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始祖”,被後人廣為傳頌。這首詩別出心裁,巧而拙,沒有雕琢的痕跡,渾然天成。馬致遠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也寫了天下士人的世界和悲哀,很容易引起後世士人的* * *性。
在他年輕的時候,世界上大多數學者都雄心勃勃。青年時代的馬致遠對“龍屋鳳閣”抱有很大幻想,但他運氣不佳,仕途多舛,沒有留給散曲悲悼世人的時間。歷史上的大多數文人都對這種情況深有體會。古代有“秋士”壹詞,有無數關於秋天的詩詞,都在訴說著士子的孤獨與憂傷。《天凈沙·秋思》在內容上為天下文人做了陳述,在藝術表現上有其獨特之處。
題主所說的名詞,就是詩中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經常用到。簡而言之,意象是詩歌中用來表達詩人感情的客觀對象,壹組具有相同傾向的意象構成具有某種情境的畫面,可視為意境。意象和意境在古典詩詞中非常重要,抽象復雜的感情往往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
“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營造出蕭瑟蒼涼的秋景,就像電影中的壹個鏡頭;鏡頭迅速切換到溫暖舒適的江南場景,由“小橋流水人家”組成。由三個圖像創建;鏡頭停壹分鐘已經切換到蕭瑟蒼涼的秋天,只是形象改成了“古道西風瘦馬。”很明顯,第壹個鏡頭和第三個鏡頭是眼前的真實場景,第二個鏡頭是想象的寫法,是詩人的想象。仿佛九個靜止的意象簡單排列,詩人的藝術運用了虛實交替的手法,增添了詩的韻味,在畫面的對比中更好地表達了詩人浪跡天涯的哀愁。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九個圖像準備好了,最後壹句話壹個接壹個。壹個孤獨的流浪者徘徊在長城之外。深秋的黃昏,獵獵的西風,壹匹瘦馬走在遼闊的古道上,幹枯的藤蔓纏繞在路旁的老樹上,幾只面目麻木的烏鴉棲息在樹梢。窮的人是反根的。這壹刻,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溫暖舒適的江南。血色的夕陽把遊子拖出了夢境,讓他心碎,無法回到夢中的故鄉。
事實上,馬致遠的老家是河北省東光縣,在浙江只做了幾年初級官員。他代表天下失意文人發表聲明,江南文人眾多。就算江南叫故鄉,也沒什麽大錯。這只是詩人心中的壹個情結。讀詩的時候,不能死在句下,不能否定真理,因為詩是空靈的。這首詩在形式上是那麽的寧靜通透空靈,在內容上又是那麽的沈重悲涼。難怪千百年來壹直被人們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