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歌是新時期文學史上又壹個最具影響力的詩歌流派。縱觀新時期詩歌發展史,只有新生代詩歌達到了可以與朦朧詩媲美的思想藝術水平。著名詩歌研究專家洪子澄對新生代詩歌的產生和形成有著精辟的見解。1986、10期間,深圳青年報和詩歌報聯合舉辦了中國現代詩歌群展覽1986,展示了繼“朦朧詩”之後的60余個自稱“詩派”的作品。'大展'的主持人對當時的'民間'詩歌景觀做了這樣壹個'廣告式'的描述:'要求公眾和社會鄭重理解的人早已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山野',65,438+0,986--在這個被稱為不可抗拒的時代,中國2000多個詩社和自稱詩人,詩歌、報刊、詩歌數以千計,到7月65,438+0986,非官方印詩905種,非正規印詩70種,2000種‘新世代’(‘第三代詩歌’)是通過組織詩歌社團和發表宣言來進行的。其參與者的集結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四川、上海、南京。“新生代”和“第三代詩歌”在後來也被廣泛使用,盡管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具體來說,新生代詩歌的中堅力量主要包括以下不同的詩歌社團。首先是他們的文學社,成立於1984年冬天。該學會的主要成員有韓棟、於堅、魯德安、王銀、肖軍、陸益民、丁當、於小偉、朱文、朱竹等人。這個社團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韓棟的《關於大雁塔》、《妳見過大海嗎》、《山人》、於堅的《尚義街6號》、《感謝父親》、弗蘭茨·卡夫卡《0號文件》、《命名壹只烏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