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木蘭詩產生的時間,有很多說法。壹般認為它起源於北魏,最早見於陳是知的《古今音樂誌》。在流傳過程中,經過隋唐文人的打磨。
《木蘭詩》是壹部敘事長詩。全詩三百余字,塑造了壹個絕世女英雄偽裝成父親的替身參軍的形象。花木蘭既是現實人物,又是理想化身。女英雄花木蘭是歷史和傳奇的產物。女主人公花木蘭的形象意義重大。她是壹個勤勞的織布工,以刺繡為業。然而,戰爭改變了她的生活。她勇敢地承擔起服兵役的義務,代替父親參了軍,表現出與壹般女性不同的行為:“我在東市買馬,在西市買馬鞍,在南市買韁繩,在北市買鞭子。和父母告別的時候,我在黃昏的黃河邊。我沒有聽到父母呼喚女聲,但我聽到黃河水花四濺。告別黃河,黃昏去黑山。沒有聽到父母呼喚女聲,卻聽到燕山胡騎馬鳴叫。萬裏去榮姬,山在飛。新月氣息透金,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而死,壯士十年而歸。”木蘭女扮男裝,行軍十年,穿越黃河,穿越荒山野嶺,終於凱旋而歸。”可汗問他要什麽,木蘭不需要尚舒朗。她願意騎駱駝帶著孩子回老家。”花木蘭成名後不會得到獎賞,也不想做官。她只想回家團聚,誌向不同,精神崇高。相比之下,貪官貪錢的所謂“人”是那麽的骯臟無恥。木蘭回家後“脫下我戰時的袍子,穿上我的舊衣服”,才讓戰鬥了十年的戰友們發現,這位功勛卓著的“壯士”竟然是個大姑娘。這部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喜劇向人們展示了花木蘭勇敢、堅毅、純真、天真、活潑、機智的本色。
《木蘭詩》中的女主角驍勇善戰,不足為奇。北朝女子武功高強,歷史和現實中也不乏其人。《北史·李安石傳》中李博的妹妹,是壹個武功精湛,令人應接不暇的女子。但是花木蘭和李博的妹妹有著本質的不同。木蘭從未失去她作為勞動人民女兒的本色。她勇於自我犧牲,不顧“男女之別”,彎弓參賽,不僅救了父親,也捍衛了國家的領土。花木蘭的事業是正義的,花木蘭的故事是奇特的,花木蘭體現了中國勞動婦女的高貴品質。木蘭詩的故事,突破了“女尊男卑”的封建傳統觀念。女英雄花木蘭使成千上萬的千千婦女感到驕傲。千百年來,人們把她放在戲劇舞臺上,沒完沒了地歌頌她。拍影視動畫片,走向世界。
木蘭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全詩用輕快流暢的筆調寫出了女尊男卑的重大主題。風格渾厚,情節驚人,語言樸實通俗,生動自然的口語中穿插著精妙的句子,節奏多變,堪稱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