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2017英語翻譯作文範文

2017英語翻譯作文範文

翻譯是語言的藝術。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2017英語翻譯短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2017英語翻譯作文範文1

論翻譯學習中意境的傳遞

關鍵詞:模糊語言意境傳達

摘要: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其特點是情景交融,使讀者自由思考,感同身受。意境的傳遞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譯者的審美能力和文學再創造能力、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等。意境的核心內容是模糊美,譯者需要巧妙地運用模糊語言來傳達原文的意境。

壹.導言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凝聚著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和藝術經驗。道家的虛無和佛禪的空性是意境產生的哲學前提,意境受佛、道、禪的影響,美學在與宗教、哲學的區別中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規定性。(劉,2006: 87,92)根據《辭海》(1999版)的解釋,意境是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客觀畫面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它具有虛擬現實、意境和諧、深邃悠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進入語境就會在思想感情中受到感染。中國古典文論重在境界,以意境的高度來衡量作品的藝術價值。優秀的文藝往往能把情感與景物、意義與環境融為壹體,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茅盾曾這樣定義文學翻譯:“文學翻譯就是用另壹種語言傳達原文的意境,使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像閱讀原文壹樣受到啟發、感動,感受到美。”(茅盾,1984: 10)很多人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目標是傳達和再現意境。創造意境並不容易,在翻譯中再現另壹種語言烘托的意境更是難上加難。“意境是由意象群構成的,它融合了各種意象,超越了意象的總和。”(吳,1991: 41)劉禹錫曾說:“說到義,就是喪,所以小,難;境生於象外,故細而疏。”這說明“意境源於並超越了意象,意象是可以理解但不可以表達的”(龔光明,2004: 38)。如何處理這種不可表達性,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意境,對譯者來說無疑是壹個艱難的挑戰。事實上,意境的再現是翻譯的壹種理想境界,有時很難達到。畢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思維都有很多不同。然而,譯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另壹種語言傳達原文的意境。

二,影響意境遷移的主要因素

意境的傳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然是翻譯,就壹定會涉及到原文和譯文,譯者和讀者。意境屬於美學範疇。翻譯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對象(原文和翻譯)、審美主體(譯者和讀者)、審美活動、審美判斷、審美欣賞、審美標準和翻譯過程中創造性的審美再現等(毛,2005: 7)意境的再現或傳遞要求譯者“不僅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還要傳達自己的情感,激起讀者的審美沖動”(,2005: 50)。譯者的審美能力和文學再創造能力是影響意境傳遞的主觀因素,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是影響意境傳遞的客觀因素。

1.譯者的審美能力和文學再創造能力

譯者的審美能力決定了譯文的審美水平。當譯者從事翻譯活動時,他是“由各種心理因素及其功能關系組成的”。只有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譯者的審美體驗(美感)才能最終實現”(塗、袁,2006: 25)。文學翻譯的藝術性強調譯者對原作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的審美把握,要求譯者再現原作的藝術美。因此,文學翻譯的過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感受美?”體驗美?懂美?表達美。“為了再現或傳達原文的意境,譯者必須能夠感知、體驗和理解原文的意境,然後在譯文中再現或傳達原文的意境。

“意境的創造需要物我和諧,即意與境的混淆,心與物的* * *合。”(孫迎春,2002: 87)作者是意境的創造者,他的主觀心靈與客觀事物融為壹體,產生壹定的意境。譯者首先是原文的讀者,需要仔細品味文本的語境,讓自己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審美感受,再通過再創作把原文的意境傳達給譯文的讀者。文學作品通常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因此譯者必須具備壹定的文化素養和生活閱歷,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原文的意境,並把譯文讀者帶到原文的意境美中去。

郭沫若曾說:“翻譯是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於創造,甚至可能超過創造。這不是壹份平庸的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創作還難。”(郭沫若,1984: 22)翻譯的創造性本質屬於二次創作,即再創作。譯者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者的藝術創作過程,把握原作的精神,然後在譯文中用恰當的語言再現或傳達原作的內容、風格和意境。文學再創作不是詞與詞、句與句的轉換。為了再現或傳達原作的意境,譯者不應拘泥於原作的形式框架。“譯者的創造不是指語義內容的變化,而是藝術心理的發揮。”(蔣,2000: 260)譯者首先要感知原文的意境,然後通過審美心理因素的作用,使心物交融,獲得審美意象,再用另壹種語言再現意境。

2.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

翻譯需要對語言和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了解差異並尋求克服差異的方法。就漢語和英語而言,它們屬於不同的語言系統,這意味著它們的翻譯不可能完全對等。比如中英文詩歌的翻譯,經常會遇到困難,因為中文平仄詩行和英文十二音詩的韻律效果是不壹樣的。語文是意境的語言。“只要安排奇特,組合得當,景物、感情、場景三言兩語就能融為壹體”(毛·,2005: 220)。而英語則註重邏輯分析,少了“虛”和“意”,多了“實”和“境”。比如冬天我看了看,看到的是柳寒煙,那只是壹片水。在這壹句中文裏,寓意淡、寒、無邊,還有冬、柳、煙、水,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讓人充滿聯想和感觸。比較壹下林語堂的英文翻譯:我在壹個冬天去了那裏,只看到壹片冷水,映襯著稀疏的柳樹和結霜的天空。雖然林的翻譯符合原文,傳達了原文的感情和景物,但由於英文中沒有那麽多產生朦朧美的詞語,譯者無法完全再現和傳達中文原文句子的獨特意境。

文學翻譯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兩種語言碰撞時,是在兩種文化傳統的背景下進行的。因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特點,每種文化都存在於與另壹種文化互動的環境中。(王寧,2006: 46,48)中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往往以多義、象征、審美意象、比喻為特征,字裏行間有壹種韻味和意境。要欣賞和理解其深刻含義,讀者在中國需要具備壹定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功底。因此,譯者要把原文的意境傳達給另壹種文化背景的讀者,確實不容易。“文化具有壹致性和持久性,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很難找到意義完全對等的詞語。”(廖,2002: 276)比如唐代詩人孟郊寫的《古別》:“若欲取郎壹,郎往何處去?不要討厭回來晚,不要去林瓊!”許淵沖的英文翻譯是:I hold your rob est you should go/親愛的,今天妳要去哪裏?/妳的晚歸給我帶來較少的悲傷/感謝妳的心被偷走。本文中的林瓊不僅僅是壹個地名,更是壹個文化意象,它來源於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不要去林瓊”的意思是不要學司馬相如的樣子去找另壹個愛人。由於林瓊所承載的文化意象對英語讀者來說是陌生的,無法用簡潔的詩意語言翻譯出來,許淵沖只好對其進行再創造,用英語直接表達原作中所隱含的意境。

第三,模糊語言與意境的傳遞

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本身的特性之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語言構成文學作品,作家用語言傳達文學形象。“文學美學中的意象、情感、意境、風格等非物質形態,代表了文學作品的氣質。雖然它們可以被感覺到,但它們是模糊的,因為它們難以捉摸,不可測量。”(毛·,2005: 230)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是作家對語言進行藝術處理的結果。所謂美學意義上的“模糊語言”,是指詞語具有模糊而深遠的語義外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要自己說的話,不要“與人嚼飯”,不要忽視或低估聽眾的主動性;而是讓讀者獨立思考,讓讀者馳騁想象,盡情咀嚼。(毛,範武秋,2005: 11)模糊語言調動了審美主體,拓展了審美客體,從而拓展了藝術空間,增加了閱讀的美感。意境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模糊美,或者說含蓄美和朦朧美。

意境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範疇。它的產生和傳播是由於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和它在中國的特點。漢族善於從具體到抽象的聯想綜合,在文字表達上強調整體表達,崇尚藏而不露,欣賞似是而非、可理解的意境。中國人的表達講究整體歸納,整體歸納是壹種藝術語言,講究壹致和認同,不講究分析和邏輯;而英語則講求邏輯,重分析,求符合,欣賞客觀描述,忽視整體感知。漢譯英的遺憾之壹,就是眼睜睜看著模糊美感在漢語中被侵蝕。由此可見,在文學翻譯中完全再現原文的意境是多麽的困難。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努力傳達或傳達原文的意境。

四。結論

中國傳統美學崇尚意境之美,追求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和諧統壹。作者通過視覺藝術描寫,將讀者帶入壹個充滿想象的藝術境界。意境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具有強烈的審美沖擊力,使讀者感同身受。意境由意象生成,又超越意象,可理解但不可表達。文學翻譯中意境的傳遞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很難再現原文的意境。為了更好地將原文的意境傳達給譯文讀者,譯者必須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文學再創造能力,把握兩種語言的語言文化差異,熟練運用模糊語言傳達意境,體現意境的核心內容,即含蓄美和朦朧美。

參考資料:

【1】龔光明。翻譯思維[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郭沫若。文學翻譯[A]。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3]江·。幸福生活意象之外的文學翻譯美學思考[A]。對翻譯的思考[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廖·。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5]劉·。再談中國審美意境的誕生[J]。求是學刊,2006: (5)。

[6]陸洋。論“美國翻譯”林語堂的翻譯研究[J].中譯本,2005: (5)。

2017英語翻譯論文範文2

文學翻譯中的再創造

翻譯是語言的藝術,尤其是文學翻譯,與其他文本類型相比,有其獨特的創造性。本文論述了文學翻譯再創作的必然性以及譯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時應考慮的四個層面:歷史層面、宗教層面、文化層面和語言結構層面。

關鍵詞:文學翻譯再創造層面

中國的翻譯歷史悠久,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統。隨著翻譯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翻譯理論的討論也在不斷深入。各種翻譯理論層出不窮,如石道安的“五佚”,宣獎的“比喻與粗鄙”,嚴復的“信與雅”,魯迅的“神似”,錢鐘書的“鏡”,以及我們現在的“信與達”。然而,文學翻譯不同於其他文本的翻譯,有其獨特性。它是壹種跨文化的語言藝術,要求用壹種語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征,用另壹種語言準確地重新表達出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受制於歷史、文化等外部因素,使得翻譯活動與前人提出的“忠實”背道而馳。“忠實”的翻譯原則似乎無法給文學翻譯以有效的指導。文學翻譯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翻譯策略,如何跨越不同文化的鴻溝理解和再現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都是文學翻譯面臨的挑戰。

文學翻譯再創造的必然性

譯者是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媒人”,原文通過譯者的加工轉化為譯文。從翻譯活動的開始到翻譯活動的結束,原文是翻譯的起點。沒有原文,翻譯是不可能的。然而,翻譯是原作的歸宿,翻譯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將原作轉化為譯文讀者可以閱讀的信息。當壹個在壹種語言環境中產生的作品被移植到另壹種語言環境中時,譯者要使譯文在目的語環境中產生與原文最相似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強調“信”,忽視“創”。以前,如果有人提出翻譯的創造性,往往會被指責為誤譯、亂譯、亂譯。這實際上曲解了創造性的真正含義,錯誤地將創造性視為任意性,無法把握翻譯過程中譯者主觀能動性的“度”。

“過度”的創作確實會扭曲內容,破壞原作的意境,但“適度”的創作對原作的表達有積極的作用。壹部好的文學作品的翻譯離不開譯者的再創造。忠實只是再創造的基礎,但忠實的翻譯不等於好的翻譯。過於“忠實”的翻譯無法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待,就像給譯者套上了沈重的枷鎖,禁錮了譯者的思想,忽視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難譯、不可譯的地方采用“死譯”,與翻譯的初衷背道而馳。此外,除了傳達原文的意義,文學翻譯還涉及復雜的審美活動。文學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情與景交融的產物。譯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價值判斷標準、文化素養、生活閱歷、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再創造”的主觀積極參與是必然的。

茅盾先生說,文學翻譯就是用另壹種語言傳達原作的意境,讓讀者在讀譯作時像讀原作壹樣受到啟發、感動,感到美。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文進行再創造,才能獲得好的譯文。當有人翻譯“男人是敗家子。”變成“那個男人是家裏的害群之馬”,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是典型的“忠實”翻譯。譯文確實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卻是失敗的。譯者完全沈浸在所謂的“忠實”翻譯中,譯文逐字逐句,卻不知所雲。如果創造性地翻譯原文,並考慮到車輛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也有壹些翻譯沒有對錯,只有合適和不合適。

培根在《論讀書》中的第壹句話是眾所周知的,“SDU的死是為樂趣、為裝飾、為才能服務的”。如果從字面上翻譯為“讀書能使人感到很快樂,增添光彩,增長才幹”,那就真的令人吃驚了,原文的美感完全沒有了,原文的排比結構也就體現不出來了。於是,王佐良先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了再創作,翻譯成“讀夠了,學夠了,學夠了”,成為了經典譯文。可見,文學翻譯確實有自己的特點,需要進行藝術上的再創造。

二,文學翻譯再創作的層面

1歷史水平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經歷了各自的歷史演變,而語言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在這壹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民族歷史的差異導致語言的差異,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歷史上不同文化的積累,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其他習俗。毛澤東的七大定律?《送瘟神》裏有壹句話:“春風有千柳,六億神州有堯舜。”有人翻譯成:

"春風吹柳梢,千萬裏:六億裏,我們都是堯舜."

這是壹個不恰當的翻譯。不難理解中國詩歌中的含義。“神州”指的是中國,而“舜堯”是中國古代最賢明的兩位皇帝,在這裏引申為壹位聖人,目的語讀者無從知曉,顯然不能直接音譯。只能重新創建:

"春風吹柳梢,千萬裏:六億裏,我們都是聖王."

這樣,譯文中的“聖君”更忠實於原文。《紅樓夢》第三集,有壹段描寫林黛玉“難得”的美貌:

”兩道彎彎的眉毛像蹙了蹙煙,壹雙眼睛像兮壹樣。狀態有二悲,且是病。眼淚壹點點,氣息微微。閑時如花照水面,行時如弱柳。心比莖多壹點,病不如西。”

霍克斯(戴維·德霍克斯)翻譯成:

她的心臟比殉難的畢贛還要多;並在其中遭受了比美麗的史還要多的十分之壹的痛苦。(戴維·德霍克斯,1973)

外國讀者無法理解上述表述,因為畢贛和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前者代表智慧和忠誠,後者代表絕世佳人。如果不在這裏加上註釋,對原文進行再造,譯文的失敗是必然的。

2宗教層面

宗教在文明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民族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形成的文化。中國的三大宗教在中國人民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西方人眼裏,耶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_ _ _ _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壹。由此演化出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詞匯,這些詞匯帶有特殊的含義。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下,壹些詞語的長期使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有宗教詞語的含義。隨著詞語使用環境的不同,其含義也不同。如果不對它們進行再創造,它們往往不能傳達這些詞的全部含義,從而導致文本中信息的丟失。《紅樓夢》第六集,劉奶奶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國翻譯家大衛?戴維·霍克思把這句話翻譯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用英語諺語翻譯中國成語,似乎既神乎其神,又形而上。“天”翻譯過來就是“神”。而“神”是_ _ _ _中的神的意思,但原句中的“天”是道家的概念。這使得無法反映東方道教和西方基督教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宗教淵源。西方讀者會認為《紅樓夢》中的人物信仰基督,作品的原汁原味就喪失了。翻譯家楊先生把這句話翻譯成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將“天”直譯為“天道”,保留了原文中的道家色彩,使原文的文化特征得以再現。

3文化水平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些文化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壹個民族的文學作品中。在翻譯過程中,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來消除文化差異,從而達到文化再現的目的。由於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同壹個表達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有不同的內涵。英語和漢語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受語言和文化特殊性的影響,不同的國家賦予詞語不同的含義。在翻譯中,不僅令人費解,而且無法準確表達原文的真實意思。因此,我們只能用意譯的方法來恰當地翻譯和再現原文的神韻和意境。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布什不吃魚打遊戲”如果翻譯成“布什不吃魚打遊戲”就莫名其妙了。

查了壹下相關資料,知道在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基督徒為了表示絕對的忠誠,反對羅馬天主教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於是想出了“不吃魚”這個說法,在這裏我們創造性地將“不吃魚”翻譯為“忠誠”;“玩遊戲”的意思和“play fair”是壹樣的,壹般指公平競賽,在這裏根據具體語境翻譯為正直。所以,如果上面這句話能翻譯成“布什忠誠正直”,那就更有意義了。另外,中西文化中的“龍”也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權力和地位”,這可能是古代皇帝喜歡坐在龍椅上的原因。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邪惡的象征,是令人討厭的噴火動物。因此,在翻譯中準確把握單詞的上下文是很有必要的。

4語言結構層次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屬於不同的語系。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英語以26個字母作為其語言表達符號,而漢語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表達感情和感受;中文是螺旋思維,英文是線性思維;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使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得不謹慎選詞,仔細思考。如果把“這件大衣又好看又便宜”翻譯成“這件大衣又漂亮又便宜”,就失去了它的中文意義,因為原句中“好看”和“便宜”的搭配可以說是相得益彰,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標準,但在翻譯過程中卻忽略了漢語的語言特點,失去了原文的美感。譯文充分考慮了漢語的結構特點,采用四字成語表達,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最自然、最貼切地再現了原文。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有時需要改變詞的詞性。如果譯文采用了與原文相同的詞性,就可能導致“唯意不言”或翻譯晦澀難懂的局面。比如“獨立觀察員對妳在這個方向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好評”翻譯成“有獨立見解的觀察員對妳在這方面的成就給予了很好的評價。”句子中的動詞“評論”翻譯成名詞“評價”,原句中修飾動詞的副詞“贊許”也相應翻譯成漢語形容詞。

三個結論

文學翻譯是壹門藝術,創作是表達這門藝術的唯壹途徑,翻譯比寫作更難,因為作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自由發揮和創作,而譯者的翻譯受到原文內容和意境的制約,譯者只有馳騁的余地。甚至那些“文化空白”的翻譯也不是隨意的。為了使原文的意境順利“融化”並被母語讀者接受,譯者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進行適當的創造和反叛。所謂百分之百的忠誠,只能是壹種假象。譯者必須借助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經驗,在“忠實”和“再創造”之間找到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翻譯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資料:

[1]中國翻譯家協會翻譯傳播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2]常景瑜:《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版。

[3]的解釋,周的註:《毛主席詩詞十八種解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版。

[4]譚曉明:《文化差異與文學翻譯的障礙》,《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

[5]黃順洪:《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與信息求實》,《焦作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6]孟建,王春:區別與比較――文學翻譯中的風格傳達,《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第1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