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寫過關於小學“第壹次”的命題作文。內容不限,他們可以自由發揮。以前小學課程不太緊張,大家都有很多課外時間,所以很多學生的作文都是為了好玩。我的“第壹次”論文是關於“第壹次切西紅柿”。雖然我考了高分,被老師推薦參加市級優秀作文比賽,拿到了名次,但是結果還是有點難過,因為我也是獲獎作文,但是我的作品沒有被選出來在班裏讀。當時孩子們的理解是老師偏袒被選中的同學。這在當時是壹種打擊,但這並沒有完全撲滅熱愛烹飪的小火苗,甚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長大了,想好了才反應過來。老師在努力推廣壹些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老師從小就喜歡做家務,但我這篇文章講的是“玩刀”。如果其他孩子也跟著學,那就難了。
我正在準備高考。雖然進了初中重點班,但是壹直處於中間階段,成績不是很穩定。到了填誌願表的時候,我得在誌願表上寫下我的愛好。我寫的是“烹飪”。本來就不被班主任看好。他覺得我上重點高中有點難。看到我寫了這麽可笑的愛好,他甚至諷刺說:“妳可以填烹飪職校了!”孩子愛做飯怎麽了?他不能發展成愛好嗎?況且,愛好和學習是兩回事。最後,嘲笑者成了最可笑的人。壹路黑馬考上了市重點高中。我只想用行動告訴老師,愛做飯的孩子也能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雖然故事情節有點血腥,但廚房對我來說是個神聖的地方。這裏是吃貨的天堂,是升華美食的基地,是創造美食的源泉。
當別的孩子在玩泥巴的時候,我愛上了鍋碗瓢盆。在我看來,這種酒更實用,不僅可以自己操作,還能真正品嘗到動手的成果。雖然也有很多失敗,比如切菜切手,炒鍋生米,但就是這樣,越打越有失敗的經驗,逐漸成長為年輕的老廚師。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有開明的家長,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從旁指導和協助。
雜工開始學習基礎知識。
就像酒店的後廚,所有的廚師都是從打雜做起,壹步壹步夯實自己的廚藝基本功,才買得起白高帽。我家廚房也是這樣,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烹飪前的第壹道工序是配菜,包括選料、清洗、切料等幾個小環節。不要小看這些小步驟,還有學習和關註。
選擇要看對象,選擇什麽形狀要看做什麽風格的菜。比如糖醋辣椒需要切開扣籽,而辣椒是塞肉的。因為辣椒內部空間需要保持完整,可以選擇壓辣椒梗的方法去籽;油燜大蝦只需要剪掉須,而炸蝦需要去殼晾幹。
在清洗過程中,蔬菜基本要清洗三遍,用壹會兒鹽水,避免農藥殘留。香菇、木耳、扇貝等幹貨用溫水浸泡,再用清水洗凈。肉類的清洗更有講究,因為壹些速凍肉經常存放在家裏,最差的解凍方式就是用熱水浸泡。最好提前壹個晚上從冷凍室放到冷凍室進行初次解凍,第二天第二次放在室溫下,完全解凍後再清洗。清洗動物的內臟需要壹些時間。先將大腸和小腸用清水洗凈,去掉邊上的油花,然後放入盆中,用鹽搓壹下,去掉腥味。最重要的是翻腸。翻出來的腸子也要把粘液去掉,然後用鹽搓。最後用清水洗凈後,用醋去腥。家禽內臟也是壹樣,需要翻面擦鹽,魚子需要切開去膜再清洗。
切配是雜建期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加工方式依然是根據菜品的風格來選擇,切絲、切片、切塊、條塊、段塊,很考驗刀工基本功。直刀法,適用於肉類和普通蔬菜;平刀法,適合魚和蘑菇;斜刀法適用於蘿蔔和生菜。廚師的刀就像戰場上士兵的槍。只有不斷練習摸索,才能找到獨特的刀感。簡單來說就是人刀合壹。把切好的食材放在盤子裏煎。對了,創可貼也是這個環節的備份。
工作內容除了前面的準備工序,還包括後面的清潔整理工序。鍋、盤、刀、器皿等。需要清洗幹凈放回原位,櫃臺,竈臺,墻面都需要清洗。良好的廚房環境可以制作出更多美味的食物,炊具的日常保養也是打造美味的基本保障。
在市場上買柴米油鹽。
假期來了,就是掌握家裏財權的時候了。
主食包括米、面、面和谷物。大米是標準的,晚稻因為生長期長,比早稻好吃。面條可以煮,也可以涼拌,不時換著吃。面粉準備好了,周末我們會做壹些餃子和面包。五谷粥,健康美容,滋陰潤肺,健脾開胃。
主料是壹道美食的關鍵,但配料也不可忽視。食用油、鹽、糖、米醋、醬油、耗油、香油、胡椒粉、玉米澱粉、辣椒醬、高良姜、八角、花椒等。是配料櫃裏必不可少的。如有減少,及時補缺。
主食和食材需要儲備,而食材要現買,新鮮度可以為菜品加分。購物也要環保。購物袋或者拖地筐都是必須的。如果可能的話,帶壹個簡單的迷妳秤。菜市場也有壹些無良商販。早上買菜最合適,那時候菜比較鮮嫩。先買肉再買菜,重的東西放購物袋裏更安全。生菜和熟菜要分開,避免食物汙染。雖然市場上的食物都是花小錢買的,但還是要小心,甚至要貨比三家。錢就是從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省下來的。特別喜歡壹些商家。他能記住熟客的喜好,立刻計算出費用,有時還能為老客戶去掉零頭。這就是經營之道,大大提高了客戶的回頭率。
新手廚師就是實習生。
做了兩三年的雜工和采購員,終於在廚師媽媽的默許下壹試身手。當然,作為實習廚師,我覺得很興奮,也有點害怕。我激動是因為我做了這麽多年的菜,但我又怕我壹直在觀察總結的烹飪方法不對或者味道不合適。帶著這樣忐忑的心情,我開始了第三階段的學習。
首先是了解基本的烹飪技術,包括煎、煮、炸、炒、炸、蒸、燒、煮、燉、燜、腌制、拌、鹵制。不同的食材使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可以產生不同的火花,做出不同味道的菜肴。
其次,掌握各種鍋的性能,炒鍋性價比最高,基本能進行全套烹飪方法;不粘鍋可以煎、煮、炸、炸、爆,但要註意,為了保護塗層,最好用木鍋鏟,不要用鐵鍋鏟;砂鍋可以蒸、燒、煮、燜、燉,小火慢燉更美味;不銹鋼煮鍋,可蒸、可燒、可煮;高壓鍋可以蒸、燒、煮、燉、燜。與砂鍋不同的是,高壓鍋的高溫高壓功能可以縮短烹飪時間。相比之下,砂鍋煮的食物味道略好。
壹開始我負責配菜,比如炒油菜,西紅柿炒雞蛋,炒荷包蛋,鮮菇肉湯,涼拌黃瓜等等。都是操作簡單,不需要太長時間的菜。大廚的媽媽還在管大菜,我卻沒閑著。我用壹個小本子記錄整個烹飪過程,材料,步驟,時間,什麽時候加食材,怎麽觀察能不能煮熟。
官方升級是獨壹無二的。
好事多磨。進入初中,菜鳥終於升級成為壹名可以獨當壹面的中國廚師。基本上所有的操作都可以由壹個人獨自完成,比如采購原料,前期切割,烹飪,後期清洗。除了之前的家常菜,我還掌握了幾道耗時耗力的大菜,準備壹桌家庭小聚會不成問題。
掌握了整個過程後,我更深刻的體會到長輩持家的艱難,要兼顧工作和衣食住行,成為叛逆期的成年人。放學回家,先把飯煮好,如果冰箱裏有吃的,先切好。周末或者寒暑假基本全包,父母吃現成的,完全不用做。只要他們負責品鑒和評論,味道好就贊壹個,下次味道差不多就好了。
不斷學習,大膽創新。
生活中處處都有老師,壹個人不能固步自封。他只有不斷學習,與外界交流,積累經驗,才能提升自己。做飯也是壹樣。我很幸運有壹個永遠無法超越我的廚師。我的朋友和親戚是我的導師,我在廚房的餐桌上學會了很多特色菜。在外面吃飯時,我總喜歡溜進“禁止入內”的廚房轉壹轉。我喜歡壹眼就能看到的透明廚房。廚師沈浸在他的創作空間中,仿佛在他的時代,其他壹切都是靜止的,只有他是唯壹的動態。做飯在哪裏?那是藝術。
《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的時候,我看了不下十遍。不僅有李立宏有磁性的解釋,而且有適當的主題配樂。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通過結合各地小家庭特色食材的故事,展現了大家的中國飲食文化。食物對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在人們種植、收獲、保存和烹飪食物的日常生活過程中,保留和傳承著它們所承載的特殊感情和意義。在烹飪的道路上把自己越推越遠。
大學畢業後,為了加強營養和飲食知識的學習,我報讀了營養師。包括人體所需營養素、食物營養價值計算、食譜設計、特殊人群營養管理等。在疾病慢性豐富的今天,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關卡。養成好習慣不容易,但自己操作比住院容易。我對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負責。
把興趣愛好發展成終身事業並不容易,需要長期的訓練,包括意誌的考驗和技能的提高,因為興趣愛好是沖動的,隨時可以放棄,事業需要建立在基礎上,更需要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