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系下設藝術教研室、美術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教研室四個教研室。下設四個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書法研究所、京昆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所、電視研究中心。
藝術系還設有數碼影像實驗室、蘋果電腦實驗室和圖書音像資料室。目前,藝術系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圖書音像圖書館和數字電影研究數據庫。北大藝術系還負責管理和指導北大學生藝術團。北大學生藝術團包括學生合唱團、學生樂團、學生舞蹈團、學生民族樂團等。近年來,多次應邀出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國,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學習將努力把北大藝術團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學生藝術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在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藝術系還聘請了壹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和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系致力於以下四個相互聯系的目標:壹是向全體大學生提供藝術教育,使他們具有豐富的藝術知識、較高的興趣、風格和鑒賞能力,從而成為具有相當藝術修養的人才;
第二,培養壹批藝術教育、藝術批評、藝術實踐、藝術研究的專業人才(包括壹批藝術研究的高級人才),他們在理論基礎、專業訓練、綜合素質三個方面要達到更高的要求;
第三,積極組織藝術基礎理論、各種藝術、比較藝術和審美教育的學術研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創造具有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是通過社會藝術教育、藝術批評,以及在藝術行業、藝術技術、廣告行業的探索和研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關註市場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最快將於今年成立。初步計劃包括美術系、音樂系、影視藝術系、文化管理系四個系,以及戲劇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影視研究所。
現有專業:本科(影視編導、藝術、音樂學、文化產業管理)
碩士(藝術、電影、美術)
文學碩士
博士(藝術)
可期即將開設:本科(音樂表演、藝術設計)
碩士學位(戲劇與戲劇、設計藝術、廣播電視藝術)
博士(電影研究、廣播和電視藝術)
目前藝術學院電影學博士生導師1人:彭繼祥【教授】,碩士生導師5人。影視研究系(主任:教授)【教授】於洪【教授】李道新【副教授】【副教授】邱【講師】陳愉【講師】。
彭吉祥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系秘書,副主任。
博士生導師
學術職位: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等教育美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學院分會副會長
中國高等教育電影電視學會副會長
提供主菜:
藝術概論,電影欣賞,中國藝術精神,
美學原理,影視美學
目前的主要工作領域:
1.主編《影視藝術叢書》(第壹批10冊),包括本人撰寫的影視美學(35萬字),以及國內壹批著名專家學者撰寫的影視社會學、影視心理學、影視文化、影視語言學、影視批評。
2.《藝術原理》研究課題擬以《中國藝術》(80萬字)和本人原創主編的《藝術概論》(30萬字)為基礎,試圖用現代觀念解釋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運用打通學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
3.承擔中央電視臺“電視綜藝節目研究”課題。
4.我目前正在和北大出版社組織影視藝術的翻譯系列,包括《電影藝術》(第五版),這本書是美國著名大學采用的電影教材,也是美國影視專業的指定教材。該書將於2001和1年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還有《電影文化》和《電影簡史》兩本書。
研究主題:
1.“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藝術》是項目負責人。該項目在“八五”國家藝術研究重點項目10中名列第二。研究成果是《中國藝術學》,是我自己編的,五位教授寫的。歷時五年完成,80萬字。
2.中央電視臺研究項目“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主要學術獎項:
1.《中國藝術》(本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80萬字)1998獲“中國圖書獎”;1999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壹等獎;1999獲國家文科最高獎,即首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成果二等獎。
2.電影賞析(本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0萬字)1998被列為九五國家重點教材。1998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高等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重點教材(* * *四書)。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嵐清為這套重點教材作序,倡導在高校普及美育和藝術教育。1999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高等學校素質教育首批重點教材(***41)。2001,先後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版)、《藝術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版)分別獲得第四屆、第六屆北京大學科研成果獎。
主要學術著作:
1.《中國藝術》,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80萬字。
2.電影鑒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0萬字。
3.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彭繼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91版,25萬字。
4.《藝術概論》,彭繼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5萬字。
5.電影美學,彭繼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版,35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
1.散文詩電影的審美特征,電影藝術,第7期,1985。
2.驚悚片段的審美追求,當代電影,第3期,1988。
3.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較藝術,《文藝研究》第2期,1998。
4.《中國戲曲與日本能略的美學特征比較》,載《文藝研究》2000年第4期。
5.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電影,發表於《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北京日報2月1號轉載,新華文摘2006年第5期轉載,5438+0。
6.《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影視藝術》,《現代傳播》第2期,2001。
7.中國影視藝術與WTO,電影創作,第3期,2001。
李道新博士,副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碩士導師
提供主菜:
中國電影史與中國電影批評。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評論,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
主要學術獎項: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萬字)2004年獲第八屆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壹等獎。
主要教學獎項:
2003年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主要學術著作(均有獨立署名):
1.《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10000字。
2.《中國電影的歷史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27萬字。
3.《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4萬字。
4.電影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4萬字。
5.《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3萬字。
6.波德萊爾如何讀寫,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版,34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均有獨立署名):
1.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片的走近,《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
2.用光影追尋光明——沈復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和文化意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3.《上海電影與淪陷時期中國電影的歷史敘事》,《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建構中國電影與當代電影文化史,第1期,2005。
5.中國恐怖片的意識形態氛圍與不可預測性,新電影,2004年第5期。
6.電影學術:不被賞識的尷尬與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
7.電影啟蒙與啟蒙電影——鄭秋正電影的精神走向與文化意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8.中國早期喜劇作為壹種類型(上、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9.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與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10.女性意識及其艱難的浮現——電影文化解讀,《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11.“市場經濟呼喚重建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采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12.“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中國電影的發展機遇”,《文藝報》,2003年7月17。
13.精神追問與價值重構——電影文化解讀》,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14.《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介紹與發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5.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16.為生命而死與為死亡而活——對侯孝賢電影的壹種解讀》,《新電影》2002年第6期。
17.中國早期電影中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意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18.物質愛情的悲劇與生存的困境——《電影的文化解讀》,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19.歷史、文化與個人、塵世-夏剛電影:評論,當代電影,第1期,2002。
20.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和歷史命運,《當代電影》,第6期,2001。
21.《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展望》,《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第4期,2001。
22.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意義,《當代電影》第3期,2001。
23.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學理論與批評,第65438期+0,20065438。
24.作為壹種類型的中國早期歌曲,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25.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中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6.中國早期電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文化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9。
27.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五十年(壹、二),《電影藝術》,第5、6期(連載),1999。
28.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第4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