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提高高中生古詩詞鑒賞水平

如何提高高中生古詩詞鑒賞水平

壹,欣賞詩歌的意象

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含義,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感受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是同構的,形成了極具美感的詩意“象”。

詩歌意象可以是人物意象,包括客觀意象和主觀意象(客觀意象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回首往事》中的周瑜,主觀意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林玉令》中的“我”的意象),以及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取的事件(動作意象,如《過客》中的“敲棋子,摔死”)。

圖像分析,重要的是把握圖像背後的寓意,即“圖像之外的圖像,場景之外的場景。”如《上善晨行》中,壹只雄雞在茅店月上啼鳴,幾組簡單的意象表現了壹個忙碌的旅人的形象,而在《玉林嶺》中,《今夜何處醒,楊柳岸,清風殘月》,通過“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詩人表達了離別的傷感。所以在欣賞詩歌意象時,僅憑詩歌意象去猜測詩人的感受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好惡、悲喜的寄托,如天井沙秋思中的“枯藤舊,西風瘦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通過六組刻意選擇的意象,表現了旅途的疲憊、漂泊生活的無奈和對故鄉的向往。

在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象時,首先是要讓他們有壹定的意象儲備,如“殘月”往往寓意思念,“柳絲”寓意離別等。在積累了壹定數量的意象後,學生會形成初步的意象鑒賞,但學生往往會在此時形成“刻板印象”。每當遇到相似的意象,他們都會做出統壹的解釋,意象也比較單壹,所以要對學生進行區分,尤其是不同詩歌中相似意象的不同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詩歌意象的真諦。

二,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語入手,了解詩歌語言的含義,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寓意,進而把握詩歌表達的語言特點。詩歌語言具有凝練性、含蓄性、抒情性、跳躍性等特征,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意義。不同的語境可以讓普通的詞語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紅杏出墻滿春意”,王國維評價道:“鬧”字使境界盡出。為什麽壹個普通的吵字在這裏用的很好?因為寫的是春暖花開的景象,與2003年全國高考的《雲破月作影》中的“儂”字,與王維的《壹溪唱曲石,月色寒碧》中的“顏”、“冷”字相似,被稱為全詩的“詩眼”。“吞”字是動詞,“冷”字是形容詞。在這裏,“吞”和“冷”都是擬人化的修辭。泉水被巖石擋住了,聽起來像嗚咽聲,而照在松樹上的月光因為森林的黑暗而顯得更冷。“燕”和“寒”兩個字形象地表現了山中的寧靜和孤寂的景象,所以這個字是全詩的眼睛。

學生在分析詩歌的語言時,最大的問題是太籠統,套話太多。有的只是因為看不懂詩,寫了些“詩的語言生動細膩”之類的,超出了他們的意思。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細致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歌的意義表達清楚。然後讓學生知道哪個詞是全詩的“詩眼”,在詩中起什麽作用。這樣會引導學生去分析,學生也不會覺得不會寫。也就是說,根據單詞的上下文含義,會有壹個清晰的思路。

所以,不管題目怎麽要求,分析語言最重要的人,把詩意語境和語境結合起來,就不會無所適從。

第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

古典詩詞是用幾個固定的詞語來表現某些人物和景物,以此來表達某種情感。僅靠高度凝練的語言並不能完全達到表達情感的目的,還需要壹定的寫作技巧。

1,修辭手法。詩歌中有許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和借宿。比如《詩經》中運用的嫻熟的“比喻”手法,在後世被廣泛運用,比如樂府詩。比如《孔雀東南飛》前兩句,以“孔雀東南飛,徘徊五裏”作為焦仲卿夫妻分離的象征。

詩歌中的修辭往往不難看出,難的是理解修辭在詩歌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有的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用了什麽修辭,卻沒有提到作用,這其實反映出鑒賞能力不夠高。因此,學生有必要了解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了解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以便在實際欣賞中全面具體地回答。

2.表情。詩歌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四種:敘事、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和抒情。描寫方法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教學中,很難把握“虛實結合”,有人稱之為“虛實結合”。很難決定什麽是虛擬的,什麽是真實的。事實上,真實是相對於現實而言的,“有則為真,無則為虛”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來說,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1)神仙鬼怪的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中升天的天目山仙境。(2)、過去的場景,這種虛擬場景是作者在歷史上經歷過或發生過的場景,現在不在眼前。比如李漁的《幼美》裏說“雕玉欄應該還在,只是朱妍把它改了”,其中“雕玉欄”就是壹個虛擬的場景。(3)想象未來。這種虛擬的場景還沒有發生,他所體現的感情會繼續延伸到未來。比如柳永的《玉林令》,“今宵何處酒醒,楊柳岸有殘月”,就是離別後的想象場景。所謂“真實”的場景就簡單多了,“真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影像、事實和現實。

在鑒賞中,直接問壹首詩中很少用什麽表達,往往是間接問壹句或兩句的作用,其實質是問表達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明確告訴學生這類問題的本質以及如何回答。

3.其他表達技巧。主要有陪襯、支持、表誌、顯誌。

這種對比是中國畫的壹種。在詩歌創作中是指從側面有意描寫作為襯托。《姜齋詩話》中說:“以樂寫哀,以寫樂悼,其悲與樂倍增”,很好地表達了它的作用。

以物托誌是壹種表現手法,主要是詩人借物抒情,如借梅花、菊花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懷,借松樹表達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當然,詩中作者寄托的感情要具體分析。

所謂垂死的張先治,是指詩人在文章的結尾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詩歌壹般都有固定的模式,比如基本都是情感之前的場景,或者是情感融入場景,結尾或隱或顯的表現自己的野心。只要明白了這壹點,妳在壹些話題上回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不會措手不及。

第四,把握作者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原則之壹就是“詩言誌”,甚至有人認為“生有所望,死無所望”,可見古人對詩歌的重視程度。總結起來,古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有五種。

第壹,憂國傷國的時候。包括揭露統治者的昏庸和腐朽,如杜牧的《過清宮》;反映離開混亂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如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第二,建功報國。主要有建功立業的願望,有保家衛國的決心,有報國無門的悲哀,有山河衰敗的痛苦,有歲月流逝,壯誌難酬的慨嘆,如蘇軾的“水調頭,赤壁懷古”。

第三,鄉愁和鄉愁。包括旅行的惆悵(柳永很擅長表達這種旅行旅行的情感)、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閣懷人,比如王昌齡的《永遠在我心裏》。

第四,告別。主要表現親友離別的感情。送別是古詩中壹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詩人往往通過送別來表達自己的挽留和率真之情。

第五,對生活的感悟。這是壹種不能歸入其他詩歌的詩歌,包括感傷的山水、田園風光,如王維的大部分詩歌;昨日沈浮的情懷,如劉禹錫的《五壹巷》;借古諷今,如辛棄疾的《京口顧北亭懷古》;也有青春的憂傷,如李清照的“如夢,昨夜雨過,風驟”;失意仕途的苦悶,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在評價作品的思想性時,需要了解壹些必要的文學史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缺乏古代文學知識,對詩人的了解僅限於課本上那些簡單的筆記,往往容易形成對詩人單調、刻板的印象。比如欣賞杜甫的詩,不管題材,都是憂國憂民。《月光》這樣的詩,顯然是憂國憂民的。古語有雲“知人論世”,如果平時能引導學生多讀壹些相關書籍,老師能有意識地在課堂上講壹些關於文學史的知識,對學生做這類詩歌鑒賞題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