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我國宋代的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人物節,號半山。江西臨川。石林川老師。清二年,第四進士。王安石做官後,主張政治改革和革新,贏得了宋神宗和封建文人的信任。在寧在位的第二年,他成了政治顧問,第二年,他被提升為宰相。從那以後,他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王安石認為,理財是宰相的重中之重。只有發展生產,節約開支,才能搞好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真正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王安石在進行改革時,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第壹要務。在發展經濟、促進農業生產方面,實行了“等損法”,減輕了許多納稅人的額外負擔;《市場交換法》的制定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青苗法的實施,使農民“與時俱進”,減輕了負擔,提高了生活水平;《農田水利法》的實施使荒地變成了良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通過實施王安石加強經濟的改革措施,宋代經濟呈現出壹定程度的繁榮。就在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初見成效,逐漸取得成功的時候,他的經濟改革開始面臨厄運。因為變法觸動了當時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壹股強大的反對勢力開始向其施壓,最後變法不得不停止。王安石只好辭去宰相,住進江寧府。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具有傑出的文學修養和政治才能。他的理財思想和能力不遜於他的文學水平和政治能力。
曾鞏出生在南豐。他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北宋時期中國著名的散文家。賈_ 2年,中進士,任史館圖書編輯。曾鞏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他擅長散文,也會寫詩。評論其散文《歐陽修與王安石之間的壹段陳述,怯而不惱,簡而不晦,卓爾不群》。曾鞏不僅文才出眾,而且精通會計。他曾寫過壹部《宋代曾鞏傳》,論述量民支出、開源節流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和重要性。宋神宗看後評價很高:“曾鞏把省錢當作
在談到資金時,曾鞏並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用因子分析法對景德鎮、黃遊、治平的資金進行了對比分析。“景德鎮有730萬戶,654.38+0.7萬公頃耕地;遊胡19萬。開墾耕地225萬公頃;平湖1290萬,耕地430萬公頃。全世界年收入在1億以上,年費也在1萬億以上。景德鎮有1萬多名官員,萍萍和幕府有3300多名州縣官員,* * *有3.4萬人。旌德郊區造價600萬,資金12萬。平13萬。有了這兩所學校,官員人數是景德鎮的兩倍,學費也是景德鎮的兩倍。”作為壹名作家,曾鞏在會計方面的成就也很不尋常。
蘇軾是中國宋代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子瞻,字與鐘。不,東坡居士。梅山,梅州人。嘉_元年,蘇軾第壹次出川赴京。次年,與弟弟蘇轍參加科舉。蘇軾的文采贏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蘇軾壹生雖歷經沈浮,多次被貶,但仍能揮毫潑墨,瀟灑自如。他的文學造詣很深,包括詩歌、歌詞、散文、書法、繪畫。而且有很多大家熟知的作品,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蘇軾曾寫過《論經費》壹文,大意與曾鞏的《節用》大致相同。蘇軾認為國家有三計。“有各年齡段的計劃,有臨時的計劃,也有月底的計劃。”每個“計劃”都應該以成本為中心,如果有計劃,那就是國家安全。如果能把世界上沒用的開支省下來,做成國有儲備,就沒有大麻煩了。蘇軾通過理論分析闡述了節約開支對國家的好處和意義。蘇軾仕途期間,可以通過會計思維和理財方法,為當地百姓增加財源。為了提高生活水平,他所到之處都為當地人民辦實事、做好事,深受人民的歡迎和愛戴。
''
蘇轍是中國北宋時期的散文家。由,自歡迎之詞。眉山人,生於嘉_二年。右丞,吏部尚書,侍郎,掌管國事。晚年隱居寫作,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並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元佑初年,蘇轍與財政部資政李昌合編《資議》三十卷,並為該書作序。蘇轍認為,每壹節都是多余的,每個士兵都是熟練的,每個人都可以使用,這樣國家才會富強。人浮於事,國家奢靡,積累過多,就會導致缺錢。《元佑會計記錄》第87卷記載,宋文建以“消除冗余”為主題發表了關於節約開支的觀點。他認為:害財者三日,冗官者壹日,冗兵者二日,冗費者三日。做好會計工作,節省開支,就要“化繁為簡,舍繁為簡。”保持自己簡單,就不會迷茫。不要迷茫,受益就知道,吃虧就知道。如果用復雜的方式送人,有錯就不壹樣了,什麽都沒有,真相大白。“也就是說,在會計工作中,手續和程序要簡便,賬簿要設置得小而精,冗員和費用要減少,這樣才能節約開支,使機構運行合理有序。