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詞在宋代達到頂峰?
宋代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壹個高峰。表現之壹就是各種風格非常繁榮;第二,文學批評的自覺與發展;第三,出現了壹大批優秀作家;第四,作品數量驚人。宋代文學基本上沿著中唐以來的方向發展。在散文方面,韓愈等人發起的古文運動,在晚唐五代衰落之後,得到了宋代文學家的熱烈響應。他們將正統觀念與文學傳統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宋代古文真正成為壹種具有強烈政治功能的實用文體。在詩歌方面,作家註重反映社會現實,題材和風格趨於通俗化,最終形成了與唐詩趣味不同的宋詩;詞在宋代達到頂峰。通俗文學在宋代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以評書、諸宮調、雜劇、南戲等文體為代表的通俗敘事文學,從而改變了中國古代文學在抒情性上長於敘事、重視正統詩詞而輕視通俗文學的局面,為元明清小說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的文學作品數量遠遠超過唐代。《中國綜合誌》收錄的唐選集有278種,而宋選集則有近600種。現存唐詩二千二百多首,其中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加上各種補遺,最多不過五萬多首。據李鄂《宋詩年譜》記載,現存宋詩3800余首,陸欣源《宋詩年譜》增補3000余首,有6800余首。唐詩總數多達三四代。《全唐雯》收錄了唐五代3000多位作家的18000多篇文章,而剛剛出版的《全聞松》收錄了全宋1000多萬位作家的1000多篇文章,是的5倍。《全唐詩》附錄中370多字的唐五代詞只有68個,而《宋詩》收錄了宋代1330多位詩人的近2萬字,是唐五代詞的50倍。宋代文學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著多方面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原因。首先,宋朝實行尊文抑武的國策。自宋太祖“壹杯酒解兵權”以來,歷代皇帝對軍事將領深懷戒心,以儒道臣治軍,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宋朝重用文官,不僅宰相要用秀才,而且主將的唐使等職位也多由文官擔任。士從科舉入仕,成為宋代官僚階層的主要組成部分。宋成為壹個建立在成熟文官制度基礎上的王朝,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空前加強,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宋朝的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都很高。他們視自己為國家棟梁,以極大的熱情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表現出獨特的精神面貌。其次,宋代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門閥制度徹底消失,大量家境貧寒的士人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他們的生活環境也相當寬松,生活條件相當舒適。“窮士”的社會理想在宋代實現了很長壹段時間。另壹方面,上述特點也強化了文人對國家權力的依賴,除了科舉之外,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變得更加狹窄。與此相關,文人的思想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宋代君主依賴並控制文人,依賴文人是為了建立文官制度防止武將獨善其身,控制文人是為了形成意識形態的大壹統格局以穩定人心,達到加強君權的最終目的。理學雖然沒有成為宋代的官方意識形態,甚至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但宋代的許多士大夫熱衷於傳道授業,有著相對自覺的衛道意識,在政治上和學術上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非常重視詩歌的政治啟蒙功能。直到宋代,“文以載道”的傳統觀念才真正得到高度重視。宋代許多文人把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放在審美愉悅功能上。宋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被視為正統文體的詩歌,壹直是最重要的題材。描寫人民腐敗,抨擊時弊,成為整個文壇的創作傾向,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蓬勃的骨力,詩歌的說教意味明顯強於唐代。文人自覺收斂了自己放蕩、傲慢、任性的習氣,變得世故、深沈、嚴肅。所以宋代文人重理輕情。更註重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責任和道德義務,卻因為過於註重社會性而抑制了個性的自由發展和自由表達,弱化了個人抒情的意義。上述歷史背景對宋代文學的壹個直接影響就是詩文中議論成分的加強,宋代文人喜歡議論,堪稱空前。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討論的氛圍無處不在。第三,從北宋開國到南宋亡國,宋朝始終處於強敵威脅之下,對外關系的軟弱可以說不外乎宋朝。雖然宋代經濟相當發達,但有識之士對國內冗官濫兵的開支和巨額外幣憂心忡忡。深重的憂患意識,壹方面使宋代文人很少用文學來歌頌,另壹方面又使宋代文學中的愛國主題得以高揚。北宋以來,朝廷以大量財物與遼、西夏戰爭妥協。這種屈辱的局面成為文人心中的沈重負擔,成為詩歌和散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南宋長達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