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10古詩鑒賞

10古詩鑒賞

1.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因擅寫七言絕句而被譽為“七言絕句”。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歌》中對少女的描寫,在手法和性格上都有所不同。技法上的區別是南朝用線描的技法,而王石用襯托的技法。個性差異在於王的詩更細膩、更明快。

荷葉和采蓮人的禮服幾乎都是用同色系的料子裁剪的。荷花——這裏指的是荷花。采蓮姑娘進入荷塘後,分不清哪個是荷葉,哪個是衣服,哪個是荷花,哪個是人臉。直到聽到這首歌,他們才知道自己來了。

第三句“混進池子裏就看不見了”,出自前兩句。融入就是融入或者融入。荷葉裙,蓮花臉,這就像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很難分辨,只有清晰精細的時候,才勉強可辨;所以有點不對,采蓮的姑娘和綠蓮紅蓮是壹體的,突然不見了。這句話寫的是壹種難以分辨的感覺,壹種葉非葉的感覺,壹種站著凝視的人在壹瞬間產生的難以預料的驚訝和失望。常說的“看走眼”,往往就是這樣。然而,就在我猶豫著把目光移開的時候,荷塘裏壹片歡歌,我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那個“看不見”的采蓮女子,還在這片田野的荷葉和五顏六色的荷花之間。“感覺有人來了”要和“戈文”結合起來欣賞。妳不知道“有人”,直到妳已經“消失”,突然“聽到了這首歌”;但人還是藏在荷葉和荷花裏,所以雖然聽到了歌聲,卻看不到他們的身影和面容。這真的是所謂“淩不可全唱,此池方知”(崔《孝昌幹曲》)。這壹描寫增添了畫面的生動趣味和詩意內涵,使人想象出十畝荷塘,荷花盛開,淩歌遍地的情景,以及圍觀者聽歌而立凝視的情景,采蓮的姑娘們充滿了青春活力的歡樂。直到最後,作者還是沒有讓畫的主要人物清晰地出現在屏幕上。其目的不僅是將它們視為美麗自然的化身,而且是因為這種描述而留下壹種悠閑和無盡的感覺。

借助動詞,表現采蓮人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2.這是壹首描寫隱士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歌用文字創造語言和風景(幽僻、深林、明月),而寫人(獨坐、彈琴、吹口哨)則極其平淡無奇。但它的美在於其自然質樸的風格,描繪出月夜幽林清新誘人的意境,情景交融壹體,蘊含著美的特殊藝術魅力,成為千古佳作。彈琴吹口哨,映出月夜竹林的靜謐,用明月的光影映出深林的黑暗,表面看似平淡,看似隨意揮灑,實則匠心獨運。

這首詩也表現了壹種寧靜安詳的狀態。前兩句,詩人獨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裏,彈著琴弦,吹著長長的口哨。事實上,無論“彈琴”還是“吹口哨”,都體現了詩人飄逸灑脫的氣質,不易引起他人吟唱。所以最後兩句說:“太輕了,誰都聽不見,除了我的同誌,明月。”意思是我生活在壹個僻靜的森林裏,我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明月依舊無時無刻不在照耀著我。這裏運用了擬人手法,把灑滿銀輝的明月當作知音,表現了詩人新穎獨特的想象力。全詩風格恬靜閑適,仿佛詩人的心境和自然風光都融為壹體。

這首小詩有四句話。分開看,既沒有動人的風景,也沒有動人的愛情;我找不出哪個字是詩眼,也不好說哪句話是警告。

詩中描寫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字,即“幽處”、“深林”、“明月”。對於照耀地球的月亮來說,用“明”字來形容它的明亮,並沒有什麽新意和巧妙之處。是大家的共同說法。至於第壹句“黃”和第三句“林”,其實是壹回事,都是重復詩人所在的竹林,在竹林前面加上“幽”和“深”兩個字,但說明既不是庾信《小源賦》中所說的“三桿二竿竹”,也不是柳宗吾所說的“綠水崗竹”。在這裏,仿佛眼前的景象是隨意書寫的,沒有努力去描繪和描繪。

詩歌中寫人的活動時,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字,即“獨坐”、“彈琴”、“吹口哨”。對於人物,沒有描述扮演蕭墅的樣子,也沒有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琴聲和哨聲,我沒有花任何筆墨去寫它的音色和聲音。

從表面上看,四首詩所用的詞都是毫不起眼的。但四首詩結合在壹起,各有千秋,各有千秋,蘊含著壹種特殊的藝術魅力。王維《輞川別集》中的壹幅名作之美,就在於它自然吸引人的意境。它不以文字取勝,而是把美看成壹個整體。它的美在於沒有它的出現。欣賞和鑒賞它的美,也要以它的表象為它的精神,它的精神蘊含在意境之中。就意境而言,它不僅給人以“幽絕風情”(《我仆詩》)的感覺,而且使人感到這月夜的幽林景色是那樣的空靈清朗,其間彈琴吶喊的人是那樣的悠然自得,塵埃空空,表裏渾然壹體。另壹方面,在語言上,我們可以看到來自自然的味道,來自平淡的高韻。其自然質樸的風格美與其意境美相得益彰。

可想而知,詩人是在心靜意清的狀態下,遇到了竹林和明月本身的清幽屬性,他寫了壹本書。詩歌意境的形成,完全取決於人物心靈與所寫景物內在品質的壹致性,而不借助外在色相。所以,當我與物、情、景融為壹體時,詩人就能如司空圖在《詩10自然》中所說的那樣,“仰視之,不取眾鄰,各行其道,始成春色”,進入“薄言情意,悠悠天”的藝術世界。當然,我們這裏說的“無處不在”,並不是指詩人別無選擇,只能輕松選材;我們這裏說的“開始做壹個春天”,並不是說詩人主管的時候沒有安排,他信以為真。詩中描寫了周圍的景物,選擇了竹林和明月,與要表現的清幽環境相吻合;在詩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壹個選擇彈琴吹口哨,然後壹個拿它和心境的寧靜明朗來互相抒發。這是眼前的事,他之所以寫這壹幕和這件事,有他自己成熟的詩學思想。從全詩的組合來看,詩人在月夜寫幽林的同時,寫了鋼琴和口哨,用聲音表現了寧靜。至於詩的最後壹句,不僅與前壹句的“人不知”形成對比,還起到了打破暗夜的作用。這些聲音與寂靜,以及光影的對比,在安排上既巧妙又巧妙。(既然“這首小詩總有四句。分開看,既沒有動人的風景,也沒有動人的愛情;我找不到哪個詞是……”這壹點,引自陳邦彥《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詞典》第182頁。我們不應該在沒有出處的情況下引用別人的文章,這是對作者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寫作最起碼的原則。

3.這首詩寫的都是春山的寧靜。詩人強烈地感受到了“寧靜”。為什麽?就是因為人閑,就是人靜。人因為心境平和而安靜,所以察覺到桂花的落花。

花落,月升,鳥鳴。這些“動人”的場景,襯托出春溪的寧靜。

鳥鳴溪是壹個風景極其優美的地方。壹條小溪就是壹條山澗,夾在兩座流水的山中間。這首詩描寫了春山夜晚異常安靜的景象。詩的大意是說:在沒有人聲的寂靜環境中,桂花花開花落,仿佛能感受到桂花落花的聲音。當夜還更深的時候,景色千姿百態的春山似乎空無壹人。月亮壹出來,光就出現了,驚動了呆在樹上的鳥兒。他們在泉水邊唱了幾首歌。

這首詩主要寫的是春天的壹個寧靜的夜晚。花落月升鳥鳴,都在動。作者用動的手法來烘托靜,收到“Tonamiyama更幽”的藝術效果。

“閑適”是指周圍沒有人為的打擾,表明詩人內心的閑適。以此為前提,微妙的桂花從枝頭落下,才被人註意到。詩人可以通過花落在衣襟上引起的觸感,或通過聲音,或通過花瓣飄落時最輕微的香味,找到這種“飄落”。總之,“墮落”能影響人的因素是很微妙的。當這種微妙的因素能夠從周圍的世界中清晰地感受到時,詩人不禁驚嘆於夜的寂靜以及這種寂靜所特別表現出來的空曠。在這裏,詩人的心境與春山的環境氛圍相融,相互影響。

寫壹個空靈恬靜的環境和心境,主角用全部的心思去聆聽鳥語花香,內心寧靜淡泊,卻又充滿了優雅和深情。寧靜的大自然在詩人的筆下生動多彩,生意盎然。月亮無聲地升起,鳥兒驚奇地飛翔,這是壹幅動靜對比的藝術景象。《二安碩唐詩》:“遊澄善禪,詩皆合聖教。”唐詩註:“閑人引此閑,妙哉。”《詩變略錄》:“鳥鳴,動也;這條小溪很窄。但我先把‘夜靜山空’這幾個字放在前面,再點出鳥鳴溪,感覺有壹種空寂的景象,因為鳥鳴越來越明顯,顯露在筆墨之外。壹臺切片機,不用人力就能達到。”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之壹。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於“動”與“靜”的對比襯托出的詩意。第壹句“人閑時桂花落,夜深人靜山空”,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通感手法,將“花落”與“人閑”的動態情景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只有內心真正空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執念,個人精神才能提升到“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詩人顯然看不到桂花飄落的景色,但因為“靜夜”和看風景的人的“靜心”,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落下,飄下來,落在地上的過程。在朗讀的同時,我們仿佛進入了“香林花雨”的景區。這裏的“春山”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為是“春山”,所以我們可以想象白天嘈雜的畫面: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歡聲笑語。此時夜深人靜,遊人離去,白天的喧囂消失,山林閑散。事實上,“空”也是詩人作為禪僧的心境。只有他的心情灑脫,才能捕捉到別人感受不到的場景。

最後壹句“月出鳥驚,春溪鳥鳴”,是以動寫靜,壹個“驚”壹個“唱”,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以聲的描寫襯托了山中的靜謐與閑適:月亮從雲端浮現,靜謐的月光流瀉而下,幾只鳥從睡夢中醒來,不時呢喃,呼應著春溪中細細的流水聲。

“文章天然,巧手偶勝”,這是壹句老話。在古代,好詩都是自然優美的,都是巧手敘述的。而當我們在竊竊私語時,我們的思緒似乎也跟著詩人的話語進入了那幅美麗而獨特的畫面。4從詩的角度。這是壹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又是壹首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時,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敬仰,從而表達了對現實的深切感受,傾訴了自己滿腔熱血又無處可流的巨大苦悶。

“此處不去燕丹,壯士斷腕。”這兩句寫的是詩人借吟詠古事送別友人的地方。這個地方指的是沂水,發源於河北易縣,戰國時期是燕國的南界。壯士指的是荊軻,戰國保衛者,刺客。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報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把他送到蕭的岸上。臨別時,荊軻大怒,激情高唱《伊水格》:“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然後他毫不猶豫地勇敢地出發了。這個舍身取義、不畏強暴的下層社會英雄,千百年來壹直活在人們心中,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愛戴。詩人羅長期遭受吳政權的迫害,愛國誌氣未能施展。所以易水在送走朋友的時候,自然想起了古代君臣相見的悲壯故事,用歷史做比喻來描述現在,為下面的人創造壹個表達擁抱的環境和氛圍。

“昔日無人,今日水依舊冷”是壹句惜舊傷今的言論,表達了詩人的情懷。過去人們指的是荊軻。不,死亡。荊軻到秦婷,用匕首擊中秦王沒打中,被殺。這兩首詩都是對仗的形式,古今皆有。壹輕壹重,壹緩壹急,既是歌頌歷史也是抒發情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更是傾吐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朋友的希望。陶淵明曾寫過壹首詩《荊軻頌》,說:“劍術不精,不成大器。他雖去,卻有千年情緣。”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和惋惜。這首的詩與陶詩相得益彰,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雋永。《今天的水還是冷的》中的“冷”字含義豐富,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冷”是壹種客觀的風景。這首詩是冬天寫的,北方的河冬天自然冷。其次,“冷”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位古代英雄雖然功勛卓著,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珍藏記憶深刻。荊軻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位英雄那種恨之入骨、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者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蕭的寒潮,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壯的送別曲猶在耳畔,令人肅然起敬,產生壹種奮發圖強的感覺。還是那句話,“冷”也是對現實的概括。當詩人在沂水之濱送別友人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水,更是冰冷的心。以劍思楚,以金椎(永懷)報朝的王洛賓,野心很大。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做驚天動地的事情。然而現實卻是“天子不知,眾皆知”(《嶽夏訪德州贈高中》),不合時宜,寂寞難耐,詩人的內心充滿了孤獨和憤怒,如同伊河。在“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是未來的幾代人?”,詩人不得不向摯友傾吐自己來之不易的野心和無盡的怨恨。詩人對荊軻的懷念,既是對自己的安慰,也是對朋友的鼓勵。

這首詩的中心是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冷”字,是畫龍點睛之筆。“冷”字包含了情景中的感情,把感情和情景捆綁在壹起,用意象形成意義。風景和大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感受和意義,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審美理解和感受。古人雲:“象者,意也。”詩人屬於自然對象,讀者屬於藝術對象。發現美的客觀存在和生命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感受和意義轉移到客觀的景物和意象上,賦予自然和藝術以生命,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中的“移情”。《今日水依舊冷》中的“冷”字就是這種感同身受的物質象征,這是這首詩創作最成功的地方。這首詩的題目是告別,但它沒有說明向誰告別,向什麽告別。全詩純粹是壹首關於歷史的詩。但背誦全詩,“慷慨倚長劍,壹曲送君走”的壯麗景象就像眼前。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歷史本身就是壹種強烈的告別,這和詩人在事件中對朋友的告別是壹樣的。古今的告別都是在沂水河畔,地點都壹樣。易水跨古今,詩跨時空,全詩渾然壹體。壹古壹今,壹明壹暗,兩條線索同時闡釋,最終統壹在“今水猶寒”的“寒”字上。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巧妙。

這首詩以濃烈深沈的感情和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柔弱嬌弱詩風的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