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欣賞杜牧的古詩《江南春》(不要給我抄百度)

如何欣賞杜牧的古詩《江南春》(不要給我抄百度)

江南,綠紅花開的聲音,山麓村落的水邊村落。南朝留下了480多座古老的寺廟,無數的塔籠罩在風雨中。

杜牧的這首詩看似簡單,沒有壹個字是我不認識的,也沒有什麽是我聽不懂的。但是,要說清楚它的好處並不容易。第壹句“千裏鳥唱青映紅”,僅指長江南岸的春天,百花齊放,鳥語花香。問題是直接說“無處不在”就沒有詩意了。妳壹定要說“千裏”。在詩歌中,數字是不能當真的。然而,恰好有壹個人對這個“千裏”提出了質疑。他的名字叫楊慎。他說:“千裏之外,誰能聽見?千裏綠映紅,誰看得見?若行十裏,見青紅景色,村郭、陽臺、僧廟、酒旗盡在其中。”這個問題當時沒有人能回答,但是幾百年後的清朝,有壹個叫何的人,他說“千裏鶯啼綠映紅”,比杜牧的詩《江南春》更美。升天尼姑庵的意思是‘千’應該是‘十’。蓋‘李倩’不是聽不見,而是看不見。為什麽說‘鶯鶯唱綠映紅’?我稱之為‘十裏’,可能聽不見也看不見。“邏輯上,這種扯皮屬於反駁謬誤:妳不是直接反駁論點,而是沿著妳的論點推下壹個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妳的論點是錯誤的。何最後說,杜牧說“千裏鶯啼綠映紅”,詩人卻覺得處處鳥語花香。他的原則與楊慎的原則根本不同。他認為詩歌只需要表達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這是當時的壹種直覺。今天,我們有文學心理學。眾所周知,詩人在帶來感情的時候,感情可能會發生變化,在語言上有誇張的自由。沒有這種自由,他無法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

想象、虛擬和假設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進入想象、假設、虛境,既是詩人的自由,也是讀者的自由。詩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發讀者的想象力,驅使讀者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投入到對文本的理解中,共同參與創作。越能引起讀者想象力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而讀者的想象力也是壹種創造,不僅表現在所謂的“誇張”現象上,還表現在很多細微的方面。比如下面這句話“山槨酒旗之式”,如果用楊慎的邏輯來推敲就是有問題的:除了山槨和酒旗,什麽都沒有?為什麽只有酒旗?妳為什麽沒提到酒店?風吹酒旗,為何無人?等等,這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且是外行人的問題。

詩人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參與,但不提供全部信息。他只提供最有特點的細節,其余的留給讀者去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歷去補充。詩歌的語言越能調動想象力,就越有質量,關鍵是有效調動想象力。詩人想要表達的客觀世界和主觀感受是無限豐富的,人類的語言不可能全部表達出來。詩人只能選擇最有特色的部分。特寫不是壹個整體,但它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激活讀者的經驗和記憶。被詩人拒絕的部分,由讀者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詩人的語言,從積極的壹面來說,應該抓住特征部分,從消極的壹面來說,就是應該大大省略,在特征之外留壹個空白。

回到這首詩,詩人為什麽只提供了幾個意象:水鄉、山果、酒旗、風,抓住了最有特色的部分?這首詩的省略比較大膽,四個意象的空間關系不確定。它們是任意並列還是圖像疊加?似乎沒必要太認真。對於想象力來說,準確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徹底理解這個問題,也要清楚詩歌的想象力和語法是有矛盾的。

從語法上講,四個名詞並列,沒有介詞和謂語動詞,甚至不能形成壹個獨立的句子。但是,這並不妨礙讀者在腦海中把它想象成壹幅畫面。如果用動詞和介詞來明確這四者的關系,會阻礙詩歌的完整性。在詩歌中,意象的空間位置是不確定的,有利於讀者自由想象。最明顯的就是酒旗和風的關系,是飄的。這是壹首非常好的詩,但如果拘泥於現代漢語語法,讀者可能會問:酒旗是在風中無聲地舞動,還是被風吹動?

正是由於意象的浮動性和不確定性,有利於詩人與讀者自由想象的雙向互動。

既然圖像浮動的方法有這樣的優點,是否應該繼續這樣浮動下去?杜牧在第三首和第四首詩中也用同樣的方法嗎?好像不是。“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煙雨。”完全是另壹種語法。

前兩句的好處是非常簡潔。把幾個句子合成兩句怎麽樣?最後兩句說寺廟很多,第三句很少提供準確數字。那麽第四句話提供了什麽新的信息嗎?好像不多。只是前面的“480廟”變成了“陽臺”和“煙雨”的形象。這不是把本來可以用壹句話說的話分成兩句嗎?

然而,陽臺和煙雨是局部的,而前面的千裏,山郭和480寺是完整的風景。全詩意象的中心是陽臺和煙雨。顯然,對於陽臺和煙雨,作者並不滿足於對中國美的印象。他先有個大概的感覺,然後把它們包裹在江南特有的煙雨簾裏,琢磨,發現,嘆息。因為在煙雨中有點朦朧,詩人發現了佛寺的美,特點是有點空靈,不平凡。然後詩人把這種對美的欣賞變成了對歷史的嘆息。南朝滅亡了,寺廟之美卻沒有改變。

有壹個琢磨、發現、引發情緒的過程。壹句話,精練是精練,但心理過程,尤其是景觀欣賞和歷史感嘆的雙重意義,卻沒有了。兩句話寫出來,表現出心理感知的微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