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中國經歷了壹場深重的災難。“四人幫”的倒臺,讓從噩夢中驚醒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充滿了期待。但是,中國要前進,就必須打破把毛澤東的話作為判斷壹切的標準的神學信條,也就是說,必須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
1977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後不久,鄧小平對來看望他的兩個中央辦公廳主任說,“兩個凡是”不行。根據“兩個凡是”為我平反是不合理的,肯定1976天安門廣場群眾活動“合理”也是不合理的。他在4月1977日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必須世世代代以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所謂“準確”和“完整”,就是要把毛澤東思想作為壹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強調貫穿其中的科學觀點和方法,而不是斷章取義,“句句都是真理”。“準確完整的毛澤東思想”這壹概念,為批判“兩個凡是”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7月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他在全會閉幕時的講話中,進壹步闡述了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強調毛澤東思想不能只從個別詞句中去理解,而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工作,以免分裂和歪曲毛澤東思想。
在毛澤東逝世壹周年之際,聶、許、陳雲、張鼎丞等老壹輩革命家撰文紀念。他們在文章中回應了鄧小平的主張,強調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聶榮臻指出:我們的壹切正確思想,歸根到底只能來自實踐,來自實踐經驗,並且必須回到實踐中去,經過實踐的檢驗。陳雲還在文章中寫道:實事求是不是普通的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
全黨都在思考如何突破“兩個凡是”的思想迷局,胡耀邦走在最前面。
1977年3月,胡耀邦被任命為中央黨校副校長。1977年底,在中央黨校學習工作的1000多名高中級幹部,在學習文革以來的黨史時,提出了許多實踐和理論問題。聽完報告,胡耀邦要求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區,大膽學習。他提出了兩條原則:“壹是完整準確地運用毛澤東思想,二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1977 10 10月,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給光明日報發了壹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文章。該報理論部對文章進行了多次修改,準備發表在理論版的哲學專欄上。1978四月初,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光明日報社新任總編輯楊希光看到校樣,說:“這是壹篇重要的文章,但放在哲學版裏太可惜了。”他建議作者進壹步修改,以加強對現實的針對性,並邀請正在撰寫同壹主題文章的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討論修改問題。文章經過反復修改,由孫長江定稿,命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楊希光和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商定,為了擴大文章的影響,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再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吳江向胡耀邦請示,得到了胡耀邦的批準。胡耀邦親自審定全文,刊登在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6月5438+0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了這篇文章。
文章重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壹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壹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客觀現實,是否真實,只能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不是壹堆死板的教條。在實踐中不斷補充新的觀點和結論,摒棄壹些不適應新形勢的舊觀點和結論。要完成新時期中國* * *產黨的總任務,我們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和研究。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規定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屠殺、切割無限豐富、迅速發展的革命實踐,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有* * *黨員的責任感和勇氣,研究生動的現實生活,研究確切的現實事實,研究新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馬克思主義有正確的態度,才能壹步壹步地前進。
文章發表的當天下午,新華社立即向全國廣播。第二天,全國各大報紙紛紛轉載。文章闡述的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批評的鋒芒直指“兩個凡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坐不住了,壹場軒然大波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