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人言如明月,我言勝明月。
明月不是不知道,壹年缺十二次。
是不是像玉盒壹樣,清澈如水?
當月亮暗的時候,它又圓又亮。
我又羞又醜,鬢角積雪。
還不如送給壹個少年,還給她的頭發。
因為妳行萬裏路,抄這個就不壹樣了。
這首詩是全唐詩。
關於作者:
白居易(772-846),陜西渭南人。他早年熱心於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竭盡全力以求通俗。他寫了60首詩,新樂府,秦中吟攻,真正做到了“只唱使人惡心”,“句句必調”,與杜甫的“三官”、“三別”齊名。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色色行》代表了他最高的藝術成就。中年人在官場遭遇挫折。“從此仕途長期化,天下從此打不開。”但是他還是寫了很多好詩,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西湖還有白堤紀念他。晚年,他寄情山水,也寫了壹些小字。有壹首詩送給劉禹錫:“不要聽老歌老歌,要聽新詞《楊柳枝》。可以看出,他曾經讀過壹些新單詞。其中有壹首《花非花》詩頗為朦朧,後世詩人如歐陽修、張喜安、楊慎等都贊不絕口。
2.古詩詞中描寫鏡子的碎鏡時代有哪些?作者:杜牧佳人當初錯過了鏡子,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相見?目前秋風起萬裏,山南北有雲。
歲月鏡吟作者:唐作者:羅寫道,月無香,日有花。不執輕謝水,則學冰。
望鏡年齡:唐作者:青樓掛鏡,見之心酸。頭發白成這樣,生命還能持續多久?
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光。嘆息,妳的優雅已盡,妳的臉不可思議。
雍鏡年:唐作者:張都說鏡貴如明月,出自秦宮。隱雙龍,珠對珠。
我常常怕妳不遵守,盒子裏的委員會就清楚了。積而蓋菱花,謙遜蓋塵。
芒羅衣袖壹拂,玉臺上便生光。古鏡時代:唐作者:沈全奇樹莓苔池,青蛙吃明月。
埋到現在,我也沒按心休息過。我願意抹去我的優雅,向妳學習。
年:唐作者:古琴鏡,永持精華。自吐依臺月,常清於箱水。
爛金毛,清晰生動。天上千瘡百孔,地表空空如也。
但是當妳看到有人偷看妳的時候,妳贏得了回應。沒有辦法逃避愛情。
昏鏡時代詞話:唐作者:劉禹錫昏鏡不在元,淡泊失其晶。醜陋的自欺欺人,那如果他鏡明。
缺陷不見,美隨意生。壹天拍四五張照片,說自己漂亮。
帶紋身的絲帶,帶瓊英的盒裝。秦宮不重,卻很輕。
老鏡時代:唐作者:鮑榮嬋娟自有鏡,妾屬君子。每壹次回憶和閃耀,都是在明月中相遇。
春風突然分成陰影,白天很難依靠它。珍珠粉不結花,玉潤透亮。
心是看不見的,所以不長久。法華騙人,青銅化為鬼。
壹個情人將回到日本,他將向惡魔桃李學習。瑤盒若雲,藏玉水。
仆人不拍照,就怕學死壹個人。古鏡宋年間:唐作者:周匡物軒轅鑄鏡將何去何從,已被善工謝晉取去。
明月中央,月桂樹未生,淩先吐輕冰。龍裏很久沒有打雷下雨,夫妻在覆盆子和青苔上跳舞。
想睜眼看高臺,不知孤光主是誰。碎鏡時代:唐作者:李商隱玉匣清光不再托,月環散損。
秦泰看了野雞壹眼後,正是孤鸞起舞的時候。古鏡時代作者:唐作者:明月從何而來?它在人類環境中是朦朧的。
如果不是在軒轅制作,那就是精彩無比。姚箱開旭日,白電獨往。
它有壹英尺長,而且完全冷得結了霜。冰冷的頭發讓我肝膽發涼。
突然,我震驚地走向幽深和寧靜,我的臉掉進了九丘的井裏。當天空被控制時,它是明亮和清晰的。
無需消極,金沙大放異彩。壹個陰郁的靈魂可以與天地同在。
怕喪龍,壹會兒就飛走。方鏡時代:唐作者:賈導背上如刀削錦緞,臉上似升至溪底。
銅雀臺的南方秋天已經過去三年了。鏡像時代:唐作者:兩歲就認識了,而且要擦好幾次。
如今老了,擔心無限,卻又害怕擁抱閑窗的光明。古鏡詞年代:唐作者:關修我有壹面鏡子,它像秋天的月亮壹樣新。
只不過上面是金膏香,下面是龍穴形。不想走,醜的人會不開心。
或問千年,軒轅手。鏡詩時代:南北朝作者:於欣打開鏡盒聊天。
輕灰暫時擦拭灰塵。光就像壹片水。
給兩邊的人拍照。月亮上沒有月桂。
春天不開花。試試掛淮南竹。
我能看見我的鄰居。望鏡時代:宋作者:望鏡的影子還在,面具鏡的影子還在。
問鏡中人,但它屬於哪裏。磨鏡時代作者:宋作者:陳其清飛蛾撲火,對寧的侵蝕由來已久,卻又恨晚。
浮雲底盡,明月眼動。鱗泥可治,心塵不可治。
別讓雲磨了,妳便宜了,這百名高手都是老師。古圓鏡年代:宋作者:顧鳳翠剝去青銅臉,歲月輕手。
好像是教藏美教邪,但又不想說清楚。細雨令人心碎,雲在月末。
然後就沒有點了,誰能解決之前的生活。金鏡時代:宋作者:婁兩條小溪走到山谷裏,如果妳急著趕路,這個地方可以隔絕人群。
第三版放飛千尺雪,壹舉清明。我立案好幾年了,今天又在指路。
惜師成功,還妳清白,留此山。送人的歲月:唐作者:陸桂夢芙蓉鏡中框,欲隨心還懶。
我是壹個細腰的人,所以不要放松。出去之後就不玩雲管了。
我的思念冷如春水,壹直期待妳的溫暖。心夢見,路漫漫其修遠兮。
坐西風,秋窗滿月光。當鏡子離開臺灣作者:唐作者:薛濤鑄造了壹面金色的鏡子,三五月開始開放,流連忘返。
為了被無限塵埃蒙蔽,不準去華堂玉臺。《壹面鏡子告別時代》作者:唐作者:白居易字如明月,我字勝明月。
明月不是不知道,壹年缺十二次。是不是像玉盒壹樣,清澈如水?
當月亮暗的時候,它又圓又亮。我又羞又醜,鬢角積雪。
還不如送給壹個少年,還給她的頭發。因為妳走了千裏,這將是對妳的告別。
對鏡子感知的年齡:唐作者:白居易美女和我不壹樣,把鏡子留在盒子裏。既然花已去,秋水無芙蓉。
多年不開箱,紅ai披古銅色。擦掉今天,看起來憔悴。
依重惆悵,回以雙蟠龍。唐作者:白居易白絲鬢明銅鏡。
我不相信妳能把年份藏得更深。校書吏以此詩追贈往年古鏡:唐作者:李毅鏡出箱,明如雲。
告別青春,回歸光明。美人曾經自愛,手裏打了個結。
我願三五期,日子過得天衣無縫。《潛龍與鏡紀》作者:唐作者:趙鑾鏡無故發光,飛蛾如何忍心看?
不知道怎麽擔心,就是看不到。那只是美改,卻傷天害理。
今天看著玉盒,眼睛都幹了。石鏡年代:唐作者:杜甫放此鏡,死於空山。
隱隱憐惜香骨,撐起玉面。嬪妃無悔,千乘也空。
獨壹無二的傷心石,埋在月亮和太空裏。
3.有哪些描寫「鏡與美人」的古詩詞?《元玉匣》時間:宋作者:辛棄疾東風夜花千樹,吹落滿天星鬥如雨。
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
飛蛾,雪,柳,金線,笑,香都走了。在人群中尋找他,突然回頭,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
360百科目錄人物早年在北京的生活經歷,趕考,遷都北京五臺,被貶,黃州東山再起,儋州築蘇堤。最後的結局主要是文學成就、藝術成就、歷史評價、歷史評價、家人軼事及與歷代有關的典故、成語、兒童啟蒙、奇聞軼事、蘇城對佛寺的怨恨、趣味美食、雷州西湖的主要作品、古詩、歌詞、書法作品、繪畫、北宋鐵冠道士蘇軾的名字5438+0037 65438+10月8日-11065438+8月24日)、字子漢族,北宋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欒城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宋神宗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
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永璉助使。宋哲宗即位後,歷任翰林學士、讀書學士、禮部尚書,在杭、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至惠州、儋州。
宋徽宗獲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於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師,謚號“文中”。
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闊,清新健康,善於誇張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豪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代表,並稱“蘇辛”;他的散文創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也善書,是“宋四家”之壹;他擅長繪畫,尤其擅長墨竹、奇石和枯木。流傳至今的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
蘇軾,本名子瞻,字何忠,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謚號文忠居住的北宋漢族發祥地。他早期的身世是蘇軾生於眉山,玉梅(1037 1.8),在初唐大臣蘇惟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緒,字仲賢,祖母是石氏。
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聖紫晶所說的“蘇勞權”。蘇洵很努力,雖然晚了。
蘇軾的名字“石”,原意是車前的扶手,意思是扶危濟困,不可或缺。蘇軾生性豁達,率真誠懇,深得道家風範。
好朋友,好食物,創造了很多美食,好茶,和優雅的山間旅行。蘇東坡在嘉祐元年(1056)進京趕考,蘇軾第壹次離開四川進京參加朝廷科舉。
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從西蜀偏遠地區,順流而下,於嘉祐二年(1057)赴京趕考。當時的考官是文學泰鬥歐陽修,初級考官是老詩人梅。
這兩個人決心在詩歌上創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筆壹下子把他們都震住了。策略的題目是“以刑賞忠論”。蘇軾的《以刑賞忠論》獲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由於歐陽修誤以為是弟子曾鞏所寫,為了避嫌,只好屈居第二。
蘇軾在文章中寫道:“臯陶是個書生,會殺人。說殺第三個,姚說殺第三個。”
歐和梅都很佩服他的文筆,但不知道這些字的出處。而蘇軾謝他,就是問他,蘇軾答:“何以知出處!”歐陽修聽了這話,不禁贊嘆蘇軾的豪氣和敢於創新,並預見了蘇軾的未來:“此人可以說是善讀書、善用書,其文章將來天下絕無僅有。”
在歐陽修的壹再贊揚下,蘇軾壹時名聲大噪。他每出壹本新書,馬上就會傳遍京城。
就在父子二人在京城聲名鵲起,正要大顯身手的時候,蘇軾母親去世的噩耗突然傳來。兩兄弟隨父親回家參加葬禮。
嘉佑在第四年十月服喪期滿後回到北京。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了通常稱為“三年京檢”的中國中等教育考試,考進了“百年第壹”的三等,授予大理判官,並簽了書。四年後,他也到朝廷聞鼓聲。
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棺回鄉,守孝三年。三年後,蘇軾重返朝鮮,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反對新法,不認同新宰相王安石的政見,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蘇軾在離開靖西寧四年(1071)寫信討論新法之弊。王安石非常生氣,要求謝靜在皇帝面前說出蘇軾的過錯。
蘇軾隨後請求赴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被派往杭州任判官,熙寧七年秋調任密州(山東諸城)任周知,熙寧十年(1077)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三月任徐州周知。革故鼎新,因法便民,成就斐然。
烏臺詩案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周知。上任後給皇帝湖州謝表寫了壹封信,這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壹個詩人,他的作品往往是情緒化的。即使寫了紅頭文件,也忘不了加上壹些個人色彩,說自己“愚笨生不逢時,難趕上新來者”,“老人們可以鬧,也可以養王”。這些話被新黨抓住把柄,說他“愚弄朝鮮,狂妄自大。
他們從大量的蘇軾詩詞中挑出他們認為暗含譏諷的句子,壹時間朝廷出現了反蘇的聲音。今年7月28日,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