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兒童唐詩三百首——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

兒童唐詩三百首——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

以下是壹篇關於《唐詩三百首: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的文章。希望妳能喜歡!

原文: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

晚上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

欣賞1

這首詩是李白開元十三年(725)在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清晰,語言淺顯,押韻流暢。全詩意境清麗,風逸天成,是李白的名作之壹。

詩以“峨眉山月”開頭,指出遠遊的季節在秋天。“秋”字因為押韻的關系,在句尾是倒掛的。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秋月皎潔”)。“秋”字也形容月色之美,自然而奇妙。月亮只有“半個圓”,讓人想起青山吐月的美好意境。峨眉山東北有平羌河,即現在的青衣江,發源於四川省蘆山縣,流向樂山縣,匯入岷江。第二句“影”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動詞“入”和“流”構成了壹個連動謂語,表示月亮的影子映進河裏,隨河水而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河水如何流動,水中的月影都是固定的。“月亮走了,我就走。”觀者只有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中”的奇妙景色。所以,這句話既寫了清江被月亮倒映的美景,又寫了在秋夜揚帆的天黑。意境可謂空靈美妙。

第二句有人,第三句的人已經出現:他正連夜離開清溪驛站,進入岷江,駛向三峽。“刀光劍影去鄉下,拋下親人遠遊”的年輕人,離開故土就舍不得故人。看到河面上的月亮,就像看到壹個老朋友。然而明月終究不是故人,我只能“仰望明月,寄情千裏。”最後壹句“想妳,卻見不到禹州”,可謂離情無限。

詩中接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留痕跡。詩人依次經過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禹州,詩意的場景逐漸為讀者展開壹幅千裏蜀河的地圖。除了“峨眉山月”,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了“四君”二字,再無抒情。而“峨眉山月”這壹藝術意象卻貫穿於整個詩歌境界,成為詩意的催化劑。它所造成的寓意相當豐富:山與月相伴萬裏,夜夜可見,讓“想妳”的感覺越來越深。明月平易近人,高不可攀,是思念朋友的象征。哪裏有明月唱,哪裏有思念江中友人的情懷抒發,令人陶醉。連續使用五個地名,可以在壹個精致的地方進行壹次旅行,既有豪氣,又有思鄉之情。語流自然,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雕”。

本來短絕句對時空變化的表達就相當有限,所以壹般的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這首詩表達的時空跨度真的很自由。二十八個字裏有五個地名,* * *二字是十二個,在唐代壹萬絕句中絕無僅有。是“入地名四字為五,古今眼為絕唱,不厭重復”(用王林洲的語言)。究其原因,是詩境中滲透著詩人遊河的體驗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山與月的象征性藝術意象無處不在,統壹了廣闊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充滿了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河》是靠地名依附於風景的,毫無用處;“發清溪”、“香三峽”、“下渝州”都是實用的,但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壹樣。讀起來感覺不到痕跡,在化工中很奇妙。

欣賞II

峨眉山位於四川成都西南的峨眉縣。山裏有許多寺廟。李白的峨眉山詩。人們熟悉的歌曲有三首。壹本是《登峨眉山》,作者早年住在四川時寫的,另壹本是晚年寫的《峨眉山月歌送僧進京》。這是作者26歲(726年)離開蜀國時寫的。如果說李白早期去峨眉山是為了訪道求仙的話,那麽他出川後不久寫的有關峨眉山月歌的詩,主要是為了抒發他的高遠誌向和對友人的思念。人們很欣賞這首詩,但理解卻大相徑庭。

第壹,關於作者寫這首詩時的心情,眾說紛紜。明代引《唐詩別集》卷四十七柳說詩“感傷悲涼”,程《古詩描寫與結構中的壹與多》說:“李白的立意,是與他隨河所要經過的許多地方作比較。以顯示他們心靈的輕盈。”如果聯系李白離開四川的動機來分析這首詩,就不難判斷上述兩種認識的正確性。當時作者帶著四面八方的雄心遠遊四川,遊大鵬會展翅。這個時候,完全沒有“悲傷”,相反,有壹種與明月共勝的巨大欲望。峨眉山本來是隨河水向東流的,作者是坐獨木舟順流而下的。有時能看到山和月亮,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仿佛在追自己。看不到的時候,就像把山山水月拋在腦後。劉所謂的“情”,如果理解為作者對山月嬉戲的興致或出川的喜悅,似乎比“悲”字更接近原意。

二是對“秋”字的理解不同。壹種認為是指秋天,壹種認為是指峨眉山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當然,後壹種說法更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詩中的“半月”並非指上弦月,因為此時峨眉山在作者的西南方,自然是指農歷的歲末。同時,把“秋”字解釋為“時”,在訓詁學上可以找到依據,即“秋”字可以訓練為“期”、“日”。

此外,“秋”字也教作飛或躍,如《漢書·禮記·樂至安世方》第七首:“飛於秋,遊於天。”據此,把這句話解讀為壹彎新月飛過峨眉山,似乎是有道理的。

第三,對“三峽”有不同的解讀。第壹,這裏的“三峽”是指湖北與四川交界處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壹個是指黎頭的小三峽、四川樂山的北碚和平強。來區分哪個更合理。我們先來看看李白出川的路線。筆者在平羌河看到了峨眉山的倒影,說明是從峨眉山開始的。平羌河,即青衣江,發源於四川省蘆山縣西北部,在樂山縣境內匯入岷江。第三句中的“清溪”是清溪驛站,位於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下遊,作者晚上從這裏出發。目標是“怒三峽”,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香”字失去落地性,行人也會回頭。因此...這裏的“三峽”壹定是指巴東的三峽。這是壹個讓人向往的地方,也是樂山經渝州(今重慶)走出四川的必經之路。

第四,對聯中的“君”字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它指的是作者想念的朋友,或者“為他送行的人”;沈德潛說:“月亮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已不見。君字意為月。”似乎後壹種說法更合理。峨眉山其實就是作者的故鄉,月亮就是故鄉圈。作者對峨眉山的懷念。無疑,也是對家鄉的壹種眷戀。如果把“思君”解釋為“思友”,未免太過平淡,不如把它看成是用月亮來擬人化人,更有詩意。余碧雲曰:“秋夜殘月映峨眉雄偉。停在河邊,風景幽靜。無奈輕舟夜發,東欽重慶。”回望斜月沈山,看不見妳。好山各隔,相當於好朋友的離別。所以“思君”不僅僅是思念壹個朋友,而是壹種廣義的懷念。把象征故鄉的山和月作為朋友,不是比指代壹個特定的朋友更有意義嗎?

古人評論這首詩,稱贊它對地名的妙用。阿明學者王世茂說:“藝術評論家有壹句話不能兩次進入壹個故事,壹個故事不能重復。這種病的違法者很少,如果能挑出來也很嚴格。然而,我認為這並不精彩。當妳寫壹首詩的時候,妳會覺得有了點就好了,妳會覺得沒有痕跡。哪怕妳造兩句,也不會受到傷害。”比如太白的《峨眉山月歌》,地名裏放了四句,就是五句。不過是古今絕唱,百聽不厭。"(《藝苑采金》)王世貞稱這首詩為《太白之麗地》,說:"二十八字。“有峨眉山,有平羌河,有清溪河,有三峽,有禹州,後人無從追查。看到這個老爐錘的美就好了。”(《易·顏淵·顏》)。

這裏需要補充的是,作者不僅善用地名,而且不露痕跡。更值得註意的是他對絕句詩藝的精通,尤其是第三句,很難發揚光大。作者來自平強河下遊,所以第三句的“夜清溪”是實實在在的聯系。如果從清溪轉到禹州,那就成了水碼頭的名字列表,可能是詩意的,而“湘三峽”在虛構和事實中,作為地名,“三峽”是真的,只是詩人還沒到。又是在想象中。因為第三句轉得好,第四句就成了順水推舟,壹系列普通的地名被賦予了豐富的詩意。成了詩歌中壹道亮麗的風景。整篇文章也巧妙有力,不愧為古今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