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愛讀書。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成千上萬的家庭每天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那些傳統的儀式和規則充滿了敬畏和警惕。梁實秋寫的《春節》是孩子們“吐槽”的對象。在老舍眼裏,春節充滿了京味。林語堂描述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故鄉湘西的煙火最有名,莫言期待喝壹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大師的妙筆下,春節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義,令人難忘。
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宮燈,紗燈。燭光燦爛,滿地都是芝麻稈。踩上去當然有意思,但是冷風吹得我臉通紅,很不舒服。炕桌上沒有孩子。壓歲錢不是白來的,要像大蒜壹樣磕頭。.....除夕夜,交孩子的時候,煮好的蛋糕端上來了。我太困了,吃不起東西。胡亂吃了兩口,倒頭就睡,不知道東方紅白了。
——梁實秋《過年》
梁實秋出生於1903,經歷了清末民初北京的社會生活。他在《過年》壹文中,回憶了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很多人小時候都喜歡過年,但梁先生說他小時候不喜歡過年,因為要守年夜飯。“這對壹個習慣早睡的孩子來說,是壹種煎熬。”所以他對當時舊俗的描寫都是以幽默的口吻進行的,這些詼諧的“吐槽”讓人忍俊不禁。
距離上壹個日歷年才23年,這次卻放了三夜的花爆,讓隔壁的老外“噓”了壹聲:這和花爆成了我壹年來唯壹的快樂。
——魯迅的《過年》
魯迅先生對舊歷年的態度似乎很平淡。1934,他在《過年》裏說,“我在舊歷裏才過了23年,這次是連續三個晚上。”可見魯迅先生對舊歷年壹直是很淡泊的。比如1934對過年的普遍興趣,也是他壹生中非常難得的。
過了二十三,大家都會比較忙,轉眼間新年就到了。除夕夜前,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進行壹次大掃除,這就是所謂的大掃除。壹定要準備足夠的肉、雞、魚、菜、年糕等等,至少夠吃壹個星期——按照老習慣,武田門大部分店鋪都關門,正月初六才開門。如果不準備接下來幾天的食物,臨時補充也不容易。還有,舊社會,老母親們註重在除夕夜把該剪的都剪下來,這樣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就省刀了。動刀子和剪刀是不吉利的。這暗示著迷信。不過,這也說明我們真的是熱愛和平的人,壹歲連菜刀都不想動。
——老舍《北京的春節》
老舍先生作為老北京人的代表,熟悉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在1951寫了壹篇專題文章《春節在北京》,描述了北京春節前後的日程安排、飲食、禮儀等等。充滿京味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壹幅老北京春節的民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