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的散文快快快。

關於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的散文快快快。

蘇軾

妳想想,只有在古代才有貶官這種好事,比今天最時髦的互助遊還周到:全家人旅遊省錢,到達目的地後也不缺吃喝玩樂。最重要的是,他們被放逐的地方現在都是熱門旅遊城市。如果沒有被貶謫為官的經歷,蘇東坡在北京做官的日子會過得差很多,也未必是壹個備受推崇的大詩人。

壹般情況下,被貶謫者壹步壹步轉身,走在去北京的路上,痛苦地哼著壹首詩。世界上沒有人像蘇東坡那樣樂觀。被貶的時候,他看花,賞月,品茶,遊山,玩水,泡MM,DIY。第壹次接到被貶杭州的通知時,蘇東坡立刻帶著全家上路,裝作沒時間理會誣告的樣子。

蘇東坡最後被貶海南,用海南松樹DIY墨錠研究松煙和油煙的區別,不斷調整配方。他的文集裏還有壹段驚心動魄的記載:“臘月二十三,墨爐氣得把房子燒了好幾次,得救了,我就不做墨了。”幸好火被撲滅了,不然東坡牌文物和墨寶正好同時上市。壹塊塵封的墨被東坡稱為“海南宋梅東坡法墨”,他還自詡自己的法墨“不減”南唐著名制墨家李廷貴。那個李廷貴的墨水都不舍得用!

生活總是彌漫著悲傷的塵埃,即使是壹顆樂觀堅強的心,也支撐不住生活的重擔。蘇東坡在遇見謝蓓後不久就去世了。那幾百本“夠寫壹輩子書”的法莫替丁,作為他苦難的記憶留在了人間,只帶走了做墨時孩童的頑皮和歡樂。蘇東坡不習慣記錄痛苦,但黃州寒食詩帖以其詩意蒼涼、筆法跌宕、構圖跌宕,將他所經歷的辛酸和內心沖突穿越時空還原到我們的眼前,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兩首冷食詩

自從我來到黃州,我已經吃了三頓冷飯。

珍惜春天,想要留住春天,把春天從自我管理到沒有人後悔。

這壹年還遭受連續陰雨,整整兩個月,氣候蕭瑟如秋。

臥嗅海棠花,渾吞枝雪。

偷偷摸摸,午夜真的很厲害,

海棠花就像壹個生病的少年,治好了,頭發就老了。

春江洶湧澎湃,仿佛要沖進門戶,暴雨兇猛的攻擊似乎不差。

小屋像壹艘漁船,在壹片霧蒙蒙的水雲中。

空蕩蕩的廚房正在煮壹些涼菜,潮濕的蘆葦在竈底燃燒。

哪知這壹日竟是寒食,卻見烏鴉來燒剩下的紙錢。

皇帝的宮門有九層,深遠而難返,遠方的先人陵墓不可憑吊。

我只想學阮籍發出絕望的呼喊,但心灰意冷不願重燃。

熟悉蘇東坡心思的黃庭堅看了《黃州寒食詩帖》後說:“東坡的詩像李太白,但還是悲涼太白...試令東坡再做,未必如是。”黃庭堅的最後壹句評語,與蘇東坡的自我描述不謀而合:“不可作書,煩自求”(《石醉墨堂》)。

蘇東坡的書法提倡學習金人之法,因為它還是“意”,同時強調“創新在法度,玄妙在豪放之外。”更何況他的“意思”是“和無憂無慮的旅行沒什麽區別”“如果妳能理解他的意思,妳經常說妳學不會”!

蘇東坡的墨寶,因其“以理累人”、“不以為書初於佳為佳”的良好創作習慣,結合其“古人著書,言其生平,若非其人,不貴其工”的理論,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取代了他的寫真。

蘇東坡的豐樂亭、醉翁亭碑,結構端莊婉約,筆法沈穩,幹練灑脫,面目凜然,分明是蘇東坡為官的風範。蘇果認為蘇東坡的詞”...以最大之力,生於胸中,但要以手觸之,故不刻畫誘奸,而以張符為終,若有不可犯之色。”

《治平帖》、《千赤壁賦》、《天吳極韻帖》、《中山松勞賦》、《洞庭春色賦》、《榿木賦》等都是蘇東坡的傳世佳作。甘龍稱贊鐘山宋老賦、洞庭春色賦:“精菜富貴奢,首尾豐富,在東坡書裏不多。”這些作品都沒有黃州寒食詩帖那樣淩亂動蕩,透露出蘇東坡堅毅的常態。其中《榿木》質樸幹凈,尤其是小三的質樸深遠大氣。

只有心平氣和地慢慢書寫,才能達到墨色均勻;只有妳心平氣和,靈感迸發,才能做到構圖有規律,調整字體,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扁扁的,微胖的結,除了來自於書寫方法,也和他正直厚重的性格有關系。蘇東坡談書:“大字難密無縫隙,小字難大方。”這本書就像壹個人。現實生活中,蘇東坡在危難中屢遭迫害,依然過著波瀾壯闊的生活。同樣,蘇東坡在談到“寧公信力無自信”時,也有壹種獨特的嚴謹和深刻:

“人們相信,手、腳、眼睛和耳朵。眼數少,手輕。但是,如果人們不用手測量,就必須測量和稱重。妳不相信自己嗎?蓋伊認為他無意沒有我,然後他得到了壹切的愛。所以天地之寒熱,使日月昏暗。昆侖山邊薄於三八七千裏,三尺壹箭五桶也逃不過。雖然雷聲大雨點小,大雪紛飛,陰沈沈的,但姍姍來遲,適中,不會吃虧。使每壹個官員,如壹瓶水但其量,如水之浮箭而不失其級。若箭起而落,視時而定,落而不辱,起而不傲,則民信而送我於死地。”——摘自蘇東坡《徐州蓮花失蹤碑文(並敘)》

蘇東坡很喜歡李白的壹首詩,不僅抄在日記裏,還在王閏之去世後的第二年寫成書法橫幅《燭上人生》,紀念他與妻子的永別:

生活是百花齊放的,光明是美的。

春風繞樹頭,太陽和化學工業。

我只知道雨露是貪婪的,但我不去想它。

昨天飛去骨頭的時候,看到當塗墳就慘了。

松樹朦朦朧朧,上上下下走村串巷。

月亮死了,就沒有玻璃魂了。

看完這個,我怒吼著去昆侖。

醉翁之意不在酒,星星可見。

看完之後,我想,夜空閃爍的繁星中,有蘇東坡的眼睛俯瞰嗎?冷!

李清照

她是壹個讓人感到溫暖的女人。“我常記西亭夕陽,不知歸途。興奮到很晚才回船,就像荷花深處。我掙紮著要過,被壹池鷗鷺嚇了壹跳。”

她是壹個讓人流淚的女人。“我怕船動不了,我很擔心。”

她是壹個鼓舞人心的女人。“至今思念項羽,不肯過江東。”

想來奇怪的姑娘,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我在短暫的生命中體驗過太平盛世的驕傲與繁華,見證過杜南的狼狽與孤獨,與愛人陰陽相隔,與不愛的人同床共枕。.....

她的悲傷無可非議,是生活和情感找不到歸宿的純粹的悲傷,這才是讓她感動的地方。

李白喜歡遊名山,但那些看似瀟灑的優美詞句,都是仕途不順的矯飾。他們看似灑脫,骨子裏卻有著對功名的勤奮追求。

孟浩然的心思甚至可以從“雲起壹片霧,困住了嶽陽城”看出,這是對達官貴人阿諛奉承的鄙夷。

李賀的詩充滿了鬼魅,讀起來悠遠晦澀,過多的玄言破壞了詩歌的美感。

只有她,壹個偉大的女人,從來不提世俗的掙紮和紛擾。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落裏,低聲訴說著人生的悲涼。

到了晚年,她就更不幸福了——她和丈夫不和,世界對她不忠。這樣壹個“比黃花還瘦”的女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去面對。

我見過這樣壹張照片:在蘇丹荒涼貧瘠的土地上,壹個正在向救助站攀登的女孩無力地癱倒在路邊,壹只禿鷹在壹旁看著。

南非攝影師凱特·卡爾文(Kate Calvin)拍攝的這張照片在輿論中引起軒然大波。有評論稱:“這張照片展現了整個非洲大陸對人性的顛覆。”還有人說卡爾文缺乏人道主義精神,所以攝影師跳進了藍色的大海,長眠不醒。

同樣的壓力對於壹個現代社會的男人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她要忍受怎樣的痛苦才能在純粹悲傷艱難的環境中生存?

可敬,可悲,可嘆,可憐!

在這滾滾紅塵中,誰不曾面對過名利和壓力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始終如壹地堅守自己的純潔,全身而退?

有些人最終成為世俗事務的奴隸,以多種方式追逐名利。

有些人終於看破紅塵,拒絕像順治壹樣出家,王國維投湖自盡。

有的人傲然挺立在汙濁的流裏,在絲竹聲中唱這壹回,怎能不傷感。

也許不是書評,但我沈迷於她的孤獨。

柳永簡介

柳永(約980~ 1053),原名三邊,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名劉屯田。早年嘗試過很多次,事業很不如意,生活清貧,對待事情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他長期住在城裏,經常出入酒樓,與樂師、藝妓交往,所以熟悉文人、藝妓的生活,熟悉樂法。他是北宋第壹個致力於詞創作的作家。由於他的生活環境和其他條件,他成為了擅長描寫城市的萬悅派的代表詩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影響。首先,他產生了大量的長音慢詞,使詞從次要的過渡到主要的,從而為詞提供了相應的表達方式,以容納更多的內容。其次,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描寫和運用簡筆畫,景物描寫與抒情緊密結合,語言通俗易懂,旋律和諧。柳永的詞對秦觀等人有影響,對後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作家的歌詞創作也有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最為流行。相傳當時“有井可飲,可唱柳詞”。有文字的集合,動作的集合。

4.寫作背景

柳永才華出眾,但壹生坎坷,與藝妓相處的時間更多,過著紅衣淺唱的生活。他深深理解這些藝妓的生活,也深深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和他們在壹起的喜怒哀樂。玉琳玲就是其中之壹,被世人傳頌。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今河南開封)時,與壹位紅顏知己感人至深的離別場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探夫,後改為佑安,別名稼軒居士,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和蘇軾同名,又叫蘇信。曾經有人這樣誇他:賈萱是人中之冠,言中之龍。劉辰翁《辛家軒序》說:“字達東坡,光明磊落,似詩,似散文,似天地奇觀。”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東部。出生時,山東被遊牧民族占領。21歲加入抗金軍隊,不久回到南宋。13出生前,山東地區被金兵占領。紹興三十壹年(1161),兩千人參加北方抗金軍隊,次年回到南宋。他壹生堅持與遊牧民族作戰,收復失地。曾晉奏《梅琴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興的具體方案;他還去總理九議,進壹步闡述十議思想。尚未被采納和實施。在各地任職時,他認真消除積弊,積極備戰,受到投降派的牽制,甚至被革職。他曾長期居住在江西上饒。光復祖國的宏圖大誌和才華沒有展現出來,忠義憤懣,造就了南宋壹代大詩人。作為愛國詩人,他與蘇軾並稱為“蘇信”。耿靜在山東集結軍隊,克制忠義,保留了壹個大臣。紹興三十二年,他命令封彪返回南方,高宗召見他,授予他城武郎的職位。寧宗朝厭倦了在浙東為官,加了龍亭等制度。他進入議會,被任命為爪牙。他在江西上饒、潛山等地生活了十幾年。他的文字充滿激情,慷慨悲壯。筆觸有力,藝術風格多樣,豪放不羈。還有“賈和的短句”。

終其壹生,他以正直自傲,做出了自己的成績,壹生主張抗戰。曾出現在《梅琴十論》和《九議》中,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熱情,並與宋致仕和理學家朱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勵精圖治。抗金和民族復興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迷失方向的悲嘆和強者遊手好閑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江南農村四季的田園風光、世態人情、民俗風情。他的詞題材廣泛,也善用前人典故。風格厚重豪邁,又不乏細膩溫柔。他在蘇軾的基礎上,極大地發展了詞的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稱為“蘇、辛”。他的詩也值得稱贊,尤其是他的“有力的筆,巧妙的收斂,正確的平衡的理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