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周訓初的研究成就

周訓初的研究成就

[1]高適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韓非子諸事筆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11月,273000字。

[3]《中國文學批評簡史》,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臺灣省)李文文化公司,6月65438+7月0994;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20萬字;(韓國)理論與實踐出版社(全宏哲等譯),1993年8月;(日)棉城出版社,譯,2007年7月。

[4]韓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玉麟校對證,中華書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5438+2月,213000字。

[8]《唐詩大辭典》(編者),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11月,1490000字。

[9]《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軼事集(編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736000字。

【11】唐代筆記小說考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詩人李白之謎,臺灣省商務印書館,1996 11月,14000字。

【13】魏晉南北朝文學隨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11月,246000字。

[14]《湯潮文選劄記》(已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訓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羅根澤說哲學家(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李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萬字。

[18]師法實錄(余),鳳凰出版社,2004年,65438+2月,23萬字。

[19]李白傳記,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35萬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袁貴(主編)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06年,65438+2月,1577000字。

[21]後浪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叢書(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27.8萬字[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9月1979,列為“參與本書編纂的主要作家”。

[2]《馬克思恩格斯文學作品選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附言為“我參加了壹段時間的寫作”。

[3]韓非子校對,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11月,在後記中說“全書文字統壹校勘由周訓初同誌負責”。

[4]辭海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5438+2月,收錄於主要編纂者和修訂者,新版和新版均參與編纂[1]談談漢字簡化的歷史(中國青年報,1956,3月24日)。

[2]評論漢字按筆畫順序排列的方法(中國語文,1957,1)。

[3]齊頭並進(小說),(雨花,第65438期+0958年5月)

[4]評羅根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根本觀念”(火箭,1959,1)。

[5]丁羽考證(與譚友學合編),(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59)

[6]《論梁代的三大文學流派》(中國文史叢刊第5輯,1964年6月)

[7]《宮體詩若幹問題》(新建設,1965,第3期)

[8]韓非與春秋百國(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78)

[9]《戰國政策與韓非子》(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79)

[10]高適生平若幹問題的探討(文獻綜述,第2期,1979)

[11]陳啟佑《韓非子刻本源流考》(群眾叢書,1980,第1號)

【12】韓非子《十傳》非漢(活頁文史叢書,第1輯,第1980輯)。

[13]敘述《全唐詩》的寫作過程(文史叢刊第8號,1980年3月)

[14]王充與漢代文風(《古代文論研究》第二輯,1980年7月)

[15]關於《唐詩十二首》(林雪漫路2集,1981三月)

[16]魏晉南北朝人對文學形象特征的探索(《文學理論研究》,1981,4期)

[17]劉勰的兩個夢(南京大學學報,1982,1)

[18]文賦寫作年代新探(《文學遺產增刊》第14期,1982年2月)

[19]阮籍《詠懷》(第二十部)新解(文史知識1983 1;中華書局古典名詩鑒賞集1984)

[20]關於學習古代文論的思考(光明日報,1984,1.24;《文學遺產》622)

[21]黃富然詩《壹個和尚懷了壹個秋夜,三十五歲空》(全國唐詩研討會論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教師的教學藝術》(9集《林雪漫錄》,1984,65438+2月)。

[23]魏對“三代同堂”的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85,1;《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店1984 11)

[24]劉曲著《劉友秋傳》被鉤住(中國文史叢書,1985,1)

[25]開拓學者羅根澤(光明日報,6月1985,6月18;文學遺產,第683期)

[26]程教授《學詩歷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4,1985)。

[27]從唐代七律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第5期,1985)。

[28]杜甫身後的完美和安全的名聲(草堂,1985 2)

[29]評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主義(叢書號11,1985)。

[30]羅根澤先生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系列8,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31]《唐玉麟原序》考證(唐文學散文集8本,1986 65438+二月)

[32]論黃侃《文心雕龍註》的學術淵源(文學遺產,1987,1)。

[33]盧彥考(《學術月刊》第4期,1987)

[34]羅根澤傳(《中國近代社會科學家傳》系列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韓愈《永貞行及其與劉禹錫的交誼》(中國文史叢刊,1987,第2、3期)。

[36]《王堂閑話》(西北師範學院學報,1988,第3期)

[37]徐攀的《九錫》和劉勰的《儒學》(社會科學戰線,1989,1)。

[38]周訓初同誌在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通報》,20期,1989)

[39]南京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所的特色與人才培養(《古籍整理與出版通報》第209期,1989)

[40]關於《唐玉麟校勘證》的答疑(本書第2期,1989)

[41]明帝十七事考證(古籍整理與研究4期,1989)

[42]《趙霖考》(古代文獻研究文集林第1、1989號)

[43]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9;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65438+2月)。

[44]論謝靈運的山水文學創作經驗(《文學遺產》,1989,第5期)

[45]開闊視野,從實際出發創新(《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0)

[46]身在廬山之外的人,很容易看到廬山的真面目(《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第2期,1990)

[47]《傅釋》(古典文學知識,1990 4(總31 >)

[48]《司馬相如賦論質疑》(文史哲,1990第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姓名寓意的推斷(中國李白研究1990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國研究2,1990五月)

[50]《方林十哲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唐代文學研究1990 10)

【51】順理成章(文史知識,1991,4期)

[52]寫《高適年譜》的契機與辛酸(《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2期(總第35期)。

[53]《隋唐嘉華》《史部》上冊(本,1991年2期)

[54]中國大陸古籍(南京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所)([臺灣省]中文世界,第7卷,第3期,1991八月)

[55]元和文壇的新風貌(中國文史系列47卷,1991五月)

[56]王燦的《麻風病論》(滿魯13集,中華書局19915月)。

[57]宋人發揚上壹代文化的成果(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編目員對文學批評的理解和描述(文學研究叢書1,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論衡》與文士心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21世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

[60]二易對劉勰《文心雕龍》的不同影響(《文心雕龍研究集》,上海書店1992 May)

[61]張芝《儒林外史》(編輯版)(古典文學研究1989 ─1990,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62]《魏宣考》(古籍研究雜誌,1992,第6期)

【63】奉獻小言(南大書友總第3期,65438+4月初0993)

[64]李白在王侯分鎮問題上的失敗(《文學研究》第五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65]論李白對唐朝與邊疆民族戰爭的態度(《文學遺產》,1993,第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考察(《中國文化》第8輯,1993年6月)

[67]彼得《宋代筆記》序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華考》(中國經典文化理論叢書第1號,1993年9月)

[69]《燕傑歐陽修年譜》序言(南京出版社,199311月)

[70]郭璞詩歌“中興第壹”論析(《江海學刊》第6期,1993;《魏晉南北朝文學集》,臺灣省文史哲出版社1994)。

[71]唐玉麟校勘證書的慘淡經營(古典文獻知識,1994第2期(共53張))

[72]《傅文體論》(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4)

[73]唐代筆記小說的校對問題(古典文學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的家庭悲劇(文學遺產,1994,第6期)是他的兩次婚姻鑄就的。

[75]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序言(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12月)。

[76]《酉陽雜語》壹書考證(《宣時輪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5438+2月)

[77]中日友好的常青樹(橘頌(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1995)

[78]唐代筆記小說的內涵與特征(《中國古典文化隨筆叢書》第2輯,1995年2月)。

[79]關於訪問日本書籍的說明(古籍研究雜誌1995 1,2,1995年4月)

[80]《唐代康熙禦詩的印記與局限》(中央研究院中國雪莉研究所,中國雪莉研究通訊,1995年6月)。

[81]《中國文學批評簡史》寫作的壹些體會(《古典文學知識》第5期,1995(共62期)。

[82]科技發展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古典文學研究1993-1994,1995 10月;《魏晉南北朝文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異端因素(中國經典與文化隨筆系列第3期,1995 65438+2月;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84]《文選》所載《打子彈與劉正》壹文的註釋分析(《文學遺產》第2期,1996;《文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0)

[85]文化同源(《中國經典與文化》第4期,1996)。

[86]“登高能賦”說的演變與劉勰創作理論的形成(《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1996年9月)

[87]《閱讀中國文學批評史》(復旦大學學報,第6期,1996)

[88]懷念老校長匡亞明同誌(古籍整理出版簡報,第壹期1997(總314);《匡亞明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0)

[89]讀手稿令人擔憂(《文學遺產》,第2期,1997)

[90]朱東潤的學術特色(復旦大學學報,第2期,1997)

[91]荀初自白(《當代百家爭鳴讀本》,廣東教育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在南京大學工作時的剛正不阿(《高等學校古籍工作通報》第54期)

[93]陳寅恪研究方法之我見(《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1)。

[94]紀《唐詩的編纂與傳播》(林學術文集11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11月)

[95]丁羽全唐詩的疏漏與全唐五代詩歌的編纂(文獻綜述系列1卷1、1997 65438+2月)

[96]《丁羽全唐詩疏漏與全唐五代詩歌編纂》(海峽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會科學戰線》創刊周年的感想(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98)

[98]王慶《漢代本土宗教與神話》序(臺灣省鴻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字學與綜合研究(文學遺產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鄭·《戰國政策新論》序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0)

[101]古籍整理中的壹個重要項目(中國經典與文化,第2期,1999)

[102]關於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的思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報》,65438+64學術之家0999年6月2日)

[103]我所認識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東南文化副刊1999)。

[104]我與傳統文史研究(《林雪春秋》第二冊,朝華出版社1999 65438+2月)

[105]左思論三都賦的成功經驗(《辭賦文獻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65438+2月)

【106】太湖準備(新華日報,2000年,65438+10月,15),開此先河。

[107]論劉勰文學觀的雙重標準(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鎮江《文心雕龍》國際研討會,文遠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屢遭挫折與高贊的兩面觀(中國經典與文化隨筆叢書第五輯,中華書局,2000年2月)

[109]文學“壹代勝”論的重要歷史意義(文學遺產,1,2000)

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中國經典與文化,1,2000)

[111]胡小石先生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林》第壹卷,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的種種探索(《學林往事》,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傳誌《金代文學研究序》(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14]《湯潮文選註釋》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紀念程先生(江蘇文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16]談李白筆下的愛情(中國李白研究1999集《李白與天目國際會議畫冊》,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

[117]紀念洪澄先生(《文教資料》2000年第6期)

[118]郝潤華《〈朱倩杜詩〉序》與詩史互證方法》(黃山書店,2000年,65438+2月)

[119]楚辭研究的傳承與發展(楚辭研究的成功之路——中外楚辭專家自述,重慶出版社,2000年,65438+2月)

[120]《文選》印章考辨(《昭明與中國傳統文化文選——第四屆文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關於《文選》珍貴文獻的挖掘與利用(中國經典與文化,2001,第4期)

[122]夢碎黃金臺(文史知識,2001,10)

[123]許《中世紀感傷主義文學原論》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5438+2月)

[124]先進文化與古典文學研究(《先進文化與江蘇文化大省建設——第壹期(CPPCC論壇論文集)》,2002年3月

【125】本人與《唐宋史料筆記》寫作有關(書,2002年第2期;《我和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5月)

[126]李白世系之爭的背景(《古典文學研究》第五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張芝華南宋詩選研究》序言(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晉南北朝文壇的模仿之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證》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65438+2月)

[130]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學研究,2003年6月5438+10月)

[131]孫望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詩的海洋中航行——文學史家孫望》,南京大學出版社,1,2003年)

[132]吳秀成《舊唐書辯證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振華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0,2003年)。

[134]我與李振華教授的四次會面(《李振華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0,2003年)。

[135]吳正蘭《六朝江東紳士家風》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

[136]陳寅恪研究方法與清代樸學的關系(《古典文學研究叢書》第7號,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學研究》第8期,2006年6月5438+10月)

[137]論筆記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異曲同工——評《六朝江東世家大族學風研究》兩部著作(書籍,2004年5輯,2004年11月)

[139]《唐詩之路》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0]《崔致遠研究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1]探索與困惑——關於六朝宗教與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不倒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文集)序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43]《激情在莫寒》(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文集)序言(自印)

【144】李白《文選三稿》論析(《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壹期;大海尋珠——張文勛教授80壽辰學術紀念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困境(《社會科學論壇》,2006/2[前半月];文獻綜述系列第9卷,第65438期+0)

[146]匡亞明主席對人才問題的重大貢獻(2006年3月28日《南大報》匡亞明百年誕辰特刊)

[147]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的特點研究(《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148]從《九歌》新考想起的事(中國書評2006年第3期[總第181號])

[149]李白與羌族文化(《論中國文史》2006年第1期[總第81期])

[150]趙翼《〈南仙道教與六朝文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平衡的歷史發展(經典文獻研究第9輯,1,2006)

[152]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光明日報學術增刊12版,2006年8月28日)

[153]李白詩歌原貌考證(文學遺產,1,2007)

[154]《百年漢學序》(江蘇文史研究,1,2007;臺灣省學生書店,2007年2月)

[155]《唐代音樂家考證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東方出版社,2006年11)

【156】我與傅玄言先生的文字婚姻(《寧波晚報》2007年8月12;《傅玄聰學術評論》,寧波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57]鳳凰出版集團的卓越成就(鳳凰之戀,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以考文愛故國》(光明日報2007年65438+10月25日《國學增刊》第32期[總第56期])

[159]關於《文心雕龍》的書名(《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第4期;文學遺產,1,2008)

[160]李白的晉代情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報,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5438+2月)

[161]古代對“興、關、群、怨”的闡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2008)

[162]論《文選註》第九十八卷的流傳(《古典文學研究》第十壹輯,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