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酒文化的特點之壹是詩與酒的不解之緣。古代文人,有酒必有詩,有酒必無詩,有酒必無詩。酒能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詩能為飲酒增添優雅。酒和詩就像壹對姐妹花,互相依賴,互相襯托。
中國是釀酒和飲酒的國家,也是寫詩和吟詩的國家。很久以前,詩和酒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的酒起源於古代的農業社會;中國的原詩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中有44首與酒有關的詩,如:“為此春酒,引眉延壽,克制賓客,依酌獻酒,我有目的飲酒,以樂顏之心待客”。可見,酒是應酬中的“天使”,在花團錦簇、互致祝賀時,堪稱傳達心意的好媒介。
在東晉詩人陶淵明之前,酒已經積累了若幹情感因素,只是作為創作素材之壹唱入詩歌。荊軻謀刺秦王,豪飲後唱《瀟水》。劉邦富定天下,設宴高唱《大風》;曹操戰赤壁,賜酒歌行。秦漢時期,酒只是刺激情緒。直到魏晉時期的阮籍和嵇康,“酒還是酒,詩是自詩”,他們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
陶淵明是第壹個有意識地“攀附酒”的詩人,並在其詩歌中賦予酒以獨特的象征意義。“忘事”的指責是他的發明。陶淵明是壹位崇高而自凈的偉大詩人。其現存的174首詩中,有56首是關於飲酒的,約占40%!詩和酒是連在壹起的,是文學史上的千年佳話,也是酒文化不變的傳統。這壹傳統始於陶淵明的《寄酒為跡》,對後世文人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感受,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和飲酒詩產生了深遠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