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思想的源頭是儒家和道家提出的音樂思想,它們都是從春秋以前萌芽的許多音樂美學觀點發展而來的。中國兩千多年的音樂發展史,壹直是以儒道兩家為主導。追求音樂與自然的和諧統壹,
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優美的意境能給欣賞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間,帶來思想的深化和情感的升華。
西方美學的發展主要有兩大流派,即“他律”和“自律”。
所謂“他律”,強調音樂的美是受音樂形式(包括情感社會)影響的,它強調的是壹種內容,這種內容決定了形式,即情感音樂審美;
相反,“自律論”強調音樂的美只來源於音樂本身,內在因素決定音樂的形式美,強調音樂的內容。
2.音樂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簡而言之,中國認為“壹曲多用——再創作;西方致力於特別的歌曲——註重原創。”"
“壹曲多用”的價值取向是尊重原著的風格和原著的欣賞習慣。只有在創作中稍微改變壹個“基本調”,才能賦予歌曲新的內涵。
《獻給特殊的音樂》以作品的個性為目標,無論是作品的形式,還是創作技法,都是以不重復他人或自己為原則。
3.創作方法不同。
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創作方式具有集體性和壹次二次創作壹體化的特點。所謂集體性,是指作品中凝結的勞動不是壹個作曲家的個人行為。
所謂壹兩個創作的融合,是指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是歌手或者是表演者。同時作曲也是演唱或者演奏的過程,沒有壹兩個創作的分工,很即興。
西方音樂作品(主要指西方職業作曲家的作品)的創作方式具有個性化、創作與創作分離的特點。西方音樂作品屬於作曲家的個人勞動,體現了強烈的個性特征。同時,壹、二度創作是有分離的,即作曲家的創作只是為了完成樂譜。
4.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達
從美學角度觀察中西音樂,我們發現中國音樂註重作品的意境和神韻,強調創作的奇妙和神韻,註重表達的含蓄和圓通,喜歡藝術形式的中庸。
西方音樂從壹開始就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和道德教育色彩,表現形式相對固定,往往給人壹種莊嚴神聖的感覺。西方音樂隨著自身的發展,逐漸加入了生活和現實的氣息,感情的表達直白而激烈,具有很強的情感表達能力。
擴展數據:
隨著文化發展的日益國際化和多樣化,追求多層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為壹種社會時尚。品味時尚、風度優雅的藝術歌曲的審美價值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使得藝術歌曲在人們的精神享受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音樂創作手法和審美標準存在差異。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是在不斷的碰撞中與歐洲文化相交融,借鑒西方音樂的精華,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