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著名詩人生平介紹與詩歌寫作風格

古代著名詩人生平介紹與詩歌寫作風格

韓愈

簡介

韓愈韓愈(768 ~ 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謚號“文”,又名韓文公。他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把駢文打碎,拓展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所有作品都收藏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裏。韓愈也是語言大師。他善於借用前人的話,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能夠創造出許多新的句子,其中許多至今成為成語,如“落井下石”、“易受責備”、“亂了陣腳”。在思想上,他是中國“正統”觀念的創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標誌性人物。

韓愈,謚號文公,世稱韓文公,生於南唐方河陽(今河南孟州市)。唐宋八大家之壹。自稱郡望昌黎,世稱漢昌黎(“郡望”二字是“郡”與“望”的組合。“郡”是壹個行政區劃,“王”是壹個貴族家庭,“郡王”的組合是指壹定地域國家範圍內的貴族家庭。而韓愈住在昌黎,所以也被稱為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在宋代稱他為“八代散文之衰”。明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杜牧將韓文與杜詩並列,稱之為“杜筆”,被譽為“文章大家”、“百代文宗”。著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教師評點》等。

角色的生活

韓愈三歲孤苦伶仃,由哥哥嫂嫂撫養。早年顛沛流離,生活艱難,他有研究世界的誌向。雖然他孤獨又貧窮,但他努力學習。二十歲去長安考進士,第三次沒試。二十五歲後為第壹秀才,三次嘗試學弘詞未果,赴汴州東晉、徐州張劍鋒任幕府。後來,他以四校博士的身份回到北京。36歲後,被任命為帝國的監軍。因為他寫了壹封關於幹旱和饑餓的信,請減少稅收和降級陽山令。憲宗以國大夫身份重返北方,厭倦了給太子的右私生子做官,但未成功。50歲後,他首先從裴度招募武元吉,然後調任刑部侍郎。因諫,佛骨迎,潮州刺史降。遷元州。不久後,他返回朝鮮,在那裏去世,享年57歲。政治上更成功。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成就和貢獻

韓愈,貞元八年(792)進士,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唐憲宗時,曾隨裴度平定淮西藩鎮叛亂。當刑部侍郎時,被貶為潮州刺史,惹怒了憲宗。後在穆宗時,被召入國子監祭酒,任荊兼兵部侍郎、吏部尚書。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的詩人。他與柳宗元政見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聯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上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曾因對佛骨的建議,被貶至袁州,即今江西宜春。韓愈在沅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培養出當時江西省第壹狀元。現在宜春江秀有壹個沙洲,叫狀元洲。傳說是當年學生讀書的地方。宜春市最高的山上有狀元樓,宜春市的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殊功績。

韓愈時代的詩壇已經開始突破大理詩人狹隘的世界。韓愈開創了壹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剛勁有力的筆觸帶動磅礴的氣勢,夾雜著奇幻神秘的趣味,賦予詩歌豐富瑰麗的色彩,造成了雷電交加的壯觀。

此外,朝鮮詩歌在藝術上具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影響很大。當然,韓國詩歌中也有追求怪誕奸詐的遊戲詞,不值得拿。著名作品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老師評點》等。

柳宗元

簡介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生於長安,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世稱劉合東。貞元九年(793)進士,官督禦史。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壹生有600多首詩,成就大於詩歌。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鎮)代宗大歷八年(773)生於都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卒於柳州。壹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年齡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最後被任命為柳州刺史,所以被稱為或劉柳州。

順宗時,王當政,他擔任禮部尚書,決心進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小石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最著名的壹部。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鄉愁、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柳宗元和唐代另壹位文學家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在遊記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為後人留下了自己的優秀作品。《永州八記》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感受,豐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遊記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成就,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傳誦,備受推崇。除了寓言詩,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貴州的驢》、《永謀的老鼠》、《臨江的麋鹿》等,也成為古代著名的寓言。“驢技窮”已經成為壹個成語,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卻被千古傳誦,就像他的山水壹樣。

論文

包括哲學、政治理論等側重討論的論文。筆鋒犀利,論點準確。《天說》是哲學論文的代表作。《封建主義》和《天罰》是中長篇政論文的代表作。晉文公的問原論、董的論辯、伊的九節贊等都是短篇政治理論的代表。他的哲學中有簡單的唯物主義成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強調“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民本思想中。而且還受到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失意的時候,他們往往從佛教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

繼承和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春秋、列子、戰國策的傳統,多用於諷刺和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推陳出新,創造奇思妙想,善用各種動物的擬人化藝術形象來表達哲學或政治觀點。代表作有《三戒》、《臨江麋鹿》、《貴州驢》、《雍家老鼠》、《傳記》、《列傳》等。嬉笑怒罵,因為事小,表現出高度的幽默和諷刺。

傳記

繼承了《史記》、《漢書》的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品有《段太尉軼事》、《子仁傳》、《河間傳》、《捕蛇論》等。有些作品是在真實人物和故事的基礎上誇張虛構出來的,就像寓言和小說壹樣。例如,《宋慶傳》和《種樹與駱駝傳》。

山水遊記

最受歡迎的作品都是被貶後寫的,永州的作品更好。永州八記:西山初宴遊記、官灘、官灘西山、小石塘、袁家客、石渠、石堅、小石山。這些作品不僅通過美麗的風景來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憤懣;還有對作者寧靜心境的描寫,表現為極度的壓抑和對精神寄托的追求。至於直接描繪風景,或陡峻幹凈,或清麗可人,用細膩的語言再現了自然之美。《永州八記》成書於元和四年之後。當時柳宗元因為變法失敗,被貶到永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文章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壹些風景。文章短小、輕盈、簡潔流暢,為歷代所稱道。其中,小石塘的故事最為著名。作者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小石塘壹片寧靜祥和的景色。文章引人入勝,沒完沒了。小石塘壹開始是以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的方式展現的。寫壹個有魚的池子,那麽池水的清澈程度可想而知;寫有魚的人,人的快樂溢於言表。作者形象生動,濃淡有致,筆墨經濟,技法高超。結尾寫的是在壹個幽靜安靜的環境裏,壹種悲涼的感覺,情景交融。

騷賦

宋代詩人嚴羽說:“唐朝只有厚子得騷派。”這個理論很中肯。柳宗元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既運用了傳統的形式,又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雖然相隔千年,但在思想、經歷、誌向、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舊唐書》說,柳宗元是“壹個逃亡者,壹生坎坷(B戶)。有數十篇雜文,抒發騷人之悲哀,寫情感敘事,動容必在文字,瀏覽者皆惻然。”類似於屈原的辭賦,他的《劉琦宗元》。柳宗元的《詩九首》和《騷詩十首》的確是唐代賦體文學中的佳作。無論是側重於抒發感情,還是吟誦事物,都是感情真摯,內容豐富。

《離騷》和《九章》的文體在《懲惡賦》、《晟敏賦》、《孟貴賦》、《獄山賦》中都有運用。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借寓言寄寓諷刺,苦思冥想,深得屈騷精髓。《天對》和《金文》這兩部巨著是另壹種類型,形式上仿照田文和齊發,語言奇特而深刻。此外,劉繼忠還有許多關於佛教碑、碑刻、筆記、序、詩詞等作品,涉及禪宗、天臺宗、法門等學說。

除了在政治、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成就外,柳宗元還是壹位著名的思想家。壹個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的人,壹定是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著作有《非國語》、《甄宓》、《時令論》、《刑辯》、《天說》、《天對》等。在這些作品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倡導的“夏商周之象”理論持否定態度,痛斥董仲舒這樣的偉人是“巫史”,指責其“混淆後世”。他反對天意、天命、天道等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以“人”代替“神”,這在1000多年前神學迷信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是很有價值的。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轉變為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天人關系,批判唯心主義的天命論。他的哲學思想符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自然科學的水平。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無神論發展到新的高度,是中唐時期傑出的思想家。

編輯此段落

歐陽修

簡介

歐陽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名劉壹居士(劉壹藏書壹萬冊,金石藏書壹千冊,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壹個酒鬼),冀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天盛進士在仁宗時,厭知聖旨,翰林學士;英宗時為官,為樞密使,參政議政;宗申王朝,動了兵部尚書,並以少師王子為官。卒為文忠。範仲淹不僅是李青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也樂得賞罰落後,蘇軾父子、曾鞏、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門。詩詞散文都是當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辯、委婉而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風類似散文,強調氣勢,流暢自然;他的詞深沈優美,繼承了南唐的纏綿之風。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立撰寫《新五代史》。我還喜歡收集金石學,編為《史記集》。有歐陽文忠的公文集。

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現存的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歐陽修墓地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今天的綿陽南郊還有壹座祠堂,名為六義堂。

蘇洵

基本資料

蘇洵姓名:蘇洵,名雲,號。

生活簡介

歐陽修,北宋散文家,北宋文壇領袖,宋代散文奠基人。

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蘇軾在評論自己的雜文時說:“論道,似韓愈;在書上,它像魯直;編年史上,似司馬遷;在詩歌和散文上,它很像李白”。不過,歐陽修雖然壹直很佩服韓語的淵博知識,汪洋也很傲慢,但他並沒有效仿。

歐陽修壹生寫了500多篇雜文,各有特色,有政治雜文、歷史雜文、筆記、抒情雜文、筆記等。他的散文大多內容豐富,氣勢渾厚,闡釋簡單,凝練通順,敘述推理,表達優美,描寫抒情,引人入勝,平中有奇,文學新面孔。他的許多政治著作,如《本論》、《原弊》、《給高斯的忠告》、《黨羽論》、《新五代史》等。,堅持自己的“明道”和“經世致用”的思想,緊密聯系當時的政治鬥爭,批判時弊,思想犀利,語言明快,表現出壹種匡正時勢,拯救世界的胸懷。他還寫了大量抒情和敘事散文,大多夾雜著情景和搖曳。他的作品,如《詭秘詩序》、《頌》、《蘇選集序》等,悼念故人,追憶往昔,感人至深。他的作品《豐樂亭》、《醉翁亭記》寫得慢條斯理,委婉曲折,文字優美,風格清新。總之,無論是諷世刺政,還是悼念往事,甚至是親臨現場,都充分體現了他冷靜、大度、坦誠的藝術個性。文嘉。漢族。字明雲,號勞權。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韓琦推薦他為文安縣書記、省校記賬、主簿。擅長散文,尤以政治理論見長,論述清晰,筆觸蒼勁。還有賈。

曾素勛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有不少精彩的篇章。在《送石北》中,他希望契丹友人石不畏強暴,輕敵而寫,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敘了張治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壹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的故事》以物傳情,歌頌了壹種自力更生、剛正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說服力強。蘇洵的論文也充滿了精辟的見解。他反對浮華怪異的散文,主張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心悅誠服”,寫出“心裏話”;主張文章要“為事而作”,“言必在當下”。他還討論了不同風格的* * *和不同的寫作方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評價各種雜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比如《商·歐陽內涵》第壹本書,對孟子、韓愈、歐陽修的文章評論得很好。

蘇洵寫詩不多,但擅長寫五首古詩,古樸蒼勁。宋代詩人葉夢得評價他的詩“深刻而有味道,文字就像他們的散文”(《石林詩話》)。他的歐陽詠舒的《白兔》、《送人離義山》、《晏殊》、《答兩約》、《送吳候制收復坦洲》兩首詩,都是佳作,但總體成就遠不如散文。

蘇軾

簡介

蘇石(1037 ~ 1101)生於宋代(北宋),字子瞻,字和中,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南宋時,皇帝高宗贈給壹個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漢族,父親蘇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學家、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他具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華,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獨特而卓越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傳: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中進士。授大理為判官,簽書鳳翔府。熙寧二年(1069),父喪制期滿返朝,狀告朝廷為法官。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實施新法,自謀職業,為杭州將軍判刑。遷密州(今山東諸城),遷徐州。元豐二年(1079),卷入烏臺詩案,負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使輔,被置於此州,不得簽書、公文。皇太後哲李宗來朝,復為郎峰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他轉任禮部大夫;任期結束前,除日常生活外,移至中書舍人處,移至翰林學士處,知聖旨,知禮部貢品。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後改知潁州、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從政,先後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惠宗即位,回到北方以求寬恕。鐘健袁(1101)卒於常州(今江蘇),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65歲。何、其父蘇洵(1009 ~ 1066)、其弟蘇轍(1039 ~ 112)三人都以文學聞名於世,並稱“三蘇”。與漢末“曹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相同。“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它屬於他的父親蘇洵,那個在聖紫晶提到“二十七,只為了生氣”的“蘇勞權”。蘇洵很晚才發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蘇軾回憶起童年隨父求學的經歷,覺得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然,如果沒有蘇洵的刻苦學習,蘇軾從小就不可能得到壹個好的導師,更不可能“學通經史,那是屬於每天幾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來的文學大師。

詳細信息

嘉祐元年(1056),時年21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次年參加禮部考試,以壹篇《以刑賞忠論》贏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誤中了高中狀元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了通常所說的“三年京檢”的語文中專考試,進了三等,是‘百年第壹’。被授予大理判官簽書的鳳翔府判官。後來,父親在汴京去世,丁回到了家鄉。熙寧二年(1069),任滿後回朝,仍賜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政治危機開始顯現之時,繁華背後隱藏著危機。

這時,宗申即位,任命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不同意新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蘇軾在回京的路上,看到了新法對普通百姓的傷害。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意見,認為新法不能便民,於是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是,和他被迫離開北京的老師朋友壹樣,不允許他們留在朝廷。於是蘇軾要求釋放,被調到杭州服將軍刑。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期結束後,他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周知。成績突出,深得人心。

這樣持續了十年左右,蘇軾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壹次災難。當時有人(丁力等人)故意歪曲他的詩,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湖州不到三個月,就因寫詩諷刺新法,“謗君”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在獄中103天,幾乎處於被斬首的邊緣。多虧了北宋毛時期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壹劫。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永璉(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卑微,而此時的蘇軾經過這次牢獄之災已經心灰意冷。在業余時間,他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壹個斜坡,並通過耕種來彌補他的生計。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東坡居士”的綽號。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黃州,赴任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遠,路費都用完了。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宗申去世了。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為丞相。於是蘇軾在1998年被禮部召回朝鮮當醫生。前朝升舍人先生,三個月後又升中書舍人先生,於是升國子監。

俗話說“北京官不好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廢除新法,認為他們不過是與所謂“王黨”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獻策。

到目前為止,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也不能原諒舊黨,於是再次要求外調。作為龍圖閣的學士,他再次前往闊別16年的杭州,擔任太守。蘇軾在杭州興建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築起堤壩,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鮮。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瀛洲被釋放在外。元佑八年(1093),新黨再次上臺,再次被貶。惠宗即位後,調至連州安置,調至周樹安置應永,調至永州安置。傅園三年(1101),被赦免,復任郎峰,返回北方,卒於昌州。六十四歲的時候。

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與歐陽修壹脈相承,但他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崇尚自然,擺脫束縛,“法度創新,外放妙理”。他認為作文應該“像流水壹樣,壹開始沒有確定的質量,但總是做妳應該做的,總是停在妳停不下來的地方。”“自然文理,體態豐盈”的藝術境界(《謝謝老師的書》)。蘇軾散文作品豐富,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文章風格簡潔流暢,奔放不羈。

現存蘇詩約四千首,內容廣泛,風格多樣,但以豪放為主,筆法多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謝朓《原詩》說:“蘇軾詩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萬物,皆得神來之筆。”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從昌黎到東坡益達,是壹代人的壯觀景象。.....尤其是夠不著的,天生壹支健筆,涼如悲梨,趕緊壹起剪。有壹個隱藏的意思是必須要達到的,表現出來也沒有什麽困難。所以李、杜之後,是大族,不如李、杜初。”他的詩歌清新剛健,善於運用誇張的比喻,藝術表現上獨具特色。幾首詩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控訴統治者的奢靡驕橫。文字豪放,對後世影響很大。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冰塵中秋廣為傳誦。詩作有《東坡七章》等。

宋代蘇軾在詩歌、散文、詞、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藝天才。舊黨。無拘無束的詩人。

編輯此段落

蘇哲

簡介

蘇者(1039 ~ 1112)晚年名迎賓遺風,北宋散文家。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合稱為“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蘇軾。不久後,由於失去了母親,他回到了哀悼。在嘉佑六年後,他還和蘇軾在中學共事。當時因為“乞養”,沒有被任命為官,此後壹直在大明府為官。熙寧三年(1070),他上書宗申,力主新法不變,又上書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寧五年(1072),入河南為官。元豐二年(1079),其弟蘇軾因寫詩“謗朝廷”被捕入獄。他上書要求用官職為弟弟贖罪,卻不得牽連,被降職,被判雲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執政,被召回為秘書、省校書郎、右秘書,晉升為活郎,並調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被授權為吏部尚書,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國的繼承人。元佑六年,拜尚書右丞,入門下為侍郎,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學家是親政治的,新的學校重新掌權。邵聖元年間(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為官,了解汝州、袁州,負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貶至周迅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定居潁川,隱居鄉間,建室名“頤老齋”,自號“迎賓頤老”,以讀書寫字為業,靜坐冥想。死後在明太祖廟中攻讀學士,決定葬之。

蘇轍的人生知識深受其父其兄的影響,主要是儒家思想,最推崇孟子,遍訪百家。他擅長政治理論和歷史理論。在政治理論中,他談論世界大事。比如新論(壹)說“當今天下大事不安,亂而不危,吉岡糙而不舉,無突變而慢病”。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頗能壹針見血。《皇經》說“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急著沒錢”,也說到點子上了。史學理論和《父兄》壹樣,都是針對時代之弊,為當下服務的。《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不能前擁高麗、魏國,聯合抗秦,暗喻北宋前有患敵,後有樂腐的現實。比較劉備和劉邦,《三國誌》評價劉備“智短而不勇”,“不知是因為未能取勝”,也隱含著前車之鑒。

蘇轍對古文也有自己的見解。在《高級官員韓太尉》壹書中,他說:“文學家是齊之形。但是,寫字不能學,氣可以養。”認為“養氣”在於內在修養,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廣闊的人生閱歷。所以司馬遷被贊為“周遊列國,遍遊名山大川,交遊燕趙,所以散文疏而頗奇。”他的文筆是汪洋的,也是滿滿的儒雅。如黃州快仔亭的故事,集景、敘、抒情、議論於壹爐,在浩瀚的海洋中滲透著不平,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風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好。如《朱模賦》贊美畫家文同的《朱模》,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致寫實,充滿詩意。

蘇轍試圖在詩歌上趕超蘇軾,現存的詩歌也不少,但與蘇軾相比,思想和才華都是遜色的。他早年的詩多為生活瑣事,詠物寫景,尤以與蘇軾為甚。風格樸實無華,文采不佳。晚年退居潁川後,更多地了解農民生活,寫出了《秋收》等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寫個人生活感受,藝術成就也較早期為多,如《南齋竹》:“居少塵室,妻清閑。走到南窗修竹,如見舊西山。”意境悠然,味道悠遠。蘇轍對詩歌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詩中五病》以思想內容為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進行了批判。比如說李白“華而不實”、“唐朝人為不懂詩”等說法,在宋代就有代表性。

主要工作

蘇轍著有《六安季承》,包括《後記》、《三際》等84卷* * *,以及壹部活字書四輯。此外,六安程英趙霽(12)有四個系列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