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納木錯的古典詩詞

關於納木錯的古典詩詞

1.有哪些贊美「藏民」的詩詞?1.聽我媽說,納木錯叫“騰格裏海”,意思是“天湖”。

因為它是天空相交的地方。距縣城61公裏。

湖泊海拔4718米,面積1940平方公裏。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鹹水湖,也是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二大鹹水湖。湖裏有三個島嶼。有石柱、石林、天生橋等自然景觀。

島上有各具特色的寺廟和許多洞穴和歷史遺跡。湖濱水生植物豐富,湖面多變,氣勢磅礴。2,是誰帶來了古老的呼喚,是誰留下了千年的希望,難道說有無聲的歌聲,還是說我久久不能忘懷,哦~ ~我看到了山川,山川相連,亞拉索那是青藏高原。

3.千水之源千山之巔,有著傳統的文化信仰。它是藏羚羊的搖籃,牦牛的天堂。

藍天、白雲、西藏養育了壹代又壹代藏族牧民,也造就了這獨特的異域風情。險峻的雪峰和廣闊的高原牧場充滿了神秘和誘惑。

讓人沒有理由拒絕,讓我們用強烈的好奇心。敲開雪域風情的神秘之門,壹起親近它,探索它,感受它。

4.當我到達拉薩時,我看到周圍都是山。群山如長城,山上連壹棵樹也沒有,全是奇形怪狀的石頭。拉薩在山裏,是壹個很大的盆地。我們騎車穿過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兩岸是繁華的城市和美麗的村莊。

5.在這裏,有最壯觀的山川河流。在這裏,有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這裏,有最強烈的宗教感情。在這裏,有西藏最淳樸的人。

6.我們去的最後壹個景點是海拔4800米的“楊茁雍錯”。“措”在藏語中是湖的意思。汽車行駛在壹條蜿蜒的山路上,這條路又窄又危險。路邊有很多吃草的牛和只有在高原才能看到的美麗花朵。

在山頂上,壹個藍色的湖泊展現在我們面前。我看到白雲在我們頭上漂浮,周圍是綠草...哇!西藏太美了!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壹,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國,它們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迪慶和甘肅甘南。此外,還有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的藏族。拉薩是藏民心中的聖地。

目前世界藏族人口約750萬,中國約700萬(2016),藏族人口保守估計在10萬以上。藏族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是中國和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壹。

7世紀初吐蕃政府建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從10世紀到16世紀,古代藏族文化繁榮昌盛。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4]。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藏語屬於藏緬語族漢藏語支,分為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佛教於公元7世紀從天竺傳入吐蕃,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3]。西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

藏雕技藝高超。此外,藏戲是獨特的,藏醫藥也是人類的重要遺產[4]。

2.關於雨天的古詩應該至少有十首,這是幫戴望舒趕畢業論文的。

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裏。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她是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憂傷,雨中的憂傷,憂傷與仿徨;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和我壹樣,默默的悲傷,和我壹樣的憂傷和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投去壹口氣。她飄然如夢,如夢如幻,悲傷迷茫。像夢裏的丁香田,這個女孩在我身邊飄過;她默默地走開,遠遠地,走向搖搖欲墜的圍墻,走過雨巷。

在雨的悲歌中,她的顏色褪去,她的芬芳散去,連她嘆息的眼神都是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壹個人徘徊在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裏,希望飄過壹個打著丁香結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他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綽號。這首詩寫於1927的夏天。

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狀態。戴望舒因為參加過進步活動,不得不投靠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獨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內心充滿失落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這首詩是他心境的表達,交織著失望與希望、幻滅與追求的雙重情調。

這種感覺在當時是普遍的。《雨巷》采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詩中狹窄陰郁的雨巷,在雨巷裏徘徊的孤獨旅人,像丁香壹樣憂傷的少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同構成壹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迷茫、悲傷、期待的心情,給人壹種朦朧而深邃的美感。

音樂性是《雨巷》另壹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重復疊音、重復造句、重復唱腔等手法,產生了旋律的循環和悅耳的樂感。

所以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啟了壹個“新時代”。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壹個有著丁香壹樣的結的女孩。

雖然這是受了古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紫丁香結,即紫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心事,是我國古詩中的傳統表達方式。

比如李商隱《代人送禮》中有壹句詩說“香蕉不顯紫丁香結,同向春風相憂”。南唐時,李靖在雨中和我打了丁香結。

他有首《浣溪沙》玉鉤真珠,鎖樓照前春怨。風中之主是誰?悠著點想!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

我在黃昏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在這首詩中,雨中的丁香結被用作人們悲傷的象征。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收了描寫悲傷的意境和方法,並加以運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意象。

這種吸收和借鑒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能說《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是現代白話版舊詩《丁香在雨中空悲涼》的拓展和淡化嗎?我不這麽認為。詩人在構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時,既吸收了前人的汁液,又有自己的創造。

第壹,古人在詩中用丁香結本身作為悲傷的象征,而雨巷想象的是壹個像丁香花壹樣悲憤的少女。她有紫丁香瞬間消失的意象,不同於舊古典詩歌和詩人早期創作的其他作品,充滿了舊詩的基調,表現出更多的新時代氣息。

“雨中的丁香承載著悲傷”比“丁香般悲憤的少女”更能喚起人們的希望和幻滅,這壹形象是表達時代悲哀領域不可多得的創造。其次,在古詩詞中,雨中的丁香結是根據現實生活場景來寄托詩人的感情。

詩人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它是藝術想象的產物,比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