援的坎貝爾花壹樣,在妳高高的枝頭炫耀自己;如果我愛妳,我絕不會學癡情的小鳥,為樹蔭重復單調的歌曲;它不僅像春天,而且壹年四季都帶來涼爽的舒適;它不僅僅像壹座險峰,它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尊嚴。甚至陽光,甚至春雨。“要表達木棉,她不想爬到對岸,憑借對岸的榮華富貴炫耀自己的虛榮;她也不想淹沒在對方冷漠的樹蔭下,獨自唱著單戀的狂歌。

第二節“不,這些還不夠!我壹定是妳身邊的壹株木棉,以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表明木棉決心打破愛情中只提倡為對方犧牲的藩籬,明確表明它不是附屬品,只是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必須與對方站在同壹立足點上。“根,緊貼地面;樹葉,在雲端觸摸。每次壹陣風過,我們都互相問候,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話。”說明有情人肩並肩,心心相印。?妳有銅枝和鐵莖,像刀、劍和戟男人的象征——偉岸、不屈、鋒芒畢露、陽剛;"我有我的紅花,像沈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女性的象征——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沈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的氣質。提出現代女性應有的愛情觀。那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以“樹”的形象出現。心連心,互敬互愛,誌同道合。男女獨立的人格不僅沒有失去應有的光彩,而且在相互的陰影下更加熠熠生輝。

第三節:“寒潮、風暴、霹靂我們共擔;我們喜歡薄霧,流動的薄霧和彩虹。看似永遠分離,實則終生。”說明戀人之間要“同甘共苦,* * *患難。”雙方在同壹個現實環境中,既分享生活的艱辛,又分享幸福的境遇,這就是愛情。“這就是偉大的愛,這就是忠誠所在:愛——不僅是妳偉岸的身軀,還有妳執著的立場和腳下的土地。”作者想表達愛情的堅定,不僅要讓自己忠實於對方“偉岸的身軀”,實現外貌傾慕與形式的結合,還要更進壹步,將對方的工作、信仰、理想納入自己的愛情懷抱。站在同壹個立場上,我們有著相同的人生信念。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率、愉悅地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方式構建意象(全詩以橡樹和木棉的整體意象象征戀人雙方獨立的人格和真摯的愛情),使哲學思想和理念在知心可感的意象中萌發,富有詩意,所以這個首富是理性氣質。

著名評論

林誌亭先生稱贊:《致橡樹》構思新穎,形象生動。它在年輕人中被廣泛閱讀,顯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文索林:“分離”是外在的、表面的;“依賴”是內在的、本質的。生活是壹門藝術,愛情更像是這門藝術中最精彩的篇章;愛情是壹門哲學,只有用生命理解這門哲學的女人,才能理解它的全部奧秘。這是舒婷的《致橡樹》所闡發的尖銳而深刻的詩學哲理,也是這首詩珍貴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吳懷仁:從時間維度看,《致橡樹》表現了獨立的女性主體精神;從空間維度看,《致橡樹》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啟蒙精神;從心理維度來看,《致橡樹》表現了革命者的樂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