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第壹篇中說,軒轅帝為提振修德軍隊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壹就是“弓五種”,分別是粟、秕麥、秕豆,由此可見,大豆是軒轅帝所種的。
根據長沙出土的漢墓文物中有大豆這壹事實,說明2000年以前中國南方就已種植大豆。
據《宋史》記載,宋代江南鬧饑荒,北方盛產的大豆種子從淮北等地運往江南種植。從西漢農學家氾勝之的《氾勝之》壹書中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到處種植大豆。
除了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大豆原產於中國。山西省侯馬縣發現許多大豆顆粒。據測定,距今2300年,屬於戰國時期的遺物。那是黃大豆粒,重約65438±08克至20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出土的大豆文物。直接證明當時種植了大豆。
洛陽邵溝漢墓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糧倉上,朱砂書寫的“大豆萬石”幾個字是有用的。同時出土的陶罐上有“國豆壹鐘”的字樣,反映了中國種植大豆的悠久歷史。
此外,西漢初年長沙出土的馬王堆墓中還發現了水稻、小麥、大麥、黍、黍、大豆、紅豆、火麻仁等。
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文物,栽培大豆起源於幾千年前的中國。大豆最早栽培於黃河中遊,如河南、山西、陜西等地或長江中下遊。
從商周到秦漢,大豆主要種植在黃河流域,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之壹。當時很多重要的古籍,比如《詩經》、《荀子》、《管子》、《墨子》、《莊子》都是壹起提到的。
《戰國策》說:“人所食,多為豆飯湯。”也就是說,用豆子做豆飯,用豆葉煮湯,是窮人的主食。
先秦時期,大豆還被用來制作鹹豆豉,大同市就有經營豆豉1000石以上的商人,說明消費已經比較普遍。此外,大豆也被用作飼料。
到漢武帝時,中原連年災荒,大批農民遷往東北,大豆傳入東北。東北土地肥沃,加上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選擇和種植,使得大豆在東北安家落戶。根據氾勝之的記錄,當時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占所有農作物的十分之四。
西漢以後,大豆的應用更加廣泛。漢初用黃豆面做醬。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上有“黃卷壹石”四個字,就是今天黃豆芽的古稱。
在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編撰的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到了黃豆黃卷,可能指的是早期入藥的幹豆芽。新鮮的豆芽將來會被用作蔬菜。北魏的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引用了古籍《詩經》中“千年制大豆苦酒”的方法,意思是苦酒就是醋,說明很早就用大豆做原料制醋了。
這些記載都表明,漢代以後,中國北方的大豆逐漸從蛋白質成為副食之壹。
用大豆榨油大概是隋唐以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說“豆油炒豆腐好吃”,“豆油可與桐油同作尾灰”,這是關於豆油的最早記載。豆油以外的豆餅用作飼料和肥料。
明代群芳鋪、天宮吳凱、清初布農書,都有用大豆餵豬、肥田的記載,但壹般僅限於“豆賤之時”。
葉朱蒙在明末清初的《閱天下》中指出:豆有用,油爛,餵馬灌溉田地,消耗數米。
可見,大豆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作物之壹。
相傳豆腐的發明始於漢代淮南王劉安。河南省密縣大湖亭東漢墓出土的刻線磚上有制作豆腐全過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