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雜文寫誌?

雜文寫誌?

基本介紹

用托物來表示自己的意誌,就是把自己的“意誌”寄托在壹個具體的“物”上。所以,這趙新建的《清唐河韻》

趙新建《清塘荷韻》中的“物”具有壹定的象征意義,成為作者興趣、意誌或理想的維系者。作者個人的“野心”,在這個具體的“東西”的幫助下,更加巧妙,更加完美,更加豐滿,更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常用來表達高尚的誌向;“土”常用來表示卑微的感情;蠟燭經常被用來慶祝無私奉獻的精神。

表達內容

通過支持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是間接表達主觀主題思想的方式之壹。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描繪,間接地表達作者的誌向和意誌。通過支持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關鍵是在意誌和事物之間要有某種相似性或相似性,這樣事物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誌是事物的核心。用比喻和象征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文學技巧

以物托意屬於構圖的整體手法,就是以物寫人,通過賦予形象壹些個性化的特征,賦予作者壹些感情。以物傳誌(廣義上應該包括符號,狹義上是指作者通過對物(物)的描述和刻畫來表達自己的誌向(表達)。比如陳麗的瀑布對聯:“壹條小溪怎麽能停留?畢竟大海會興風作浪。”作者以瀑布奔流入海而非貪戀溪流來表達“棄麻雀之小誌,仰天鵝之高”的豪情壯誌。通過撐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是壹種通過有特色的自然景物來表達感情的方式。如季羨林的《清池荷韻》,通過描寫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了對生命堅韌頑強的贊美。作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自己的情與事,反映自己復雜的生活感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壹花是王國,壹沙是世界”。

編輯此段落示例

石榴

郭沫若過了五月,太陽加大了力量,樹木撐開了傘。不想爭美的時候,這時候有幾棵樹開了花。石榴樹是這幾棵樹裏最可愛的。石榴有梅樹枝,柳葉葉,奇而不瘠,鮮而不柔媚。這種風格既有李子樹的優點,也有李子樹的缺點。最可愛的是它的花,是太陽直射無法回避的深紅色花朵。單瓣遠,重瓣更艷麗。那不是夏天的心臟嗎?光是那個小小的茄子形骨花就是奇跡。妳看,它逐漸變紅,從頂部開始逐漸變成四瓣。用再鋒利的剪刀也剪不出這麽對稱的東西,可是誰用紅瑪瑙剪了那麽多花瓶,還巧妙地插花?雖然單瓣花沒有重瓣花那麽奢華,但它有著精彩的表現。紅瑪瑙的花瓶從希臘式的安普刺變成了中國式的金杯,是殷周時期具有濃郁古代氣息的青銅器。博古家命名的各種銹色都有。妳以為真的是酒的金杯?它會嘲笑妳。秋天來了,它似乎會情不自禁地嘲笑它的詭計,露出壹口潔白的牙齒。妳在別的地方見過這麽透明嫩白的牙齒嗎?我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壹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人的身心從沈重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所以我更喜歡這個夏天的心。壹個朋友從昆明回來,說昆明石榴特別大,籽特別飽滿,酸甜可口,酸的吃起來更漂亮。我忍不住吐槽。

白楊禮贊

白楊真的不壹般,我贊美白楊!當汽車行駛在壹望無際的高原上,跳入妳視野的是壹大片黃綠色的地毯;黃色,那是土壤,處女地,幾百萬年前偉大的自然力成功堆積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色是人類勞動戰勝自然的結果。那是壹片麥田,風壹吹,翻起壹輪綠浪。這個時候,妳才會真正佩服古人創造的“麥浪”這個詞。如果不是妙手,確實是錘煉語言的精華。黃綠主宰,蒼茫坦蕩。這時候,如果遠山的山峰提醒妳(肉眼判斷,這些山峰就在妳的腳下),妳會忘記車是在高原上行駛的。這時候妳的感覺可能是“波瀾壯闊”或者“棒極了”之類的形容詞,但同時妳的眼睛可能會感覺有點累。是啊,有點單調,對吧?然而,在壹瞬間,如果妳突然擡頭,看到面前有壹排,——不,甚至只是三五株,壹株或兩株,像哨兵壹樣傲然挺立,妳昏昏欲睡的感覺會是怎樣的?我當時就發出了驚訝的叫聲!那就是楊樹,西北地區很常見的樹,但真的不是普通的樹!是壹種力爭上遊的樹,莖直枝直。它的莖通常很高,像是人工的,十尺之內沒有側枝;它的所有分枝都是向上的,而且靠得很近,像是人造的,形成壹束,沒有側身逃跑的可能;它的闊葉也是壹片壹片向上,幾乎沒有斜葉,更不用說倒掛了;它的皮膚光滑而有銀暈,略帶淡藍色。這是壹種不顧北方大雪的壓迫頑強挺立的樹!哪怕只有碗口那麽粗,也努力向上發展,達到20尺的高度,巍峨不屈,迎著西北風。這就是白楊樹,壹種在西北很常見的樹,但絕不是普通的樹!它沒有搖曳的身姿,也沒有彎曲的枝幹。也許妳應該說它不漂亮。如果美是指“搖曳生姿”或“傾身而出”,那麽白楊就不是樹上的好女人。但它偉岸、正直、樸實、認真,不缺乏溫柔,更不要說堅韌、耿直了。它是樹上的大丈夫!當妳走在積雪正在融化的高原上,妳看到這樣壹棵樹或壹排白楊傲然挺立在平坦的土地上。妳認為樹只是壹棵樹嗎?妳不覺得它樸實、嚴肅、堅強、不屈,至少象征著北方的農民;妳不覺得在敵後的廣袤土地上,有堅強不屈的哨兵像這棵白楊樹壹樣傲然挺立守護著自己的家鄉嗎!妳不更進壹步想,這樣枝葉緊密、奮發向上的白楊樹,如今在華北平原象征著用鮮血書寫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誌。白楊樹不是普通的樹。在西北很普遍,被忽視,就像北方的農民壹樣;有很強的生命力,打不破,壓迫不了,和北方的農民差不多。我贊美白楊,是因為它不僅象征著北方的農民,也象征著我們今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不可或缺的淳樸、堅強和奮發向上的精神。讓那些看不起人民,看不起人民,頑固倒退的人去贊美貴族的楠木(這也是直白的),去鄙視這種極其普通又容易生長的楊樹,我卻要大聲贊美楊樹!

胡艾蓮說

(宋)周敦頤的《水陸草木之花》很可愛。陶金圓明獨愛菊花;自從唐力來了,世人都喜愛牡丹;獨愛蓮花,泥汙不沾,清而不妖。外直,不匍匐,香遠而清。它苗條而優雅,妳可以遠遠地看著它而不顯得可笑。欲喚菊花,花之隱士也;牡丹,花開富貴;荷花,花之君子也。嘿!菊花之戀,陶後鮮有耳聞;蓮花的愛,誰是給予者;牡丹之戀適合很多人。

石灰石聖詠

【明】於謙以千錘鑿出深山,火若閑燒。不怕斷骨,留清白在人間。石頭是經過千錘萬錘從深山裏開采出來的,用熾烈的火焚燒,就算被砸成碎片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因為要在人間保持清白。簡單的意思:石灰石是從深山裏錘打後開采出來的,用熊熊大火燃燒也是常有的事。我不怕被碾成碎片。我要把我的純真留在人間。【簡要分析】這是壹首以物托誌的詩。作者用石灰做比喻,表達他堅強不屈的品質,以及他最後與惡勢力鬥爭的思想感情【古詩翻譯】。被錘入深山千百遍,熊熊烈火如常。就算被砸成碎片,又何必害怕呢?只為在世間保留壹片青花(像石頭的顏色壹樣清澈,現在常用作“清白”)。作為詠物詩,如果只是對事物的機械記錄而沒有作者的深層含義,那是沒有什麽價值的。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比喻到處都是石灰,吟誦石灰是為了贊美壹個人開闊的胸懷和崇高的人格。第壹句“千錘百煉鑿深山”形容開采石灰巖不易。第二句是“火若燒,則閑。”“火燒”,當然是指燒石灰石。加上“若遊手好閑”這兩個字,讓人覺得妳不僅僅是在燒石灰石,似乎也象征著有誌之士無論面臨多麽嚴峻的考驗,都會從容不迫,視之為遊手好閑。第三句是“我不怕斷骨。”《斷骨》生動地寫了石灰石被燒成石灰粉,“壹點都不害怕”這個詞提醒我們,可能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壹句“我要把青春留在人間”,那是作者真摯的感情和做壹個純潔無邪的人的決心。這句話中的藍色和白色與石頭的顏色相比較,表示現在的“清白”。

棗妹

年代:唐作者:柳宗元風格:五法類:靜物、早梅、參天大樹、映楚天碧。夜裏,北風吹來,芳香撲鼻,給早晨的濃霜增添了壹抹白色。欲折壹寄千裏之外,但山重水復疑無路。冷英語坐針氈,何必安慰遠方的客人?初梅時代:唐作者:張煒流派:七絕樹,壹枝寒梅,白玉帶,臨村橋附近。不知道最近是不是開始噴水了,懷疑是冬雪後沒賣出去。註釋詩解釋說,有壹株梅花開得早,枝頭潔白如玉。離人來人往的村道很遠,離溪橋很近。人們不知道寒梅開花早是因為離溪近,以為是入冬後未化的雪。文字的解釋很遠。旁邊:媽的。外賓:開著。冬天:冬天。Pin:這是指冰雪融化。全詩賞析就是寫壹個“早”字。寒冬剛過,花開未盡。在冰雪還沒有融化的時候,只有壹簇寒梅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生機和希望。於是,無數文人墨客踏雪而行,尋覓這壹朵獨在淩寒身邊的早梅。在遠離大路的溪橋邊,詩人終於看到了如玉似雪的早梅。棗妹的形象呼之欲出,充滿魅力,與詩人的精神相融。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詩人以梅花為題材的優秀詩篇。有些人有詠梅的魅力,而另壹些人則稱贊梅花的魅力。詠梅的這首詩集中在“早”這個詞上。第壹句既描寫了寒梅的潔白,又照顧到了“寒”字。淩寒獨自寫了初梅。第二句寫這棵梅花樹遠離人來人往的村道,靠近溪橋。壹個“炯”字,壹個“旁”字,形容“壹樹寒梅”的獨特環境。這句話是承上啟下的,是全詩發展的必要過渡。“西樵”二字引出下壹句。第三句,說的是寒梅樹之所以開花早,是因為近水;回應第壹句,第四句是詩人懷疑寒梅是入冬後未消的雪。壹句“不知道”和壹句“疑似是”把詩人的遠景寫得仿佛是雪。最後定睛壹看,發現是壹棵臨水而發的寒梅樹。詩人的疑慮消除了,早梅的“早”也指出來了。梅和雪在詩人的作品中常常結下不解之緣。比如許渾的《早梅》詩說:“壹樹素色雪”,把梅花描寫成雪,而張煒的詩卻把梅花懷疑成雪,用意不同。對於寒梅花發,各種如玉如雪,很多詩人也有過類似的懷疑的幻想。宋代王安石寫詩:“遠識非雪,乃因有幽香”,亦疑為雪首。只有淡淡的幽香襲來,才知道是梅,不是雪,和本文的意境差不多。張煒的詩,卻從如玉而不雪的梅花開始,從近水開始,寫出了早期梅花的形態和精神,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和記錄的認知過程。而透過表面,我寫出了詩人與韓梅的心靈契合。讀者可以通過交替轉折、照顧首尾的筆法,體會到詩的閑適韻味和無窮意蘊。初梅時代:唐作者:流派:五律類別:靜物凝萬物欲斷,孤根暖寂寞。在以前的深雪樹上,昨晚有壹根樹枝開了。風過香消,鳥窺素顏。明年我就壹個人了,我要開始反思春臺了。註解詩說明千樹不耐寒,枝頭必毀。李樹孤獨的根吸收了地下的熱量,恢復了活力。在千村深雪,壹朵梅花,淩寒,昨夜獨自綻放。它的芳香隨風飄散,壹只鳥驚奇地看著這平平無奇的早梅。我想給梅花發個信息。如果它們明年按時開花,請先到王春臺來。“王春臺”這個詞的意思是北京,預計也是春天。齊是壹個貧苦農村家庭的孩子。他從小在放牛的時候努力學習。幾年後,他會作詩,被寺裏的長老發現,被帶進寺裏當了和尚。有壹年冬天,壹場大雪後,齊早上出門,被眼前的白雪吸引住了。突然,他面前的幾朵臘梅花引來鳥兒圍著梅花唱歌。齊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回到寺廟後,他立即寫下了《早梅》這首詩。這是壹首關於物體的詩。全詩語言清淡、潤澤、平淡,沒有浮華的氣息。它以雋永的筆觸描繪了梅花高傲冷峻的性格和飄逸的神韻,營造了意蘊深厚的崇高境界。

王美華

年代:唐作者:何寧體裁:詞無新聞,有蠟雪痕跡。隔嶺寒枝香自拆,寒美難能可貴。為什麽壽陽無處可尋,誰的笛子在吹?

伊美

年份:唐作者:李商隱體裁:五絕定天涯,戀戀不舍。Samuume最能引起人的反感,因為舊的被視為去年開的花。註:這是李商隱後期在子洲的作品。寫在百花盛開的春天,寒梅已經開了,故題《憶梅》。起初,詩人的心思不在梅花上,而在留在異鄉。子洲(今屬四川三臺所轄)距長安壹千八百余裏,因唐代疆域遼闊而被稱為“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在仕途失意、妻子去世時,應劉忠穎的要求來到子洲。壹個人生活在異鄉,又要去幕府,感到孤獨和壓抑。沒想到活了幾年,心情更加沈悶壓抑。“留在天涯”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固定的,依然“死了”“牢牢的”,詩人覺得自己仿佛被永遠釘在了這片異鄉。在這裏,有強烈的痛苦,難以形容的無聊和無助的悲傷。屈父說:“‘丁丁’這個俚語,在詩中是優雅的。”這種“雅”似乎可以理解為藝術表達。詩人,思鄉之苦,揮之不去的憂傷,忍不住在精神上尋找慰藉,於是翻出了第二句:“我舍不得物欲。”五華指的是眼前美麗的春光。伊壹描述了在美麗的春光面前親切纏綿的感覺。詩人似乎在盛開的春光面前暫時得到了安慰,壹種對美好事物無限眷戀的柔情從內心深處升起。壹兩句話,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其實“向往之物”的感覺是由“定居天涯”而生的,只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感覺是相通的。“韓梅最可恨,去年長成了壹朵花。”三四句話,詩意境界有更大轉折。面對五顏六色的“物”,詩人不禁想起梅花。春天先開,但花開正盛時,花早雕謝,香味盡散。詩人後悔的時候,就忍不住怨恨。從《致對象》回憶梅花是壹層波折;記住梅,討厭梅,又是壹層波折。“恨”是“記憶”的發展和深化,正如深深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但這只是普通人的心理。對於李商隱來說,更多的是內在原因。“寒梅”在春天初綻,在春天的希望中雕零的特點,自然會讓詩人想起自己:少年早慧,題目早寫,題材早發表;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壹系列的不幸和打擊。入川後已是“願為佛事,願敲鐘掃地,願為梁青山過客”(《範南夷集序》),心情頗為抑郁。這早秀先雕零,不能享受百花齊放春暖花開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在《十壹月中旬梅花》這首詩裏,詩人曾表達過同樣的感嘆:“誰是早秀?不要等念方。”不時現早,“不留作當年香”的早梅,“長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詩人不幸人生經歷的象征。正是因為看到或想到它,才會觸動生命體驗的悲涼,詩人自然會抱怨“寒梅最可恨”。詩寫到這裏,陰郁封閉,透露出壹種無以言表的悲涼情調。五言絕句自然,寓意貫穿始終。避免刻意雕琢和曲折。這首《憶梅》壹波三折(紀昀點評),但並沒有給人以散漫破碎的感覺,關鍵在於這壹波三折離不開詩人跌宕、擱淺的人生經歷。如此,潛氣可向內轉,曲折中見,多樣中見合壹,達到神無痕的境界。

棗妹

年份:唐作者:孟浩然體裁:五古園有早梅,壹年寒。少婦掙紮著爬起來折起來就會被插進鏡桌。①猶看夠了,更想剪刀手。菊花年代:唐作者:黃超風格:四絕類別:靜物留在直到9月8日,我開花的時候,花會殺了我。盛開的菊花盛開,長安的芬芳的香味,城市沐浴在菊花的芬芳-意大利,土地是金黃色的菊花壹樣的菊花。註釋還冠以:詩名《復居不候》,唐代全詩稱為《復居不候》,大概是根據郎英在明代七修抄本中引用的這首詩的記載。但《閑情錄》只說這首詩是黃巢失陷後所作,題《菊花》。重陽節有賞菊的習俗,由來已久,這壹天無形中就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並不是泛詠菊花,而是歌頌菊花節的。因此,開頭是“九月八日留在秋來”,意思是等到菊花節。說“9月8日”而不是“9月9日”,以“殺死”和“壹個”葉韻。這首詩入韻,作者想營造壹種果斷、激烈、尖銳的聲音和情感氣勢。“直到”這個詞看似脫口而出,卻很有分量。因為作者要“等”的那壹天,是天翻地覆、乾坤大挪移的壹天,這個“等”充滿了熱烈的期待和殷切的向往。然而,這壹天絕不是虛幻和難以捉摸的,但它壹定會像春天去秋來壹樣到來,並移動時間序列。所以語氣輕松,跳躍,充滿自信。那“直到”那天呢?按照壹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芳香四溢。但是,作者遵循了那句石破天驚的怪話——“我開了花就要殺死百花。”菊花開的時候,所有的花都已經雕謝了,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裏將菊花的“開”與花的“殺”(雕謝)並列,形成鮮明對比,以示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的花”,顯然是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麽,對面的“百花齊放”自然是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這句話毫不含糊,生動地表現了這位農民革命領袖的堅決和堅定的精神。三四句以“我開花”為題,把菊花盛開的壯美景象寫得淋漓盡致:“天上香陣透長安,遍地金花。“整個長安都是金甲菊花。它們散發出壹陣陣濃郁的香味,直沖雲霄,浸透了整座城市。這是菊花的世界,菊花的王國,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之奇特,比喻之新奇,修辭之宏大,意境之壯美,都是前所未有的。封建文人筆下的菊花,最多被視為剛正不阿之人的化身,歌頌其傲霜品格;但在這裏,它被賦予了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風格和品格,黃色的花瓣被構思為戰士的鎧甲,使之從君子之花成為農民革命戰士最新最美的花朵。正因為如此,作者作品中的菊花,壹改以往恬靜淡雅的靜態之美,呈現出壹種粗獷豪放、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之美。它既不是壹個“孤立的符號”,也不僅僅是壹簇“菊花”,而是滿城鮮花盛開,占據了整個秋光,散發出濃烈的戰鬥芳香,因此被形容為“香陣”。“沖”和“頭”兩個字分別描述了其氣勢之盛、之深,生動地展現了農民起義軍奪取長安、稱霸天下的勝利前景。黃巢的兩首菊花詩,在意境、意象、語言、技法上都令人耳目壹新。藝術想象和聯想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沒有黃巢的革命誌氣和戰鬥品格,就不會有“百花齊放我必殺”這樣的奇談怪論,不會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思妙想。把菊花和鐵甲兵聯系起來,賦予它壹種戰鬥之美,這種美只能來自戰鬥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或許可以從這個根本點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