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凈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
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解釋:
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枯藤老樹的枝頭。小橋下的流水倒映著飄著廚房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壹個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夕陽已經西下。漂泊的遊子還在遠方。
關於作者:
馬致遠(1250 -1321年),字千裏,名東裏(壹說字深遠,後稱“東裏”),漢族,多來自(今北京),另壹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名東裏),以示其效。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於成名。然而,由於元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他從未成功。他幾乎壹生都過著漂泊的生活,並因此而抑郁和尷尬。於是在獨自流浪的旅途上,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贊賞:
前兩句“老藤幽幽啼,小橋流水人家”(釋義:纏死藤的老樹枝頭,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下的流水倒映著幾戶飄著炊煙的人家,營造出壹種陰冷昏暗的氛圍,展現出壹種清新恬靜的境界。
這裏枯藤老樹給人壹種蕭瑟的感覺,淡淡的,已經是傍晚了;小橋流水,讓人心曠神怡。12書畫營造深秋幽靜的田園風光。
《西風瘦馬上古道》(定義:荒涼的古道上,壹個遊子騎著瘦馬在蕭瑟的秋風中緩緩前行),詩人描寫了壹種秋風蕭瑟、淒苦的意境,給幽靜的鄉村地圖又增添了壹層蒼涼。夕陽讓這幅暗淡的畫面多了幾分蕭瑟的光芒,加深了悲傷的氣氛。
詩人巧妙地將十處平淡客觀的景物串聯起來,通過枯、老、淡、古、西、薄等詞,自然地將詩人的無限憂慮置於畫面之中。
最後壹句,斷腸的人是天涯中的點睛之筆。這時,深秋的鄉村畫面上,出現了壹個漂泊的遊子,牽著壹匹瘦馬走在夕陽西下的荒涼古道上,在刺骨的秋風中徘徊,心生悲涼,卻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處,流露出詩人的悲涼情懷,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主題。
這首詩是以情景中的情感來渲染氣氛,表現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浪跡天涯的旅人的憂郁。和這首歌類似的,還有杜甫的壹首詩裏的“花瓣如淚流過的地方,孤鳥唱出了哀思”(定義:多情國事,淚不禁濺,鳥驚心動魄,只增愁不恨)。
百度百科-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散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