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走向平衡的詩

走向平衡的詩

“平衡”這個詞本身沒有褒貶之意。之所以被廣泛使用,是因為大家對“平衡”這個詞所表達的狀態非常感興趣。為什麽?

我們來看看,平衡表達的狀態,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這是壹種非常平靜穩定的狀態。我們會在很多方面追求這種平衡的狀態,從壹些大型團隊,壹些財務有問題的集團企業,到情侶。

企業和團隊無非是在財務和人才儲備上追求平衡,夫妻在話語權和待遇上追求平衡。那麽到底是怎樣的平衡方式呢?

就像圖中的這棵樹,石頭壹側的坡度較緩,根系更發達。相應的,這個方向的樹枝更長更粗,所以它穩穩的站在這塊石頭上。這是植物可以掌握的平衡之道。但是,人而不是植物,有世俗的欲望,卻沒有把握住看不見摸不著的平衡之道,容易絆倒。

道德經不成功:天道,還是弓嗎?最高者抑之,較低者舉之,過剩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損有余而力不足;人之道不可同,失不足以奉。誰能服務世界?唯有道。是聖人不靠,不成大器,也不願見聖賢。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上天和持弓射箭的弓箭手有區別嗎?壓高壹點,舉高壹點,太滿了就松壹點,太松了就加更大的力度。天道是減多余,補不足。人性是不同的。它將減少已經缺乏的東西,並迎合那些過剩的人。誰能把自己的盈余給世界?只有那些開悟的聖人。所以,聖人是不會居功的。很多功勞都給了別人,我甚至不希望別人知道我的才華。

老子的這段話,細讀起來,似乎有些不通順。真的是這樣嗎?肯定不是。

老子在這段話裏表達了他對天道和人性的理解,也談到了聖人是怎麽做的。很多讀者朋友會問,既然人性是少輸多得,聖人為什麽要放棄得到的呢?這個問題恰恰是本章的重點。我們知道,老子認為,人要守地,地要守天,天要守道,道要自然。人道主義就是服從和遵守天道,不能盲目。只單獨觀察人性,卻忽略了天道高於壹切的道理。

我們可以從壹些社會現象來論證,為什麽最有錢的人要做慈善?為什麽助人為樂的人要被尊重?為什麽有些很有學問的人給沒錢的大學生上課?誌願者為什麽要做免費誌願者,免費做助教?這都是為了追天,這些人做這些行為會得到什麽?所有人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欽佩,對嗎?

所以,人性不壹定迎合權貴,也迎合那些知“道”“德”而用之者。每個人都想和王爸爸、馬爸爸、李爸爸交往,但也願意和真正賢惠的人交往。這是人的本性。人性不是獨立於天道的。

說了這麽多,平衡的方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