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根據目標選擇適合班級的教學內容,深入分析作品。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語言教育目標,因此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至關重要。除了這個年齡段的目標,還要結合這個班孩子原有的經歷、年齡和學習特點。在選擇教學內容《家》時,我仔細分析了這個班級孩子學習的特點:對於小班孩子來說,家是每個孩子都熟悉的地方,是他們情感的寄托。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兒童容易理解,所以這首童謠容易引發他們豐富的聯想和情感。從作品本身分析:這首兒歌運用了大量的雙音疊字,節奏極其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作品中描繪的事物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很容易建立起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滿足了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激發了他們對幼兒園的感情。通過精挑細選、透徹分析,將作品的文學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機融合,正確把握文學作品的核心教育價值。
第二,根據教育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
幼兒園《綱要》規定,幼兒園應當為幼兒提供豐富健康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其各種發展的需要,使其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體驗。這裏所說的環境當然包括豐富健康的教學環境。教師要鼓勵幼兒參與活動環境的創設,既能讓教師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又能激發幼兒參與後續活動的興趣。比如組織孩子欣賞散文詩《落葉》時,我和孩子壹起收集落葉,裝飾教室,懸掛秋天開始變色脫落的樹葉和教室裏形狀各異的樹葉。與孩子壹起營造環境,將墻面裝飾裝飾成具有明顯秋天特色的畫面,充分發揮環境的認知教育功能,讓孩子在與落葉的親密接觸中,體會散文詩的優美語言。
為了幫助孩子理解詩的內容,我還準備了蟲子、螞蟻、小魚、燕子、小船、雨傘等圖片,壹起布置在墻壁裝飾上,再現散文詩的情節內容,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詩中人物的可愛有趣。通過環境的共創,讓孩子們更好地領略秋天的美和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散文詩的學習中來。
第三,準備充足的經驗和素材,供孩子欣賞和學習。
為了讓孩子順利學習詩歌作品,教師還應該了解孩子的原始體驗,在活動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組織孩子欣賞《日月》這首詩的時候,我會在晚飯後散散步,和孩子自由交談:“太陽什麽時候出來?太陽已經回家了。什麽時候?天空是什麽樣的?誰會從天而降?孩子們晚上打算做什麽?天亮了,誰會再出來?孩子在幼兒園玩遊戲,在幼兒園是什麽樣的?”這些話題貼近孩子的生活,但孩子的壹些想法卻出乎意料,這也讓我理解了孩子最初的體驗。所以我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請家長給孩子介紹壹些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可以區分晝夜的區別,給孩子描述“熱鬧安靜”的事物和地方,並以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加深孩子對文字的理解。另外,孩子的思維直觀生動。為了激發孩子的欣賞興趣,生動地理解作品,我準備了壹張當天的圖片(太陽、小鳥、小樹、孩子等。)和黑夜(月亮、草、花、孩子等。)結合詩的內容。選擇兩首合適的背景音樂來烘托氣氛;提供各種玩具動物給孩子嘗試創造。這些材料和經歷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美而準備的。
第四,構思教學活動方案,幫助孩子理解和感受作品。
在組織幼兒活動之前,教師要認真充分地備課,不僅要給幼兒做好準備,還要精心設計活動方案,思考活動中可能預見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調整。只有選擇合適的教育策略,巧妙設計活動的各個環節,才能在實施過程中控制活動,激發兒童的傾聽興趣,傳遞情感信息,更好地幫助兒童理解和感受文學作品。
比如《溫柔》教作文,我在確定教案的過程中反復推敲,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
1,導入簡潔準確。
導入環節不是活動的主要部分,也不是整個活動的重點,但其作用不容忽視。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小品《溫柔》以情景表演引入。首先,孩子們被邀請觀看:看,孩子們,賈加還沒有起床。應該怎麽進家門?在我的建議下,孩子們有意識地“溫柔”進入房間,然後邊聽邊自然切入主題,介紹簡潔準確,與所要學習的文學作品基調壹致。
2.巧妙設問。
教學中的每壹個問題都要指向明確,不含糊,不偏離目標,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符合兒童的年齡和實際水平,才能喚起兒童的積極參與和表達。記得第壹次嘗試散文詩《溫柔》的時候,我在結合實際教育孩子的時候,問了這樣壹個問題:什麽時候該溫柔?孩子們聽著,沒有人回答,但在我的反復引導下,他們和我壹起回答了這個問題。反思後調整為:溫柔做了什麽,怎麽做的?孩子能積極應對。通過有效的提問,喚起了孩子的生活體驗,建立了關心他人和溫和做事的關系,很好地把握了這篇作文所要傳達的教育性。
3.示範背誦。
作品能否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對於老師的示範和背誦非常重要。首先,教師要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為教學中的情感投入做好準備。在示範閱讀作品時投入真實感受,也是幫助孩子有效接受和理解散文詩的壹種方式。在讓孩子感受到“溫柔”的過程中,我認為僅僅依靠老師的“講述”或理性的解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合適的情境下,讓孩子在渲染的“溫柔”氛圍中,用感性的人、生動的語言形象(包括語速和語調的把握)、肢體動作(大到肢體動作,小到壹只眼睛)去感受和體驗作品。
另外,在實施“溫柔”教學的過程中,我選擇在睡覺的房間裏做。它營造的環境溫馨安靜,孩子有聽的環境。我會盡量讓孩子多聽,在不斷變化的形式中激發他們欣賞的興趣。並讓孩子與墻面裝飾互動,調動孩子原有的體驗,引導孩子在輕松真實的環境中自由表演,動靜交替。因為小班小朋友的思維比較直觀,所以我會把《溫柔》散文詩的內容以小圖的形式呈現給小朋友,支持他們的理解。對於難以理解的話:上夜班,要在活動前進行鋪墊活動,讓孩子正確理解父母“上夜班”的艱辛,而不是真的睡懶覺。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盡量做到自然緊湊,始終以情景語言和問題為牽引深化目標的實現,不斷引導孩子理解作品。我認為,只有構思出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水平的教學活動方案,才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閱歷,更好地理解作品。
總之,教師在組織實施詩歌語言教學時,要理解和把握詩歌語言所賦予的新價值和關鍵經驗,深刻把握文學作品的核心教育價值,選擇恰當的教育策略和引導方法,拓展兒童的相關經驗和體驗,不斷提高自身運用語言、肢體動作和神態表達文學、思想和教育作品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為幼兒創造各種學習和發展語言的有利條件。(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