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點燃,鑼鼓喧天,舞龍舞獅,煙花鞭炮齊鳴,是最熱鬧的時候。晚上,放燈籠,猜馬,喝老酒,放煙花。
其中,河源李安平和興寧的燈籠是最漂亮的。簡單來說,明朝要求百姓在正月十五之前把燈掛上,十五之後把燈放下。這是為了開燈取暖。開燈最熱鬧,暖燈更熱鬧。
興寧人習慣稱元宵節為“觀燈”,它的日期壹般是從正月初九到正月十六。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房子,第十壹天和第十二天最集中。興寧重“賞燈”輕“過年”,可以說是“賞燈”“過年”。
客家人剛搬到興寧的時候,人數很少,身體虛弱,導致了男多女少的心理。丁與元宵諧音,生男家時,在元宵節設宴邀請親朋好友慶祝。
所以賞燈有雙重意義,壹是觀賞燈籠的顏色,二是慶賀成就。若幹年後,人口多了,難免幾個家庭添了男的。如果都是正月十五賞燈(丁),就不能離開對方家去慶祝,就會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元宵節就分開了。
擴展數據:
興寧看元宵歷史悠久。長期以來,羅繼祖自定居興寧後,將姓氏流傳到其他地方,同時將賞燈節的習俗帶入當地,形成了興寧客家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代代相傳,永不消亡。
元宵節觀賞從每年農歷正月初八持續到正月十五,加上“暖燈”,* * *持續9天。在此期間,每天都有賞燈活動,正月初十到十四最為繁華,多姿多彩,高潮叠起。
建於南宋末年(1127-1279),位於興寧縣新東鎮東風村的遠近聞名的羅氏大圩府,有80多戶250多人(不包括遷出的),平均2-3個新來的男孩,最多的有13個。羅始祖蕭九公娶了9個老婆,生了18個孩子後,取名九亭十八井。
大廳號碼是“穆宗大廳”。憑借其祖上的靈驗,主代興旺,道德風範良好,無刑事案件發生,贏得了幾代人的敬仰和社會的贊譽。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傳統的元宵節都是親朋好友濟濟壹堂,影響遍布鄰裏。
為了讓活動有序進行,從始至終,幾代人都堅持以當年生下第壹個男孩的辛定虎為團長,在舍長的監督下(其中壹次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羅玉堂長老熱心聖事,樂此不疲,得到了屋內叔伯們的稱贊和懷念)。
節前要做好公家大掃除,布置廳堂,擺好燈,邀請龍獅隊節日互娛,購買並燃放煙花,制作並升起孔明花燈,安排好猜燈者,用足夠的陳年酒瓶和水果招待,做好元宵節花燈的處理工作。活動費用由新成立的家庭平均分擔。
如果丁紹或丁虎經濟困難,會動員全屋捐款解決問題。雖然花了很多錢,但還是苦中作樂,忍氣吞聲。解放後,改變了舊的規則,丁壽被燈鑒賞委員會取代。每年除夕夜,舍監都會主持壹次戶主會議。選出七位正直善良的老人和熱心公益的年輕人組成賞燈委員會。
主任羅佛青和副主任羅主持了整個工作過程。其功能與丁受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將集資方式改為多捐本宅富戶,不足部分適當向新丁戶和群眾征集,從而大大減輕新丁戶的經濟壓力。在財務收支安排上,要做到民主理財,當年收入當年花,不留結余,節後公布,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